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的周六,行车2个半小时,到蒋公的小镇,奉化溪口。
酒店出来,即是小镇老街,如今已是景区。
不过除了沿着剡溪的一溜街面,内里基本保留了此地居民的原样生活,殊是难得。像极了我记忆中80年代的家乡小镇样子。
于是沿着弄堂、老街随意地走。
有趣的一处。
顶上门幅是“娱乐养老生活馆”,左右玻璃上各贴“调调”、“聊聊”字样。不明就里,但觉得挺乐呵,探进头望下,里面坐满了老人,在看电视里一个专家模样的人讲养生呢。
街面上随时碰见狗,草狗洋狗都有。
这条狗在洗澡,任凭主人揉捏,好乖。
一直觉得草狗(不是这条),是小镇青年最贴切的形象物。
一镜头。
剡溪边钓鱼人。孤寂、自在。
溪口图书馆。小小一个镇级图书馆,堂堂正正,巍然肃立,像如今台北很多处(博物院、中山堂等)。不,应该是台北国民期建筑像它才对。
可惜没开门。
武岭门楼。原是溪口镇入城门户。
门额两面都镌“武岭”题字,正面为国民党元佬、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背面是蒋公亲笔手书。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带我来溪口旅游,在这里拍过一张照。一晃二十多年。
买了蒋氏故居的通票,开始感受蒋公一族的兴衰荣辱。
共7个点。我今天的观览顺序是,蒋氏宗祠、文昌阁、小洋房、武岭学校、丰镐房、玉泰盐铺、蒋母墓道。
简述下:
蒋氏宗祠:溪口蒋氏一族宗祠。
玉泰盐铺:蒋介石祖父、父亲开设的盐铺,也是蒋公出生地。蒋公幼年时,邻家失火,盐铺也被殃及烧毁,蒋公迁至不远处的丰镐房(当时是“报本堂”西处一小楼,后有照片)。
丰镐房:旧时溪口人有传统习俗,即为祖房立名,且力求古雅。蒋公父辈三兄弟,其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行三,是谓周房。蒋父病故后次年,蒋介石兄弟分家,众长辈议论,嘱其兄弟各立房名。
从上辈“周房”及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蒋介石的祖房故而名为“丰镐房”。
文昌阁:本供奉“文昌帝君”像,是溪口文人聚会、拜谒文昌帝君之处。蒋公小时常来此。后回乡出资修缮扩建,并改名为“乐亭”,撰写《乐亭记》,文采华丽,这是,文昌阁已成为蒋公私人别墅和藏书楼,宋美龄、汪精卫、张学良都在此小住过。当让,张学良是被迫的,幽禁十天后又被送往雪窦山。
小洋房:又称“剡溪小筑”、“涵斋”。
为当时蒋公住文昌阁时,便于使唤近身幕僚而建。蒋经国携妻儿从苏联回来后,成了他们一家的住所。
据说蒋公让儿子经国在此研读中文,学习《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国父遗教”等著述,并撰写《旅欧报告》。为的是让去国十多年,赤化思想严重,对中文都已生疏的儿子“洗脑”。
一楼有“以血洗血”的碑石。因1939年,蒋经国之母毛福梅被日机炸死,经国发誓报仇雪恨,挥泪手书。
武岭学校:蒋公遵母遗训,为同乡贫寒子弟求学而创建并亲任校长的学校。(蒋公确实喜欢当校长。)
蒋母墓道:蒋公生母王采玉之墓。蒋公一生尽孝。因此这个地方是他千挑万选的。拾级而上数百阶,中间经过下轿亭(任意人到此下轿)、慈庵。
其中慈庵是蒋公每次回溪口常居之处,以示不忘母恩,谨守墓园。
“蒋母之墓”四字是孙中山先生亲笔。
(以上很多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蒋公晚年全家福。
丰镐房,蒋公幼时居住的小楼。
文昌阁(乐亭)前台阶
蒋母墓道。
平实的蒋公生平。
夜剡溪。
夜,文昌阁。
武岭门楼旁咖啡馆里的蒋公旧照。
蒋公欢迎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