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国第一批帮助被性侵女生的律师李莹针对财新网12日的特稿报道《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发表评论,她认为文中反复提及受害人的前后矛盾和多变,是在为鲍某明洗白。李莹表示,性侵案件中当事人反复多次的报警和态度的摇摆是正常的,是受害人特殊的心理状态使然。特别是本案中女孩的特殊弃养背景,可能更会因加害人的短暂温情而产生对挣脱控制的摇摆不定。鲍某提供的双方示爱的信息不能必然否定性侵害的存在。
4月12日,财新网发表了一篇名为《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的文章,引发网友广泛讨论。报道在反复提及受害人的前后矛盾和多变时,对于造成被害人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一笔带过,对于鲍某"收养孩子"突然变成"谈恋爱"的神奇转折不闻不问,对这种明显畸型的"感情关系"不置一词,被众多网友认为是在替鲍洗地。
李莹是中国第一批帮助被性侵女生的律师,她致力于维护中国妇女儿童权益、推动性别平等工作16年,并于2012年创办公益机构北京源众性别发展中心。李莹曾承办针对妇女儿童暴力、性别歧视等领域的案件300余起,为数千名遭遇困境的妇女儿童提供过法律援助。
李莹在看了财新《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一文,表示很生气,作为一家肩负社会责任的重要媒体,这篇文章丧失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有的客观和职业伦理,将鲍某单方面证据粉饰成片面真相,让一个女孩的苦难和背后沉重的社会议题,轻飘飘地转换成一个中年砖石王老五与任性少女情感纠葛的狗血故事。挨骂是活该!
李莹表示,该文着力渲染的疑云是似乎是一场陷阱,文中暗示过去四年间女孩反复报案、态度不断摇摆其实是对鲍某一种功利性的报复,是女孩孩子气的撒气。"这样的陈述实在是对这个案件的复杂性、其所体现的强权对弱者权力控制关系过于简单的解读。"李莹说。
根据李莹多年的律师经验,实际上,性侵案件中当事人反复多次的报警和态度的摇摆是正常的,是受害人特殊的心理状态使然。
特别是熟人间的性侵,跟陌生人间的性侵是不一样的,在这段关系中,不只有性侵本身,还有熟人间自然带有的情感、交流、甚至是实实在在有温度的生活。未成年孩子渴望安全感,特别是本案中女孩的特殊弃养背景,可能更会因加害人的短暂温情而产生对挣脱控制的摇摆不定。
因此,李莹表示我们不能谴责当事人的反复,而是要充分理解受害人特殊心理状态以及案件的复杂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鲍某提供的双方示爱的信息不能必然否定性侵害的存在。
出于一种本能,或者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性侵案件的受害人在面对羞辱的同时,也会产生自责、内疚心理,甚至告诉自己,我是爱上他了,没有这样的暗示,她是很难在未来人生继续走下去的。
鲍某着力塑造的双方亲密互动、甚至所谓爱意的表达,都可能是孩子在孤立无援状态下自我保护的体现。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示爱证据否认性侵的存在,而是需要公安机关抽丝剥茧,综合分析,进而探明真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0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