【文/寒柏陇卧子】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原创文章,全网删帖保护;如遇抄袭侵权,必将追究责任。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这一天,是个阴暗的岁末之日。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以及岳云、张宪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以秦桧为首的投降主和派杀害于临安大理寺的狱中,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在临死之前,饱蘸墨汁,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意思是“老天有眼啊!老天有眼啊!”这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出的悲愤呼喊!
岳飞遇害后,宋朝全国百姓和抗金将士们都为之悲愤痛哭,“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消息传出,南宋国都临安的百姓无不涕泣,《三朝北盟会编》中道:“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
--良将出寒门
岳飞于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出生在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民家庭,他降生时恰巧有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过,父亲岳和就给他取了个单名叫“飞”、字“鹏举”,意为“举翅高飞,鹏程万里”。
岳飞出生后不满一个月,家乡就遭到了一次大水灾。从此他那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陷入了贫困的境地。
岳飞在童年时期就参加劳作,经常去野地里拾柴割草,稍大一些又去耕田种地。在日常劳作中,岳飞不仅受到了磨练,而且也锻炼出壮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岳飞自小就喜欢学习武艺,劳作之余常常舞枪弄棒、挽弓射箭,曾经也拜师学习弓箭和枪法。拜师习武时,岳飞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练得一身好武艺。他在不满二十岁时,就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了。
除了习武,岳飞还爱读书,尤其爱读《孙子兵法》、《吴起兵法》一类的兵书。经常在夜里燃起干柴来照明,孜孜不倦地读到后半夜,努力汲取书中的知识。
正所谓良将出寒门,岳飞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良将是非常有影响的。
--精忠报国心
岳飞的青年时代生活在北宋末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动荡岁月。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北方日益强大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灭亡了辽朝之后,乘胜南下,把矛头直指宋朝。自此,双方开始了几十年的宋、金战争。
金朝的军队第一次围攻宋朝京城东京(今开封)没有得手,便在公元1126年又跨过黄河直逼东京。
此时,腐败无能的宋徽宗因为害怕金兵南进,已将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桓,即宋钦宗。赵桓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般六神无主,于是便委任他的弟弟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到相州(今河南安阳)招募兵士,以解东京之围。
国难当头,岳飞认为这正是实现自己以身许国愿望的良机。于是他毅然应募当兵,参加了赵构统帅的军队,就此开始了岳飞十五年悲壮动人的抗金戎马生涯。
然而,在宋朝军队中像岳飞这样勇敢善战的人才毕竟是难得的。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将京城劫掠一空,并挟迫宋徽、钦二帝及皇族、高官三千多人去往北方,腐朽的北宋朝就此灭亡。
公元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继位做了皇帝,改元建炎为宋高宋,南宋政权自此建立。
宋高宗赵构和徽、钦二帝一样怯懦,对日益南下的金朝铁骑畏惧如虎,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听信朝廷主和派的主张,离开了烽火连天的北方,把南宋小朝廷迁到南方繁华的扬州,以此苟且偷安。
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坚持妥协投降的政策,金兵则一步步南进。公元1129年,金兵铁骑再次跨过黄河,将战火一直烧到南宋政权所在地扬州。宋高宗赵构便仓皇向南逃往临安(今杭州),金兵则继续进逼而来。
当时局势相当混乱,岳飞率领的军队已和南宋朝廷失去了联系,成为了一支孤军。但岳军不畏艰险,独当一面与金兵战斗,当闻讯金兵在兀术的统率下向临安进发要路经广德的消息后,便急忙把军队部署在广德,乘金兵没有防备,发动突然袭击,将敌军拦腰截断后分段围歼。
此一仗,打得金兵死伤惨重。这年年底,岳飞的军队与金朝军队先后交战六次,次次都打了胜仗,金兵听到岳家军都闻风丧胆,前后来归附者有上万人之多。
金朝军队则继续追赶宋高宗赵构,一直追到了浙江沿海一带,因为不习水战,没能实现俘获赵构的计划,于是便在临安等地大肆掳掠一番后,开始从江南北撤。
金军刚撤退到常州,岳飞就出兵攻击,四战四捷打得金兵惨败。金军退到镇江后,又遭到名将韩世忠的堵截。岳飞闻讯后,率部星夜衔枚疾走,把军队埋伏在牛头山(今南京南部)。深夜时分,岳军士兵身穿黑衣鸣锣击鼓杀入金营,金兵在慌乱中辨不清敌我,自相残杀起来。等到金兵两败俱伤之时,岳军乘机冲入掩杀,打了一个心漂亮仗。不久之后,岳军又收复了建康(今南京市),从此岳家军声威大震。
此时,宋高宗赵构已回到临安,为了表彰岳飞抗击金兵、忠于朝廷的忠义行动,特意赐予岳飞军旗一面,上绣“精忠岳飞”四个赫赫大字。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念念不忘抗金收复失地,接回徽、钦二帝的大业。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主动向金军和金朝扶植的傀儡刘豫“大齐”政权进击,三个月内连续收复襄阳、郢州等六州。两年后,岳飞又率军队深入河南西部,先后攻下虢州(今河南陕县)、长水(今河南洛宁)。
但是在这个时候,宋高宗赵构偏安于江南,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直把杭州作汴州”,早已乐不思返了。赵构任用主和派秦桧为宰相,向金朝求和。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与金朝签定了和约,这个屈辱的和约规定宋朝向金朝称臣,每年要向金朝进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把抗战进行到底,他不计个人安危几次上书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待”,并抨击奸臣误国,被秦桧一伙主和投降派恨之入骨。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在公元1140年,距签定和约仅仅一年多时间,金朝就撕毁了协议,派兵向南宋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宋高宗赵构见偏安的局面已经不能维持,只好被迫应战。
--岳飞是怎么死的?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宋军与金兵激战于顺昌、郾城等地,连获大捷,抗金形势十分喜人。两河义军也纷起响应,从背后打击金兵,收复了不少城池,金兵闻风丧胆。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各地义军纷纷约定日期起事,准备打出岳家军的旗帜,中原人民翘首期待着王师回朝,正是“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岳飞眼看只要再接再厉继续向北推进,中原故土就可收复,“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夙愿就可以实现了,他无比兴奋的对部将说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值此良机,岳飞上书急奏高宗赵构曰:“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正当岳飞准备挥师北进恢复河朔,一雪靖康之耻之际,却在一天内接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严令大军班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宋高宗和秦桧下令抗金部队停止进攻,班师回朝。其他各路宋军陆续奉命撤退后,前线只剩下岳飞一支孤军。秦桧以“孤军不可留”为借口,要高宗在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迅速南撤。岳飞不得不忍痛班师,他望着抗金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中原沃土,不禁泪流满面,愤愤而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随之,岳飞被召回临安并解除了他的兵权,他的十年抗金之功,顿时毁于一旦。
岳飞回到临安,立即陷入了秦桧等人设下的陷阱。绍兴十一年十月(公元1141年),秦桧一伙经过密谋策划收买了一些败类,诬告已经辞官的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还有原来的部将张宪一同投入牢狱。秦桧命人严刑拷打,威逼他们承认根本不存在的罪名。
秦桧陷害岳飞父子和张宪的行径,使有正义感的官员都感到万分愤怒,纷纷为岳飞鸣不平。老将韩世忠曾当面责问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秦桧含糊其词,吞吞吐吐的说:“其事体‘莫须有’”,也就是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够服天下人的心!”
但是,人们的申辩与抗议已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宋、金之间正在策划第二次和约,议和双方都把岳飞看作是和谈的最大障碍,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金兀术曾写信给秦桧说:“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岳飞终成了秦桧同金朝进行肮脏交易的牺牲品。
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距宋金绍兴和议订立不过一个多月,岳飞便被宋高宗赵构赐死在临安大理寺狱中,岳云和张宪也同时遇害。
--究竟谁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元凶?
秦桧是害死岳飞的元凶,是人们众口一词的结论。后来,通过小说、戏剧和长跪在杭州西湖岳庙前秦桧夫妇等人跪像的宣传影响,使这个说法成了不容更改的铁案。
然而,即使在当时也有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在岳飞死后一年,有人作悼亡诗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此诗句内容予头已经暗指向宋高宗赵构了。
宋亡之后,关于这桩公案的争论四起。明代高启写诗认为:“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文征明的《满江江》中有这样的词句:“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就明确的指出高宗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元凶,秦桧只是帮凶而已。这种说法的出现,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秦桧是金人的奸细,自然与抗金事业势不两立,而岳飞在抗金斗争中作战力量最大,是金朝的心腹之患。秦桧秉承他主子的旨意,要害死岳飞是可以理解的,可令人费解的是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害自己倚为军事支柱的岳飞呢?
并且,宋太祖赵匡胤曾传下秘密誓约,他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以及“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条誓约在北宋历朝,都执行的非常严格,高宗赵构为何敢违约破例呢?
因此,在主张宋高宗赵构是杀害岳飞元凶的学者中也存在着分歧,对于赵构为何要杀害岳飞有着几种不同的观点。
&01
一种观点认为是“帝之忌兄,而不欲其归”。
这种说法认为宋高宗赵构有一块难言的心病,就是看到岳飞一心要“迎二圣”,担心岳飞一旦收复了中原,金朝势必送还他的哥哥宋钦宗(父亲宋徽宗死于绍兴五年),而徽、钦二帝回来,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所以赵构害怕中原光复,因而杀了岳飞。
&02
另一说法,则认为“迎二圣”并不是高宗要杀岳飞的原因。
这种说法认为赵构杀岳飞,主要原因是怕他久握重兵,从而跋扈难以控制。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
岳飞个性很强,不容易和人合作,史书上说他“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而且,还有两件事犯了宋高宗的大忌。一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上书奏请高宗立储,道:“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二是这一年岳飞又因守母丧,未经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了部将张宪。
另外,再加上高宗有过在金营作为人质,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始终心存恐惧。他对战争前景有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功高兵多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因此一心求和,想当个安安稳稳的太平皇帝。
当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民众都在为收复失地而高兴,为战争的胜利而庆贺时,赵构和秦桧等人却忧心忡忡,他们一方面害怕岳飞的进攻会招来金朝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岳家军和义军的壮大会构成他们统治的威胁。
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诬告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赵构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而挟震君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和议最有力量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03
还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岳飞的死是由于宋高宗赵构思母所致。
有一位台湾学者李安经过对《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大金国志》、《三朝北盟会编》等史籍的考证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岳飞之死是由于高宗思念母亲而导致的。
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氏太后是宋徽宗的贤妃,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与徽、钦二帝一同被金人俘虏北去。赵构南渡临安后,特别思念母亲。尤其是他的儿子赵尃死后,赵构更感到自己虽有天下,但却无父无子,处境很是悲凉。因而曾说道:金人若将韦太后送回,“余皆非所问也”。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赵构又伤心的表示:“太后春秋已高,朕朝夕思念,欲早相见,故不惮屈己,以冀和议之成者,此也。”
秦桧了解到金朝的和谈决策后,便利用赵构思母的心理,请求金人以放回韦太后为条件,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11月21日达成和议。
这个时候,高宗又对秦桧说:“然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既无及矣,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后,朕不惮屈己与之和,如其不然,则此要盟,神固不听,朕亦不惮用兵也。”
但是金朝怎么会轻易放回韦太后?他们利用高宗思母心切,又以“释母”必须先杀掉岳飞为要挟。因此,赵构便为了一己私利而下毒手杀害了岳飞。
此种说法还未被证实,不得不说若是史实的话,高宗思母固算孝义,但他辨不清形势,为了一老妇竟使岳父这样智勇冠世的一代名将遭此横死,的确可惜可叹!
--那么,岳飞最终葬于何处?
如今一般认为杭州栖霞岭的岳飞墓是其所葬之地,前往凭吊这位十二世纪爱国将领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来到这里为民族英雄岳飞鞠躬悼念。
但是,有些人也认为栖霞岭岳飞墓是个假坟,墓里是否有岳飞的遗骨,始终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民间传说中,杭州众安桥下17号被认为是岳飞所葬之处。此地是南宋临安城中比较繁华的地方,紧靠着御街。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杭州府司狱吴廷康正式确定此地为岳飞葬地,并且筹集大量银两营建了岳飞墓和岳飞庙,又刊印了《岳忠武王初瘗志》,在当地影响很大。
而一些史料记载,岳飞葬于杭州九曲丛祠旁的北山,即今天杭州昭庆寺以北一带。据说岳飞遇害后,当时临安有个狱卒隗顺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趁着黑夜把岳飞的尸体背出城外,埋葬在九曲丛祠旁。为了使以后便于识别,隗顺把岳飞身上佩带的玉环系在遗体腰下,还在坟前种了两棵桔树为记号。
史籍《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飞死于狱中,枭其首”,《朝野遗纪》则载有“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漘。”
其它的如明万历十年刊本《汤阴精忠庙志》、明嘉靖时期刻印的《西湖游览志》、清康熙时编的《钱塘县志》等史料均采用了此说法。
从当时的情况看,岳飞遇害的大理寺在钱塘门内,而《西湖游览志》中记载“钱塘门沿城而北,旧有九曲城”,《咸淳临安志》记载有宋代绍兴时期建的王显庙则在钱塘门外九曲城下。所以说,狱卒隗顺背负岳飞尸体逾城,就近出往钱塘门来到王显庙是可能的。
《朝野遗纪》中还记录了狱卒隗顺临死时交待其儿子的一些话:“谓其子曰:异时朝廷求而不获,必悬官赏,汝告言曰,棺上一铅筩,有棘寺(指大理寺)勒字,吾埋殡之符也。后果购其瘗……其子殆上台,官悉所言,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
岳飞遇害后人们一直要求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赵构始终置之不理。到了宋孝宗赵眘即位,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这才假称“仰承”高宗“圣意”,给岳飞恢复了官爵与名誉,此时距岳飞遇害已经21年了。
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赵眘下旨为岳飞的冤案昭雪,并颁布诏书以五百贯的高价征购岳飞的遗体“以礼安葬”。狱卒隗顺的儿子就将岳飞的埋葬地报名了官府,岳飞的骨殖才在隆重的礼仪下移至栖霞岭今天岳坟的地方。
史籍《金陀续编》中载有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岳飞之子岳霖的《赐谥谢表》,其中讲到朝廷为岳飞冤案昭雪时,说了这么一句“葬以孤仪,起枯骨于九泉之下。”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南宋绍兴十年,朝廷曾特授岳飞为少保,故而岳霖称之“葬以孤仪”;而第二句“起枯骨于九泉之下”,若记载无误,应当是指岳飞的遗骨改葬于栖霞岭无疑。当时,朝廷还为岳飞“追复原官”,至于“号忠烈”、“谥武穆”、“追封鄂王”等,则是好多年以后的事了。
到了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又在岳飞墓旁修建了岳飞庙。从那时起,历代前来凭吊岳飞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在这里留下了一首首悲壮的诗篇,用来悼念一代爱国名将岳飞。
--英雄万古冤,世人永怀念
岳飞虽然被奸臣害死,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并没有死,民族英雄岳飞的名字已深深的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
而秦桧等一众奸臣,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于英雄的墓前,千秋万世受到世人的唾骂。
这一切,正是表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忠奸是非观念和爱憎之情,正如岳飞墓精忠园园门两侧那一副对联所写的那样: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最后,就让我们以宋末元初的诗人林景熙为痛悼岳飞写下的一首著名《岳王祠》诗来表达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悼念之情:
廖落一抔在,英雄万古冤。
孤忠悬白日,遗恨寄中原。
树老残霞淡,尘深断碣昏。
东南半天壁,往事泣寒猿。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参考资料:《宋史》、《中国古代史》等
本人专注于文化历史、读书心得、诗词对联、文玩收藏、邮票钱币及书法绘画等方面。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