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博雅研究丨以“疫”为“翼”促进文旅的复苏与起飞(下)

博雅研究丨以“疫”为“翼”促进文旅的复苏与起飞(下)

在以“疫”为“翼”促进文旅的复苏与起飞(上)中,笔者指出疫情对传统旅游业而言将可能是一次大规模洗牌,旅游行业内的各个细分领域基本上都会受到影响。旅游经济遭受重创,冲击全面,并面临转型。本文承接上文,重点对疫情后的文旅复苏的时间特点、空间结构、复苏方式等作出预判。笔者认为,疫后文旅行业复兴将是曲线上升,曲线上升的过程需与世界接轨,以疫为翼,实现中国文旅的复苏和起飞。

图源:unsplash

三、复苏与起飞

1复苏

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将比非典时期要大,恢复的周期也可能更长。一场疫情对文旅影响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疫情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二是经济结构,尤其是旅游服务业

疫情结束,两种预判:

在乐观的情形下,预计今年五一期间旅游市场会迎来初步反弹;

而在悲观的情形下,疫情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预期,到七八月份旅游市场才能开始恢复。前期受抑制的需求大量释放,在第三季度迅速反弹。

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复工,随着从国家到各省区市相继出台文旅企业复工复产方案和帮扶举措,部分室外景区陆续恢复开放,意味着旅游业开始重启复苏之路,旅游行业的信心正在慢慢解冻。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71.5%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再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过去后尽快外出旅游,江西、湖南、广东、河南、福建、内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省份受访者疫后出游意愿更为迫切。整个文旅行业的复苏,包括基础设施、协同机制、运营管理、游客服务、消费信心等。交通、酒店、餐饮等一定要先恢复,实现健康打卡,线上线下体验、产品和服务转型,提振消费信心,信心恢复了,行业才能够恢复。目前,开放的景区要求园内活动不扎堆、不聚集、不集中;窗口购票、入园刷卡、验证、验票、安检等设置游客排队“1米线”,拉开游客间距;园内商业网点提倡开门服务、电子支付等。

图源:新浪网@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复苏方式

文旅产业“回温”应是渐进式的,即使疫情解除之后,也还需要一点恢复的时间。各个景区刚刚开放,客流肯定是不会立即恢复的。真正开始恢复的标志就是疫情完全消失,再观察一段时间,就有可能会有反弹。复苏遵循分类恢复的原则。室外的、自然性的景区可先恢复,馆内的、人文的、演艺的晚一些;自驾车旅游可先恢复,团队旅游慢一点;近距离旅游可先恢复,长线、中长线的旅游缓一些,出境游的恢复时间则更长一点。

三大市场复苏特点:疫情过后,但三大市场回暖的时间周期不同,复苏的时间节点也不一致,往往国内旅游先回暖,其次是出境旅游,最晚的是入境旅游

疫期压抑的出游需求将首先带来国内旅游市场的报复性增长,但出境市场的复苏要晚于国内旅游市场。出于公共卫生安全的考虑,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将晚于国内旅游,国内旅游市场复苏企稳,入境市场的恢复和提振才有希望。因此,提振入境市场时,应树立“安全”的目的地形象,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为入境旅游者重建赴华旅游的信心。在目的地营销和完善入境旅游供给链等方面努力。

复苏时间特点:

疫情结束后旅游市场恢复有一定时滞,随着疫情得到缓解,国内旅游业重启。2月下旬开始,随着疫情防控出现积极态势,各地旅游业的“冰封”局面开始打破。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印发《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的通知,提出坚持分区分级原则,不搞 “一刀切”。

第一季度国内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尤其显著,上半年国内旅游是一个恢复期,对暑期旅游的影响仍需根据疫情发展走向进一步判断。然而,景点冷清似乎也不少,旅游业的复苏并非一朝一夕,应有计划、有重点、分区域地延长等待有效复苏。

图源:网易号@广西德天跨国瀑布

复苏的空间结构:

按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要求,对旅游景区开放条件和必要性进行全面评估。疫情高风险地区旅游景区暂缓开放,疫情中风险和低风险地区旅游景区开放工作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疫情控制较好的地区将率先回暖,从而使得旅游业的恢复呈现空间不均衡性特征。积压已久的旅游“堰塞湖”在各地风景区的陆续开放中开始“泄压”,北京香山、杭州西湖、江西武功山均出现了开放首日游客爆满的情况。

2疫后起飞

关于起飞,以“V”表示,“V代表触底反弹,也象征着行业对于未来的信心。对于文旅企业来说谁会游泳(有好产品,竞争力强),在救生圈(靠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将有更多的旅游企业经过内修之后外延、拓展、重生的过程,实现凤凰涅槃,文旅经过洗劫、提振和创新,欲后重生,实现“V”型起飞。

图源:unsplash

  • 旅游民间外交为翼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一次是从事业到经济的第一次华丽转身。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从经济发展到民间外交的螺旋式发展,将成为疫后的再一次飞跃。

疫情像一个试金石,折射出中国外交的成功,也给了世界以信心。新冠疫情并没有影响世界各国对中国旅游市场的热情,世界很多国家正在筹备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计划,期待并欢迎中国游客到访旅游胜地他们的国家。相信,疫情过后,中国抗疫迎来的巨大声誉,让助推更多的旅游民间外交,成就中国旅游强国的展翅飞翔。

  • “16+1”升级“17+1”为翼

中东欧是中国近两年主推并且游客不断增加的旅游目的地国,随着欧洲成为欧洲已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震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同17个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及卫生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分享抗疫信息,交流防控经验。

从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华沙会晤开启“16+1合作”机制,到2019年4月希腊加入,“16+1合作”升级为“17+1合作”,这一跨区域合作平台在多个领域取得早期收获和重要成果。雨后是彩虹,疫后,以“17+1”为翼发展文旅,一定能够实现文旅起飞。

  • 一带一路为翼

共同战“疫”中,丝路精神更显光辉,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国也一直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等合作项目,中欧班列在欧洲大陆上重新奔驰,中老铁路建设者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抓项目进程。中企承建波兰港口城市什切青项目如期推进,中企建设运维的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不间断发电,埃塞俄比亚阿达玛工业园一带一路,旅游先行。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一带一路这个相互信赖、彼此支撑的“朋友圈”将会更加团结一心,经历过风雨的一带一路,旅游将为当地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一带一路”朋友圈团结益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深入人心。

  • 文旅转型升级为翼

疫情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促进新兴科技和旅游业加速融合,推动数字文化和旅游服务发挥更大价值。成为是大众消费、沉浸式体验的全域旅游新阶段,文博场所提供数字在线展览资源,旅游景区上线云旅游,如网络虚拟景区、旅游+直播、智能地图等,制定更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来满足新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大众足不出户在线观展和游览的需求;旅游演艺拥抱“互联网+”,VR采集制作,线上观看,演出植入广告、甚至付费观看模式;倒逼改变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加速突破原有经营方式,利用线上科技挖掘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快步迈入“智慧景区”的行列。实现文旅从吃、住、行、游、购、娱到商、养、学、闲、情、奇的起飞。以康养修心为主题的内容“核心团”体验内容,通过健全的全域标准化服务体系,设立疫后心理康复文旅计划。

  • 5G、智能化、大数据为翼

5G时代,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消费模式带动在线旅游行业实现高速增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字科技正在全面融入旅游产业。

通过5G的普及使用,将VR、全景图像等科技手段运用在文旅景区当中,智能化成为旅游业的起飞之翼。通过数字科技、5G和VR等技术,提供“非接触”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服务体系,提升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实现“无人接触服务”模式,提升外在服务与企业IP意识。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旅游供给和旅游消费方式,促进了旅游商业模式的改变。多元、跨界发展成为各个业态的主旋律和风向标,未来旅游业线上线下融合生变、OTA与传统企业竞争加剧。

注:本文为博雅方略原创内容,作者为博雅方略研究院白墨,如引用、转载请联系申请白名单,严禁未经允许的转载,侵权必究。图片来源unsplash、新浪网等,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655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