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藏在广东台山的“小广州”,成片洋楼老街,恍如时光倒流几十年

藏在广东台山的“小广州”,成片洋楼老街,恍如时光倒流几十年

这次来江门,开平赤坎古镇因在重修没能进去,但到台山时,却被台城惊到了,这不就是另一个"赤坎"吗?

巴士一过桥,眼前出现大片的骑楼街,但看起来老建筑经过了整修的,下车慢慢转,才走进一条巷子,眼前出现的旧骑楼街完全是原貌存在,原汁原味,就像进入了老电影的场景。

旧旅店还在,名字还写在骑楼的外廊柱上,依旧开门迎客,仿佛随时会有人身着旗袍款款步出门口。

骑楼下的店铺有卖农具、卖木炭的、卖锅碗瓢盆的、卖窗帘的,就是没有要卖给游客的。

仔细再转转,窄窄的小巷子也有不同分类,一整条批发海味干货的、粮油米面的,想来这里曾经是一个靠商贸往来繁荣起来的市镇,虽然已显衰败,但抬头看看那些骑楼顶上精致的山花、窗、柱、在一百多年前,洋气又骄傲地在伫立着。

每一栋老建筑都有着它的故事,而那些风光的过往可能需要挖掘了。

原来的商号大多都还在,只是楼下店铺卖的早已是不相干的货物,而那些洋行、商号、旅店曾经热闹的景象只能凭借想象了。

而号称第一侨乡的台山有这些建筑当然也不奇怪,远在海外的台山乡亲比本地居民的还要多,遍布世界近百个国家,百多年来的包容接纳,也让建筑早早穿上了洋装。

早期在外谋生的华侨,都揣着一份光宗耀祖的愿景,节衣缩食将财富寄回国内,接济国内的还在求温饱的乡亲父老。

还有的回乡买地建楼盖商铺,甚至参与到了城市的改造中来,连建筑材料、图纸都从国外带回来,风风火火地建设墟镇,一时间,成千上万、风情万种的小洋楼遍地开花。

西方理念和各种新事物逐渐在当地普及,因为商业发达,那时的台城还被称"小广州"。

而今,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年代久远的骑楼老街还存在于台山市中心,没有像很多城市那样,在一片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中消失,实属一件幸事。

可惜,隔壁的开平碉楼早早出了名,台山的洋楼却始终名气不太响。

相比被辟为旅游区的骑楼老街,这里是人们真正在其中生活的,卖菜的路口,人们继续着讨价还价的日常,而不远处的粤剧社传来铿锵的几声粤曲,街口帮人看风水择日的老伯依然端坐门口,所有的场景犹如岁月停滞。

也叫人惊讶,台山怎么会有如此古旧的"城中城"存在呢?

明显它不是旅游热点,虽然有点像梅家大院,但建筑格局又不同,并且有趣的是,这一部分的旧城旧街,是被另外两部分市容市貌包围起来的。

北面有新潮的商业城、食街,有着各种超市、西餐厅,一到晚上灯火辉煌、人潮熙熙攘攘,而遍布老骑楼的旧街区却显得很落寞,灯光也昏暗,只有粤语老歌从屋子里传出。

而东北面的步行街也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当这边明显有向旅游观光发展的倾向,这里的骑楼都"换"了新装,看起来新净靓丽,或许,不用多久,那部分的老街也会变成这般模样。

若稍微用心寻找,步行街这边还是能发现一些历史的痕迹。

在一条僻静的巷子里,这边的骑楼看起来明显感觉"年轻"一些,也更挺拔,旁边的两座外立面相当西式且气派的建筑吸引了目光,走近抬头看,原来是宗祠。

见惯了传统的中式宗祠建筑,猛一看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如此洋气的宗祠还真不多见,想来也是海外的台山乡亲带来的想法,宗祠下面也设了骑楼,顶上还有精美的西洋灰塑。

不远处还有间天主堂,明黄色让人远远就见到,算得上街区一个小标志了,再往前走,便是步行街了,街口有人卖"台山版华夫饼”。后面一条美食街,卖着传统广式美食。

喝个糖水,问起当地特色小吃,老板推荐我去试试当地的"咸汤圆"。

好大一碗上桌,却有点顾虑如果不合口味怎么办?第一次吃咸味的汤圆呵,里面还有鸡肉、猪肝......谁知,竟也很可口,一碗下肚,今晚的宵夜可以省下了。

而这边也很有意思,年轻人在新派店里喝着咖啡奶茶,另外一边,骑楼下老人家聚在桌前打牌娱乐,这些老骑楼旧银行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习惯从孩童到暮年。

老辈有老辈的娱乐,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互不打扰,而我比较喜欢逛的还是在"包围圈"里的那部分老城区,虽然破旧,但风韵犹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457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