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你为啥总是“用力过猛”?

你为啥总是“用力过猛”?



愚人节本来是个轻松的日子,但今年在疫情之下,人们不但没心情找乐子,反而被很多事搞得火大。

4月1日,青岛某社区在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三名外籍人士插队引起后面的人嘘声抗议,不料其中一个老外夺过后面排队者的检测单扔在地上,还用英语让“中国人出去”。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广州某医院护士汪女士,给一个外籍确诊患者抽血检查,不料此人拒不配合,还想闯出隔离区。汪护士阻拦他时,竟被推倒殴打,还被咬伤了脸部颈部。

这两起治安事件,不但带来了网上的情绪叠加效应,更产生了次生舆情。因为很快人们就发现,比起这几个老外的行为,一些部门“内外有别”的管理方式更加让人窝火。青岛那边,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那几个外国人称是政府人员打电话让他们来签字的,检测人员还让后面排队的人“给个面子”,让外国人先测。有这样的后门,谁不理直气壮地走呢?

而广州那边,汪护士被殴打后,她的很多同事物伤其类,纷纷在网上发声。但随后就有人爆料,称该医院的“邓主任”把她们都批骂了,认为这样影响不好。外国人违法违规自然应该受到惩处,但舆论更为不满的,则是青岛和广州有关部门的做法。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外国朋友和一些相关的新闻事件,会发现这些外国人其实非常清楚中国社会的底线在哪里。他们会闯红灯,会插队,也会犯一些小小不言的错,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都会被“原谅”。但是那些在国外被允许,而在中国一定不被允许的底线,他们很少去碰,比如违禁药品。我知道一个真事儿,一个有这方面“嗜好”的外国人,到中国几年后竟然戒除了。

他们是不是“规矩”,还不是取决于我们怎么对待他们?所以对外籍人士的管理,真正的关键还在于有关部门在服务和执法时,要做到一视同仁。当然这些年很多地方做得越来越好,此次疫情期间,西安北京等地都对不服从疫情防控规定的外国人做出了限期出境等处理。4月2日,“平安北京”公布了一起处罚决定,一名坦桑尼亚籍男子因不配合社区防疫措施,被行政处罚,限期离境。但还是有一些基层部门,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总是会“用力过猛”。

按说一些语言不通的外国人,在隔离期间很可能生活上会有不便,社区部门予以适当帮助,也是应该的。很多地方对居家隔离的中国人,也会安排人员帮助买东西。但有一些部门,往往总是想格外表现一下,面包要吃新鲜的,送上门。检测不想排队,安排插队。认为某一部分人应该被特殊对待,这本质上是不尊重公权力,乱用滥用公权的表现。其实这些部门还是想通过公权力的不正当运用,给自己“加分”。“热情服务”外国人,至少有卖点上新闻了。

这种心态的另一面,就是一旦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摆平”舆论。或者用软的一套,先在官微上避重就轻地道歉。青岛崂山卫计部门就是如此,明知道公众不满的是外国人特权问题,但他们在事发第一时间的道歉中对此只字不提,只说是“出现了插队现象”。

而对部门内部,一些领导干部惯用的则是“硬压”。广州那家医院的“邓主任”就是如此,这位主任首先关心的不是被打伤的护士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安慰,而是此事会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可以说,这些部门的负责人脑子转了无数个弯,但独独没想到如何用“公心”对待权力。好在面对舆论压力,青岛和广州方面,已分别对当事外国人做出了令其道歉及刑事立案调查的处理,也算从善如流。

当然我们也应该警惕,不要因为个别外国人的不当行为,而激发起一种不良的排外情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在文化上不适应,甚至与中国人产生一些龃龉,这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在全球抗疫、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我们要克制凡事上升到族群对立的冲动。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种苗头非人类之福。

和上面两件事不同的是,我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居住在上海的意大利人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为社区工作人员充当翻译,向辖区的意大利人介绍隔离规定、提供帮助和服务,使社区意大利人的疫情防控取得了很好效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国,未来会面对更多前来居住工作的外国人,我们的社会治理应该多多运用这样的智慧。


(文/于永杰)


微信号:Talkpark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等信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112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