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超常儿童最后为什么没有成才?

超常儿童最后为什么没有成才?

“我考不上大学”


有次去外地讲课,有个学生向我请教,说她的朋友的孩子在她看来挺好的,但家长总是抱怨说孩子不好好学习,在学校的成绩很差。问我有没有时间见见这个孩子。我让她简要介绍了一下这个孩子的情况:

男孩,初三年级,再过两个多月就要参加中考了。模拟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家长担心考不上好高中。其实,能否考上高中都让家长担心。孩子给人的印象特懂事,几乎不跟家长发生冲突。另外,孩子有自己的爱好,特别喜欢各种兵器,喜欢玩具枪,而且还喜欢对玩具枪进行改造,能看玩具枪的英文说明书(各学科考试中,就英语挺好的)。他还喜欢坦克。对坦克到了酷爱的程度......

当然,最近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复习准备中考,把孩子喜欢的各种玩具枪和坦克全部收起来了,还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孩子也不反对,每次都按时去上课、写作业,但成绩没有什么改善,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所以想向我咨询,不知道有没有时间,让家长带孩子来见见我。

于是,在我结束讲课,离开前跟这个男孩和他父亲见了一面。因为我自己不做咨询,再加上是学生的朋友,所以形式上很随便。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聊天中能感觉到,孩子的所谓“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家长与孩子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孩子的母亲比较强势,控制性很强,很爱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很迫切,但又不太懂孩子。孩子的父亲人特好,但也不懂孩子。而孩子又是个乖孩子,不反抗、不冲突,就是也不真正服从,自己的想法很多。

在我看来,有自己的爱好,很爱看书(在家长看来只有看学校里指定的书或与中考有关的书才是对的,而看什么玩具枪说明书或关于坦克的书都是不应该的!)还能写出几十页关于玩具枪使用的规则等,这孩子简直是太棒了。

我就问他:“如果没有考试这一说,让你自己选大学,你可以选任何一所大学,只要你愿意,你会选哪所大学?”

他的回答是:“我考不上大学。”

我:“不要管考得上考不上,就是让你自己选。”

他:“我知道我考不上。”

我:“现在不是问考得上考不上,而是假如没有考试,你可以直接上大学,按照你自己的兴趣选大学,你会选哪所大学?”

通常,不管是不是学霸,如果没有考试的限制,让自由选择大学的话,都会选北大、清华这样被认为是国内一流的学校,或者选哈佛、剑桥之类一流的国际学校。我也是这么预期的。但他却说:“如果没有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学校的话,我就选北理工或哈工大。”

“为什么?”我好奇地问。

“因为,只有这两所大学有他喜欢的坦克专业!”他很肯定地回答。

“你为什么要选坦克专业?”

“我想发明隐形坦克。”

......

后来我跟他一起分析了眼下他的学习状况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成绩搞上去等。因为要返京,所以前前后后加在一起也就两个小时左右我就走了。后来,听说两个多月后他在中考中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的高中!

说实在的,我真的很喜欢这孩子。甚至想,如果他喜欢学心理学,我愿意带他!

其实,像这个孩子那样的例子并不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由医院的同事推荐过来的男孩,当时被诊断为多动症,吃药治疗了六个月没有效果。后来有大夫怀疑这孩子不是多动症,而是“超常”就推荐到我这里了。我已了解,才知道这孩子超喜欢汽车。把父母给他的所有零花钱,还有吃早饭的钱都用来买了各种关于汽车的杂志。刚开始,问他什么都是爱理不理的,但后来我们聊起汽车,那就像话匣子打开了一样,滔滔不绝......

当然,我讲述这样的故事,并不是说这样的孩子一定是超常儿童,或者说,超常儿童都是这样有问题的。只是想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也不一定是有问题的,甚至有可能还是个超常儿童呢,只是家长或老师不了解而已。

不过,话得说回来,凡事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样的例子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儿童教育问题

我想在这里撇开特定的某个或某些孩子,而就整体的超常儿童的教育培养或“超常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01超常儿童认识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超常儿童的认识问题。虽然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对什么是超常儿童做了相对学术的界定,也就是在某个心理方面,超过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以上的都可以认为是这方面的超常儿童。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上,超常儿童并不见得一定那么突出。有学霸型超常,也有问题型超常。当然,更多的是感觉没有什么突出的,只是家长反映,孩子的成绩起伏比较大,只要稍微用点功,成绩就呼的上来了,只要不不注意,成绩也会呼的下去了。这种现象还挺多,实际上在我看来,不是孩子忽上忽下的,而是他所在的环境跟他的特点不是很合拍。如果,有一个适合他的平台,超常儿童一定会发展得很好的。


02超常教育认识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对超常教育的认识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开展超常教育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超常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把“天才”个体培养成“天才”人物。其实,这种认识不是很恰当的。实际上“超常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部分,是针对那些心理发展速度快又对教育有特殊需要的个体而创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使这些在心理发展方面有特殊性的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笔者曾在一篇题为“为什么要开展超常教育”文章中明确指出“超常教育实验班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了给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会。”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那意思就是要使每一个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呢?良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


03 对人才培养的误解

第三个问题是对人才培养的误解,也就是把超常教育看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唯一方式或最好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全民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不能说超常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其他形式的教育就不是。从概念上讲,“超常教育”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的简称,而不是把常态儿童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所谓“超乎常规的教育”的简称。实际上,超常教育的目的应该很简单,就是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相应的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开设超常班只是要尽到这个责任就可以。就一个家长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受教育的机会一样是一种责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整个教育就是培养人才,培养能良好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才。超常教育也是要培养人才,是要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个体能成为适应良好必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04 对成功教育的理解

第四个问题是社会对成功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追求极至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异常。每言成功,必指大富大贵如比尔·盖茨、李嘉诚若邱吉尔、罗斯福,或大人大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若毛泽东、斯大林。大谬矣!人人都需要成功,人人都应该成功,然而,成功并非只是大富大贵或大人大物们的专利。一个教师,能在3尺讲台上兢兢业业授课,每年能把自己的学生顺利地送出校门,或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高一级学府,算不算成功?一个工程师,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高质量地为公司或企业设计新的产品,算不算成功?一个农民,能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种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物质资料,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算不算成功?实际上,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创造精神或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并有一个满意的个人生活方式就是成功。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并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就算成功。

05 社会缺乏包容性

第五个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太缺乏包容性。如果把创新看成是杰出人才的标志的话,那么“心理健康”与“创新”就显得十分矛盾。从统计上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要“正常”,也就是要和大多数人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一个社会适应良好、易于与人相处、情绪稳定、有自制力的等。而“创新”则要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显示,具有高创造力的人往往表现出“怪僻”、“孤傲”、“自负”、“脱离现实”、“荒诞”、“冲动”、“不好相处”、“偏激”、“缺乏责任心”等特征。若想成为一个有创新的心理健康之人,是不是太难了点。

在美国,我曾参观过一些学校,也在班里听过各类学校的课,在他们的班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各种表现。这里的表现可不是规定的行为表现,而是自然的流露。例如,上数学课时,有的孩子可能在看小说,而另外的孩子可能会在电脑前上网,甚至有的学生还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当时我十分不解,因此与对方老师交流。对方的回答常常是,“如果他正在积极思考,至于什么姿势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些内容对他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了,他可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只要不妨碍别人就行。”想想我们的课堂,仍有不少的学校要求孩子们在上课时把手放在后背。更不用说允许什么小动作了。难怪,中美学业成绩比较时,我们的孩子分数遥遥领先,而到了成年期,大家都在哀叹“创造力”不足。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太要求我们的孩子们“心理健康”了,太不能容忍“异常”行为了。

很多超常儿童除了智力超常外,淘气捣蛋也是很“超常”的。这些孩子在普通的班级里常常被我们的老师们当成“另类”。为了为这些有“另类”表现的孩子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我们开设了超常儿童实验班。然而,在从事超常教育的老师中,有不少人本身对超常儿童的认识就不足,教育方式和方法根本就不适合用于超常儿童。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有更大的包容性。当社会的“心理健康”范围有足够大时,“超常”或“创新”才能变得自然。



06 家长和老师缺乏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知识


第六个问题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普遍缺乏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科学知识,或者说对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够,再加上浮躁的社会环境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对儿童的判断和要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最后,我想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束:天才也许不可以培养,但一定可以扼杀!


作者简介:施建农,亚太理事会主席;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科青云实验学校校长北京丰盛公益基金会 心悦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563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