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当“逆全球化”成了一种主流,日系、美系车企真会退出中国?

当“逆全球化”成了一种主流,日系、美系车企真会退出中国?

最近几天,海外媒体因疫情而追责、索赔的声讨浪潮之后,“日企、美企集体退出中国、经济大范围脱钩”的新闻又在朋友圈里被疯炒。言之凿凿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之的大危机”、“中国三十年改开成果将全部被吞没”……

作为汽车行业的媒体从业者,笔者自然免不了联想到一个问题: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厂的日企、美企,真能退出中国吗?

笔者想说的是,在汽车行业,上述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笑话。

其实,说起“撤资”这件事,最早还是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1月3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宣称,中国的新冠疫情或有助于工作岗位更快重返北美。此处他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制造业。

更劲爆的消息来自于美国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库德洛,他在4月9号向全美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全部撤离中国,美国政府将支付搬家费用,100%直接报销。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

▲路透社新闻报道

这条新闻,也是引发朋友圈热议的源头所在。这个库德洛的照片和这段话,我至少在N篇危言耸听的文章里看到。

但其实稍微肯用力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库德洛何许人也?他所谓的“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只是个并无实权的虚衔,相当于国家级顾问团的头,类似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一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如果他在参众两院没什么人脉,压根影响不到决策层。最多反映出美国上层开始出现了“逆全球化”的一种思潮。

此外也别看特朗普近期频频表示“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看过《纸牌屋》这部美剧的大概都会了解,美国总统大选之前的所有动作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连任。把经济衰退和工人失业的锅甩给中国,简直不能太顺手。而“制造业回流本土”一直是特朗普竞选的核心主张,也是他赢得中下层选民民心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在此时频频旧调重弹,一点都不奇怪。

再看日本,日本是稍微有一些实质性动作的。日本应对疫情的108.2万亿日元(合99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里,据说其中将有22亿美元用于协助在华日商将生产线撤回日本,超过2亿美元协助日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其它国家。

22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折合人民币155亿。这点钱对汽车这种人员、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来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举个例子,2016年广汽本田在增城新建一个发动机工厂(年产24万台),投资就要15亿。22亿美元也就够在中国建10个发动机工厂。但是,仅以世界第三大零部件商——日本电装为例,其在中国的关联企业就有29家,员工16000人,规模甚至超过了北美的26家。你让日本电装把29家公司全撤出去?22亿美元全补贴进去也不一定够。

▲日本电装全球网络分布,其中中国有29家关联企业

而且,其实仔细研究这个新闻,22美元补助针对的应该是主做出口的日系企业,跟面向本土市场的日系企业,譬如汽车企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有日本经济学家认为:汽车业等为中国本土市场生产产品的制造商会留在原地。

所以眼下的形势,可以理解为一种“逆全球化“的思潮在涌动。但是要说日系、美系车企要主动退出中国市场?目前可以当成一个笑话看。

有意思的是,每隔几年时间,日系车企“退出中国”的话题就总会被炒一遍。前几年闹钓鱼岛事件的时候,反日情绪高涨,听某日系车企的内部人士说,公司内部还讨论过,如果该品牌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那就换个品牌继续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反正现在都是零部件全球采购,产品的规格和标准统一,就是换个LOGO,没啥大问题。

在2017年网络上还有个新闻,当时的德国大使左拉夫还曾表态,如果中国强制要求德国企业建立党支部,德国会一声令下,要求所有在华的车企撤出中国。这事的可靠性虽然存疑,但在网上引起嘲讽不断。这事儿反过来也说明,我们没必要把欧美某些人士的表态,当成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在过去30年里,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一是因为我们在很多制造行业都建立了局部的优势,且工业门类齐全。二是因为我们有着最为庞大的国内市场。这种优势,放眼全世界,貌似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同时拥有。局部优势解决成本问题,庞大内需解决销售问题。这些优势不是给点补贴就能完全抹平的。

为什么福特会听特朗普的话,乖乖把计划投资16亿美元的墨西哥工厂,迁回了美国。丰田为什么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宣布将会持续投入100亿美元在美国本土。其原因都是一个:这些车企要想在美国本土卖车,就必须听美国的话,乖乖在美国建厂。否则,从别国生产的汽车要想进入美国销售,35%的“进口边境税”警告!

所以道理很简单,市场足够大,车企委屈求全、打破脑袋都要挤进来,更不要说主动退出去。

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多大潜力?已经连续两年产销下滑,是否已经到了增长的极限?发改委负责人几天前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说了几个观点,笔者简单归纳一下。

其一,我国从原来不足一百万辆持续增长到近年来的2800万辆左右(含商用车和乘用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二,目前我国全国汽车保有量大约为2.6亿辆左右,千人保有量从原来的不到10辆,增长到180多辆,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发达国家千人保有量总体在500-800辆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三,随着保有量的增加,每年更新消费量有可能从现在900万辆左右,逐步增加到2000万辆以上。其四,三线和三线以下城市汽车消费潜力较大,将成为我国汽车消费新的增长动力。其五,疫情不会影响汽车产业长期向好的趋势。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词:更新消费量。指的应该就是“新车置换”,从每年900万辆增加到2000万辆。如果这个预估靠谱的话,单是消费升级推动的新车置换就能达到2000万辆规模,还不算刚需的首次购车。如果三线和三线以下市场被充分激活,年产销达到3000万辆以上不是梦。

所以,对一个总盘子目前在2500-2800万辆(乘用车在2000万辆规模)的超级大市场,何况未来还有巨大增长潜力,有哪家整车厂、零部件车企敢说不呢?

更何况,对汽车产业而言,早已是深度全球化,谁也离不开谁。所谓供应链重组,谈何容易?

譬如,中国汽车零部件有27%是从日本进口,包括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芯片、转向装置等高附加值零部件。像日本爱信的6AT、8AT变速箱,更是被诸多国产品牌深度依赖。即便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发动机,其部分核心零部件和核心高端材料,也需要依赖进口。另外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整车厂进口零部件库存至少也可支持两个月以上,如果海外疫情能在6月底结束,则不会影响生产进度。否则将不得不考虑减产。

对日本来说也同样如此,超过30%的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在2月份,因疫情影响,日本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的规模下降了一半,此外由于中国零部件停供,也导致日本国内整车生产线减产近30%。

对汽车这种讲求规模成本、专业分工的产业来说,全球化是生命线,“逆全球化”就是个笑话。但反过来,海外疫情如果持续,特别是核心高附加值零部件断供,两个月后造成国内车厂面临停产的话,也对国内车厂是一个警示。加快发展核心技术水平,才能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如果万一真像某些人预测的那样“逆全球化”成了主流,回到闭关锁国的经济主权时代,国产品牌车企尚能自给自足,自力更生。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产业,也许又是一番新气象。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3318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