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需要,我还会再来,要为新车下线献出自己的力量。隔离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在韩国小伙儿朴俊奎眼中,沧州这座中国北方城市的风景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刚刚结束的第五次沧州之行,很可能将是最让他难忘的一次。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韩两国在全球率先启动了人员往来“快捷通道”,为重要的复工复产急需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缩短入境后隔离时间。6月20日,河北航空搭载包括朴俊奎在内的96名韩籍技术骨干由首尔飞抵石家庄,通过中韩“快捷通道”,支援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复工复产。
6月20日,首批韩方技术人员在首尔登上河北航空班机来华支援北京现代沧州工厂。
截至目前,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已累计接收三批次、147名从韩国来华支援的技术人员及家属,克服疫情影响,保障了新车型研发和生产顺利进行。
还没降落,就看到停机坪上的救护车
北京现代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中外合资项目,中韩双方各占股50%。公司成立18年来,韩方的技术支持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党委书记、厂长武兴说:“我们只要有新车型研发,都会邀请韩方技术人员过来,他们的技术能力很强。”
今年3月13日,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实现了全面复工复产。6月,工厂ix-35中期改款车型的上线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设备是6月14日从韩国来的,安装也需要韩方来人。如果设备进来人进不来,我们自己装会非常麻烦。”武兴说。
当时,对身在韩国的朴俊奎来说,面临的同样是个艰难的决定。中韩两国疫情都已缓和,还在全球率先开通了人员往来“快捷通道”,但其他国家的情况还在不断恶化。听朴俊奎说要在这个时候出国工作,妻子非常忐忑。
新车型上线时间紧迫,接到包机任务的河北航空全力以赴,仅用时5天就顺利开航。当航班抵达石家庄机场上空,还没落地,朴俊奎就看到下面的停机坪整齐地停着一排救护车,医护团队已经在等候他们了。他用手机拍下了这令他“震惊”的画面和着陆后检测、转运的场景,发给国内提心吊胆的妻子,叫她放心。
曾因新发地疫情支援北京工厂
中韩“快捷通道”规定:检测合格的韩方人员入境后可以缩短隔离时间,然后全程按“闭环原则”进行管理。朴俊奎在沧州隔离了三天,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就正式上岗了。“但我除了工作不能离开酒店,每天上班都坐直达大巴。工作的时候只在特定区域活动,尽量和别人减少接触。”
朴俊奎(左)和金成宰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
隔离的几天里,每到吃饭时间,工作人员都穿着隔离服,“零接触”完成配送。上岗后的观察期内,朴俊奎和韩方同事每天要测两次体温,继续采用盒饭形式解决三餐,用过的餐盒严格消毒处理。沧州工厂给他们安排了单独的卫生间,并要求与中方人员保持1.5米距离。
这样的安排既让韩方踏实,也让中方员工感到满意。双方人员都渐渐消除了起初的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来沧州支援的人数相比以往减少了。这就意味着朴俊奎和同事得承担更多的工作。武兴告诉北京日报客户端,韩国同事非常敬业,很多人都是清早6点就到工厂,干到晚上八九点才回住处。那段时间,由于北京出现了新发地市场疫情,原定从韩国去北京工厂支援的人员无法成行,沧州工厂的一些韩国同事还专程去北京支援,解了燃眉之急。
跟朴俊奎同批支援的金成宰在华期间还去了一趟青岛,“旅途中我们检查体温,扫了健康码。出行全程都很方便,这让我觉得安心。”
“快捷通道”为中韩战略合作奠定基础
“沧州工厂投产4年来,技术能力在逐渐增强。前两年对韩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现在很多问题仍然需要韩方支持,但我们自己已经可以主导了。特别是最近几个月,韩方支援的人数因为疫情减少,双方在具体操作时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武兴说。
韩方技术人员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内工作。
8月1日,中韩经贸联委会第24次会议在青岛举行。这是新冠疫情后中国首次与外方在华举行面对面政府间经贸合作机制会议。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在会上表示,中韩在全球率先开通重要商务人员等往来“快捷通道”,有力促进了双方企业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据报道,“快捷通道”5月1日开通后不到一个月,就已有超过1000名韩国技术人员经通道前往中国。目前,韩国技术人员已经中韩“快捷通道”前往广州、武汉、西安、沧州、盐城、大连等多个中国城市。
韩国问题专家、吉林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王生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中韩在全球率先开通“快捷通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东亚地区两国对疫情的控制都比较成功,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疑虑。其次,中韩在经济贸易方面联系紧密,尤其在严重疫情下,韩国几乎关闭了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通道,亟需重振经济。“快捷通道”开通几个月来成效明显,既有经济效益方面的现实意义,又有增强和巩固两国政府、民间互信的长远意义,为中韩两国长期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波通讯员 张晓煜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 吴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