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绝对没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李世民已经把握了国家大权,或者至少掌握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权力,他就没必要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了。
无情最是帝王家。你可以相信,李世民对亲哥哥建成、亲弟弟元吉毫无兄弟之情。但是再怎么无情,李世民也不会不重视舆论、不会不看重声名。杀死亲生兄弟,即使到千年之后,仍旧会散发出淡淡的臭气,这绝对不是李世民愿意看到的结局。
再不愿意,还是选择了这条路,说明李世民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除非放弃对权力的争夺。不过那样一来,局面不免会演化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难道让李世民也学曹植写一首《七步诗》吗?
夺储也有很多办法。发动军事政变,是最简单有效、但也最冒风险的一种。虽然李世民统领军队多年,虽然在军中、在民间都享有极高声誉,但是李渊再傻,也不可能把保护皇城的军队交给他吧?
史料记载,镇守玄武门的大将本来是太子李建成的人,被李世民收买。这只是窥豹一斑。因为皇城的城门并不止玄武门一个,守将也不可能都是哪一方面的势力。李世民只是收买了其中比较关键的一个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被李世民收买的大将,像戊戌变法时的袁世凯一样,一边对谭嗣同慷慨激昂:“诛荣禄如杀一狗”,一边却连夜密报慈禧,那么李世民兵变的结果会怎样?如果兵变之后,李渊一时想不开,非要严惩这个无情无义的逆子,以天子的名义下令诛杀李世民,结果会怎样?如果在乱兵之中,建成或者元吉一时侥幸逃脱,转眼就调动兵马来攻打李世民,结果会怎样?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了!
(插一句,据历史学家考证,袁世凯密报慈禧之说缺乏证据,并不符合史实。这里只是比喻,所以采用此说)
冒着这样的风险发动兵变,当然是因为李世民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但也一定说明,如果不兵变,他“夺储”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大,至少不是十拿九稳。
当时大唐最有权势的三个人:皇帝李渊,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李世民的权势有多大?绝对谈到不“一手遮天”,顶多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罢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