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岭不高,只有1569米的海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禹导洛自熊耳”以来,即为道教名山。据说熊耳岭是太上老君修炼的首选之地,之后才去了东边的栾川老君山。
熊耳岭雄踞熊耳山与伏牛山的衔接处,卢氏盆地西部,南麓为长江流域的老灌河,入汉水而达长江。北麓为黄河流域的洛河,伊洛汇流而入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其风景既有北国之粗狂峻拔,又有南国之秀美幽雅。汇集南北风景于一体,难怪当年的太上老君首选熊耳岭作为修炼之地。
熊耳岭极顶处是一座祖师庙,上山有两条路径,北麓的头天门、二天门直上极顶,属于背山小路。上山大路则沿山脊而上,有山门,有幽径,有路标和导览提示。
熊耳岭既是道教名山,也是地质科普宝库,游客多从正门上山,继而登顶
熊耳岭的山门巍峨高大,以蓝天白云为衬,以青草绿树为衣,高高的台阶上,愈发有气势。拾级而上,头顶浓荫遮蔽,周身绿植拂面,在山下惹上的燥热和汗水,瞬间被清凉冲淡,游客忍不住会打个激灵。乍一进入其中,身体还真得适应一下环境。
顺山脊向上,台阶时缓时急。鸟儿在枝丫间啁啾跳跃,头顶的阳光也顾不得形象,极尽所能地从各个缝隙钻进浓荫里,斑斑驳驳,洒在草丛中、台阶上和游人的身上。
沿路的路标,融合了更多的科普知识,介绍不同地质构造花岗岩的节理、形成的岩石、地形样本等,俨然一条科普游览线路。
一边登山,一边看图识字一般认识各种地质构造知识。
熊耳岭极顶是祖师庙,祖师庙身下就是悬崖峭壁,俗称“舍身崖”。万丈峭壁的凹处,一根粗大的原木横跨在前后不找边际的石壁上,在当地人的传说中,是十分神奇的所在,又被称作梳妆台。
登顶熊耳岭,传统线路直达祖师庙,然后原路返回,真正走左侧小路观看梳妆台的游客不多,但路线是有的。
沿着这条小路向下,也可以穿越到峭壁下方,是从背山头天门、二天门的上山路线。
看过梳妆台,随意又向前多走了一段,除了下山的常规路线,看到一条隐约小路横穿进入森林深处。虽然不如游览线路整齐,但明显是被人踏出来的小路。
仗着自己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也不管是不是开发的线路,沿着未开发的小路向密林深处走去。树木更加茂密,植被更加原始,顺着小路一直走,开始慢慢上山。
独自一人,进入未开发的密林深处,被原始风景激发出的探险欲望,刺激又危险。
凭着感觉,沿着依稀可辨的小路缓缓而上。枯叶和着黑土,松软而潮湿。一边欣赏着原始林区的美景,一边猜测着小道的来历:是当地人上山采药的?打猎的?还是护林员巡山踩踏出来的?或者曾经有道士在此隐居过?
小路时而清晰,时而隐在密林深处,但总能循着痕迹继续向前。遇到陡坡,要手脚并用,攀着树木而上。不觉间,方向感有些迷失,但从树木的缝隙中,依然可以看到右侧高耸的熊耳岭主峰以及孤立的小庙。
在大山里长大,自小对大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恐惧和害怕。
午后的森林里没有鸟语,也没有呼啸的山风,甚至有一些静谧。远离大路,看到许多更原始的风景,竟然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个水泉,明显人为修造的水泉。这种水泉在 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是极为常见的,但在这人迹罕至的密林里,让人遐想。
水泉的四周用石头围砌得整整齐齐,背靠山石,前沿平整,方便打水时站立和摆放水桶。有人工水泉,就说明这里曾经有人长期居住、生活,饮用此水。水泉周边青石上的青苔和枯枝烂叶,水面很浅,漂浮着落叶,一切都告诉人们,已经很久没有人再使用这个水泉了。
放眼周边,哪怕是坍塌的草棚或者堆砌的石屋,全然没有发现有一丝人类居住的痕迹。
再往上,小路的痕迹逐渐淹没在落叶和树丛中,但神秘更加激发了探险的欲望。随后,又发现了多个大小不一的山洞,其中一个山洞里留有烧火的痕迹,还有遗弃的塑料矿泉水瓶,看起来时间也不会很长,但也绝不是三五天的样子。
依然有惊喜,在一处小小的山梁处,发现一处石砌的围坑,不足一米高,宽约一米,长达四五米的样子。石坑里外早已荒芜、坍塌,但原始的模样依旧。围着石坑反复思忖良久,想到了道士墓,不像;想到了房基,又太小;想到了烧炭窑,但没有火烧的痕迹。其他的诸如猪圈之类的建筑,也都过于狭窄,也不像的。
这样想着,越发迷茫,甚至有些头皮发麻。那就不想了,看看距离山顶很近,就继续向上攀爬,总想站在最高处,从另一个角度看看熊耳岭的风景。
在森林穿越,看着距离很近,穿越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挑选道路,钻灌木,爬岩石。既要小心脚下,也要小心头顶,一不小心,头顶就会枝桠、荆棘等。
每次遇到小小的山梁、石嘴,就想站上去看看风景,但因为周围树木太高、太密,视线总被遮挡。那就继续向上攀登,到最高处看看。
真正到了最高处,高大的乔木再次让人失望。看看自己的位置,几乎和对面山顶上的祖师庙齐身了。
暮然发现,太阳西斜,距离对面山峰的天际线已经不远了。
得赶紧下山。
密林里迷路非常可怕,遇到事情不要慌,却又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山里的太阳出来得晚,回家却又早又快,一不小心就滑到山那边去了。然后,直接天黑,没有平原地区那么从容的过渡时间。
人们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陌生的密林里,其难度要超乎想象。
上山的时候,对坡度的把握比较容易判断,落脚、手上攀援容易寻找和把握、试探。下山的时候主要靠经验和预判,对落脚点的试探具有一定的风险。
顺着上山时的山脊下行,比较好走。开始横穿的时候,却找不到上山的路径了,上山时给过自己惊喜的水泉和山洞,竟然也找不到了。
不知不觉间,迷路了!
凭着印象走了一段,不由自主往好走的地方下脚。每每总是遇到了陡崖,只能返身上行后,再迂回找路。往返几次,最后走到一条小沟里,感觉是厚厚的落叶,一脚踩下去,“哧溜”一下滑倒了,赶紧死死抓住一根灌木,顾不得手臂划伤。才发现落叶下边全是石板,山上渗出来的水薄薄地铺满石面,在落叶下边极为湿滑。
看清了脚下的落叶和渗水,吓出一身冷汗,要不是紧急拽住一条灌木,滑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冷静了一会儿,看了看对面山上的阳光。如果在太阳落山前,不能下山,就真的是遇到困难了。在森林里,最怕的就是夜晚。森林里的夜晚绝对是暗无天日,一旦失去视野,几乎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危险和困难。
心中不免产生一种惊慌!不可想象的密林暗夜瞬间涌入脑际!怎么和家人联系 ?手机没电了怎么办?夜里怎么在密林里找路?会不会遇到不可知的野生动物?
惊恐毕竟是瞬间。再次拿出手机,电子地图在山上里毫无用处,通过指南针进行经纬度定位,测定海拔高度,然后目视对面右侧的熊耳岭主峰祖师庙,判断并修正自己所处的准确位置。
每次定位后,走一段,然后再修正。但经过两次修正,依然没有找到下山的路。
眼看太阳已经落山,在最后的余晖里如果不能下山,即使报警求助也报不出自己的位置,这就太尴尬了,独自一人在密林的危险实难预料。
再次冷静下来,靠在一棵大树上,再次认真比对三次测定经纬度和海拔定位,综合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必须向右侧横穿,才是正确的路线。
当时又一次处于一处坡度很陡的小沟里,两边是密不透风的灌木,手脚并用才能上下攀爬行走。
突然间,想起了抖音上流行过“遇到问题不要慌”的段子,但又实在没有心情去欣赏风景,确定自己的准确位置后,认准突破方向,坚决向右侧的一处灌木丛林钻去。
其实已经没有退路可言,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了。天一旦彻底黑下来,夜里 独自走出密林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报警求助,做一次“迷路失联人”。
选准方向和突破口后,不顾一切向灌木、荆棘丛林钻了进去。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非常准确,钻过灌木丛后,前面的山坡顿时变缓,又看到了隐隐约约的路。
但毕竟是好走多了,至少没有躲过了悬崖和窄沟。同时也没有了灌木,都是高大的乔木。穿越森林不怕乔木高大,就怕灌木缠身。
看到的虽然不是上山的路径,但毕竟好走了许多。在大山里找到了路,在确定方向后,就可以顺路下山。
找到路的时候,自己所处的位置已经低于穿越时上山的小路。幸亏自己调整定位,如果继续瞎撞,可能偏离得更远,会更麻烦。
最后走到上山游览步道后,顾不上喘口气,赶紧下山。终于在天彻底黑下来前,下到了山门处,远远听到守庙人的狗叫,没有一丝害怕,反而倍感亲切。
真正放松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全身湿透。特别是裤子和屁股上,沾满泥土和枯叶。胳膊上隐隐作痛,手臂上到处是划痕,在汗水的浸润下,愈发的疼。
密林穿越,几点至关重要的几点
1、要有时间观念,一定要掌握好时间。
山里的天气黑得比较早,不能依据平地的经验来确定下山时间。在山上一定要观察太阳落山情况。
如果在山顶,会给人以假象。看到太阳落山要晚一会儿,一旦落山,天立马会黑下来。山上会有短暂的亮光,但山下其实已经黑了。特别是密林里,黑得会更快。
在密林里行走,没有光线也就失去了视线。即使有手电,也要考虑到电的消耗,以及在密林里的照明效果等,不能过于依赖电灯,最有效的是办法是赶在太阳落山前走出密林。
2、准确判明自己所处的位置。
山上海拔落差大,路线不清,单纯的普通电子地图不管用,除了专业的徒步或者探险者具有专业地图外,普通的游客是不具备专业地图和识别能力的。
普通游客在山区行走或者迷路后,一定要准确判明自己所处的位置。可以通过手机上自带的指南针、海拔、GPS定位等功能,确定自己所处位置,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等。防止出现偏离或者偏离过大。
中国位于北半球,经度确定的是东西方向,纬度确定的南北方向。正常的徒步距离只需参考最后的单位“秒”即可,经纬度一秒的距离大概在3米左右。据此经过多点测量,可以 判定自己行走过的距离以及目的地的方位等。
不要小看山上的一米距离,很可能就是一道悬崖,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
3、山区密林穿越的小常识。
首先要注意脚下,不论是上山、下山还是平路,一定要注意防滑。落叶很滑,而下面暗藏的也许更加湿滑。在无法准确判断的时候,一定进行试探性落脚,测试落脚点石块、土坎、树根的稳定性、牢固性等。
其次要寻找结实的树干、灌木、藤条攀援,活的树干最为结实可靠。攀援藤条和灌木时,不能攀援枯枝、腐败烂枝,必要时用力试拉一下,确定其稳定性和结实度。
第三,丛林穿越最好使用手杖,如果没有携带,可以就地取材。在山区穿越手杖的用途非常大,其探路、支撑、借力的作用无可替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