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解读《仪式感(上)》| 把将就的日子过成了讲究的生活

解读《仪式感(上)》| 把将就的日子过成了讲究的生活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仪式感》,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4.5万字,我会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在平淡琐碎的生活中,仪式感就是诗和远方,指引着幸福的方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句出境率很高的话,道出了无数人的向往,也给无数人带来了追寻幸福的勇气。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庭,闲暇时玩手机,日日月月,几乎进入了无限循环状态。久而久之,生活黯淡失色,没有了生气,也失去了乐趣。

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们懂得调剂自己的生活,利用特意而为的情趣缓解生活的压力,把某一专属时刻赋予了仪式的意义,让自己真切的感受当下,把将就的日子过成了讲究的生活。

可见,生活需要仪式感,有仪式感的人更容易幸福。

我们今天带来的这本《仪式感》,就谈到了很多关于仪式感的古今中外的故事。大到传统礼仪,小到生活琐事,多角度,全方位地向我们诠释了仪式感的意义。本书结合了都市人的生活心理,论及成长、婚恋、生活方式方面的仪式感,希望大家在越来越匆忙的生活节奏中,偶尔把自己释放出来,积极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让始终如一的日子遇上格调生活。

作者高瑞沣,不仅是知名作家,还是独立设计师,豆瓣网红人,电影类杂志主编,手工达人等,看见这么多标签,我们就知道高瑞沣是一个很热爱生活,很有仪式感的人,在出版了《深深的爱,浅浅的说》《你的善良,请小心轻放》《原谅我来不及爱你》等多部作品之余,他还DIY手工。更让人惊喜的是,高瑞沣还是一个厨艺高超的暖男,他懂生活,喜欢文学、绘画、手工,喜爱一切有温暖的事物。被粉丝誉为最暖男闺蜜,最想嫁的邻家男孩。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之后,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你详细解读书中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我们本以为仪式感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其实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第二个重点是:为什么我们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却仍然没有过好这一生?

第三个重点是:具有仪式感的人,更容易接近幸福,那我们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本以为仪式感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其实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仪式感”这三个字曾经一度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可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仪式感”是有钱人的专属,只有有钱有闲了才有精力去制造浪漫,追求美好;有的人则认为“仪式感”跟金钱无关,它是生活的必须品,跟生活的态度和品质有关。还有的人认为“仪式感”可有可无,如果我们特意地去追求仪式感,那就是“形式主义”,得不到精神上的滋养,这样就可以没有。反之,如果“仪式感”能够让我们在嘈杂的人生中得到放松和调整,那它就是“治病良药”,缺它不可。

说来道去,可仪式感到底是什么?是浪漫美好的事物,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或者是特意而为之的一种形式?

答案是:是但也都不是。关于“仪式感”,高瑞沣老师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仪式就是通过一些耗时耗力、可有可无的动作,来表达你认为非常重要的意愿或诉求,或是通过特定的形式来体现某件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仪式感确实要花费心思,也确实可有可无,但这些过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赋予了这个仪式一种什么样的意义,以此来表达我们的期许和重视。

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不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和精神寄托,那就称不上是仪式感。

就拿做早饭这个简单的事情来说,如果我们做早饭只是为了填肚子,甚至还会因为起得早而有怨言,那就不是仪式感。如果我们做早餐,是为了全家人在储蓄能量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愉快的交流的机会,并且从中会感到幸福,那早餐也可以算是一家人开启元气满满一天的仪式。

好了,解释完仪式感的定义,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仪式感都有哪些重要的特质。

首先,仪式感,是重视,是敬畏,是归属感和幸福感。

如果有机会去西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马路的两旁,有一群人,三步一拜五步一头地去拉萨朝圣,为家人和朋友祈祷。这就是仪式感,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敬畏。这种敬畏,让朝圣人格外的重视,以至于每一个朝拜的动作都非常认真、虔诚。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刻板,夸张的动作,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动作中,朝圣人才能接受到精神的洗礼。这样,他们的心里才会感到踏实和幸福,才会滋生出更强壮、坚定的力量,从而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的磕磕绊绊。

其次,仪式感,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节奏。只有富有韵律感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精神更加丰盈。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有的人能在这24小时里过得丰富多彩,一张一弛,充满了节奏,而有的人却过得枯燥无味,一板一眼。其实,哪怕是做自己爱做的事情,重复一遍又一遍后,心里也会感到腻烦,那么就谈不上滋养心神了。

所以,我们的生活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利用仪式感,把我们的生活过得像五线音谱一样,有高潮有低谷,有忙碌也有休闲。

然后,仪式感是事情的隔离线,是两种状态的先后转换,是中间的过度阶段。

曾国藩曾经说过,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说白了就是,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就一心一意的读书,不要想着见客人的事儿,反之,当我们招待客人的时候,就不要想着读书的事儿,要专注于当下。

那怎么才能专注于当下呢?仪式感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仪式感就是开始一件事和结束一件事的中间状态。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几乎每个人床头都会放上一本书,在睡觉前,随便地翻上几页,其实这就是一个小仪式,是嘈杂的外界和安静的睡眠之间的缓冲,读完书之后就暗示着我们要进入睡眠状态。

最后,仪式感是一种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

关于“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人”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已有5万多人关注,被浏览900多万次,光回答问题的就有2000多条。

可见,让自己变得更好,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但真正付诸于行动,最终达成目标的却寥寥无几。

我们总以为让自己变得更好,就是财富的累加和职务的高升,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忽略了对家人的爱,硬生生的把自己变成了只会赚钱的机器,也失去了爱自己的能力。

我的老板,曾经因为熬夜开会晕倒,被送进过医院,康复出院后,在会议上跟我们分享他的感慨,他说他最近竟然能听见小鸟的叫声了,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留意这些惬意的美好。

可见他的状态是越来越好的,懂得利用片刻的仪式来调养自己的繁忙生活。

人生,不要光低头走路,还要抬头看天。想要自己变得更好,就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自己好一点,才有力气继续前行,

总而言之,仪式感终归是一个人的内在修行。最好的仪式感,不拘于形式,不限于吃喝玩乐,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精神丰盈,爱上生活,更有格调。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仪式感不是着眼于一系列的行动,而是我们赋予了这些行动一种什么样的意义,以此来表达我们的期许和重视,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同时我们还说了仪式感的四个重要的特质,它们分别是仪式感带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节奏感、状态转换和爱自己的能力。并总结出,仪式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修行。

想了解更多内容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美书美课,每天会持续更新,每天都会给你最好的干货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49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