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的斯里兰卡,多了几分海滨小镇的隽秀。沿着西部沿海公路,从美瑞莎一路向北,踏着印度洋翻滚的海浪,顶着热带刺眼的阳光,我们开车来到加勒,一座泛着白光的小镇。
加勒城堡——城市的守护者
在这座始于16世纪的古城里,斑驳的旧城墙抵御着南亚的风浪,守护着小镇。这里的建筑体现着17、18世纪欧式特色。让这座城市与斯里兰卡别的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还要从加勒的城市历史说起。早在远古时代,加勒海湾就已经投入使用了。在14世纪的海航时代,这里成为阿拉伯商人与东方贸易的繁荣之地。16世纪,海上霸主之一的葡萄牙人入侵,他们在加勒建立起交易站,并建造了圣克罗伊的小型城堡,作为建筑防御要塞。至此,欧洲建筑艺术在这座城市滋长。
17世纪,荷兰开始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成为世界著名的“海上马车夫”。他们占领了葡萄牙人在加勒的军事要塞,并增建三座壁垒。他们环绕岛屿,修筑城墙,用一段双层的城墙封锁半岛靠近地峡的一侧。为巩固其在斯里兰卡的统治,荷兰人在加勒岩石半岛上建起占地36万平方米的城堡,并在其中建造城市。在随后的一个世纪,这里享受了一段没有外来侵扰的宁静时期。加勒古城一度鼎盛辉煌。
18世纪,对印度洋边缘这座壁垒垂涎已久的英国人,打破了这份宁静。半岛沦为英国殖民地。
如今,我们依旧能见到欧洲殖民者在城市建筑中的印记。荷兰人修建的住宅与石墙、他们命名的街道,仍旧在使用中。加勒恬静祥和的古城老街,仍旧保留着欧洲建筑特色。而欧洲人修筑起的城墙,不仅抵御着外来侵略者的炮弹,也抵御着来自大自然的威胁——印度洋上的海啸。
加勒古城,作为至今东南亚和南亚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堡,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如今的老城里有酒店、餐厅、酒吧、纪念品店。游人不多,小街安静。纪念品店里面有很多海滨小镇都在售卖的商品,只是这里多了几分南亚热带的斯里兰卡风情。
乌德勒支碉堡与灯塔——城市新名片
在老城的东南角,碉堡与灯塔为渔船与贸易者指明着方向。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航道的最南端。当看见灯塔,来往的船只即可折返向北。
乌德勒支碉堡建于20世纪,碉堡的顶部是灯塔。它也成了加勒纪念品里最常上镜的城市地标。高耸的椰树环绕着雪白的碉堡。椰树下粉色鸡蛋花盛开,映衬着蓝天白塔,甚是美丽。
高跷渔夫——消失的传统
高跷渔夫这个名字来自Stilt Fisherman。关于他们的来历,一说是以前没钱买船的渔民就在近海海浪中竖起木桩,每天爬上浸泡在海水中的木桩上,手持渔竿,等鱼上钩。一说是在食物短缺的二战期间,钓鱼点人满为患,一些聪明的本地人开始想办法在近海另辟蹊径。因为这种独特垂钓的方式,远远看去,好似一群垂钓者脚踩高跷站立海水中,因此有了高跷渔夫的称呼。
自从《孤独星球》刊登了高跷渔夫的照片,斯里兰卡在旅人们印象中就不仅只有海上火车与高山茶厂,高跷渔夫成为新的代言人,在美瑞莎至加勒间的西海岸,他们成为了斯里兰卡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只是现在基本已经无法看见真正作业的高跷渔夫了。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改变了斯里兰卡近海生态,渔夫们已经无法使用这种方式获得从前的收获,他们走向更远的深海。
不过,“聪明”的斯里兰卡人发现世界各国纷至沓来的旅人都想寻找高跷渔夫摄影,于是“假扮高跷渔夫垂钓”成为了一种新兴职业。现在的价格大约为8-20元人民币比可拍摄1名渔夫。如果当你遇见开口就要20美刀的,一定记得砍价。
山顶上的民宿酒店——兰卡的现代艺术
在加勒的住宿,我们选择了一所山上别墅,本以为可以俯瞰城市风景,结果另我们失了望。不过倒是机缘巧合,收获了一片青山宁静与大自然中动物们的清新鸣叫。这是由一位斯里兰卡与一位比利时设计师共同打造的民宿,追随着西方的极简线条主义,又融入了斯里兰卡的色彩。
民宿楼梯走廊挂着设计师的照片。在斯里兰卡遇见如此具有现代设计感的一家民宿酒店,也让我们有了小小惊喜。
酒店主人用图钉记录着到访客人来自的国家。可以看见,欧洲与中国区域,已经密密麻麻被钉上了图钉。
这个热带气候笼罩的印度洋小岛,生长着金黄色的椰子,称各种动物为朋友。而加勒,是整个小岛上最喜欢的一站,安静又腼腆。洁白的建筑、宁谧的小道、清澈的海滩、清新的山间,都是关于这座城市,美好的记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3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