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细节》是一本旅行记录。作者叶克飞,专栏作家,业余旅行者,痴迷于欧洲尤其是东欧,写了很多关于欧洲的人和事和景。
中国人,汉语还是读得顺畅。前几本书,不能说翻译得不好,然而中国人读外国的书,尤其是大学教授的作品,又带有学术和思辨意味的,总是感到艰涩聱牙。我的英文不好,以我有限的阅读经历,在能读的前提下,阅读原文总是比中文译文赏心悦目得多。这本书优势旅游题材,虽然300多页,一个小时就读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国的城市公共意识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在弗莱堡市,有很多小溪在城市里流淌。老城保持着中世纪风貌,大街小巷保持着石板铺就的道路。人工水渠几乎无处不在。刚开始以为是污水渠,可是后来看到很多孩子们在渠里嬉戏,才发现里面的水几位清澈,原来是引过来的山泉水。
900多年前,弗莱堡的工匠们,从黑森林的山上引来山泉,泉水在市区内穿流而过,最终汇如莱茵河。中世纪时,这些流经市内的泉水堪称“生命之泉”,除了作为生活用水和牲畜饮用水之外,更重要的职责是承担火灾时消防之用。
19世纪,德国工业已然大发展,政府认为水渠已经过时,准备将其遮盖。后来汽车普及,有人认为水渠会造成交通隐患,表示要将其填平。弗莱堡人强烈反对,留住了水渠。现在,水渠在政府的保护之下,变成了一条城市小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弗莱堡,你可以随时看到有人席地而坐,一边聊天一边用手戏水,甚至直接捧水饮用。还有人走着走着就停下来,将手里的啤酒放进小溪里降温。
全社会对工业的敬畏,成就了“德国制造”。达到飞机、汽车,小到一把刀,一支铅笔,其生产过程都深深刻上了“德国的精致”的印记。德国制造的百年口碑,靠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离不开全社会对工业的重视。
小城格拉苏蒂,像德国其他小城一样沉静雅致。即使是今天,小城也2000多居民,却是德国制表业的中心。1845年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在格拉苏蒂创立朗格钟表作坊,开启了格拉苏蒂的制表史。他对品质的孜孜以求,很快使自家的表在德国打出来名声。后来朗格趋势,两个儿子子承父业。一战的炮火没有击垮朗格,但是到了二战,朗格终于没能支撑下来。就在二战结束的前一天,苏军的轰炸是朗格表厂的主要车间变成一片废墟。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苏联军人常常闯入朗格家中,持枪威胁,索要手表。到了1948年,东德政府要求朗格表厂加入所谓的东德自由贸易联合会,朗格拒绝加入,结果表厂被苏军没收,并禁止朗格家族的人进入表厂。102年的朗格历史宣告终结。
这一年,瓦尔特·朗格才24岁,他甚至一度被发配到山里采矿。最终她选择流亡西德,与故乡从此隔绝。3年后,包括朗格在内的7家制表企业被东德政权合并为格拉苏蒂人民表厂。1900年,柏林墙被推到,两德统一。瓦尔特回到格拉苏蒂镇,他重新注册了朗格表的传统商标,开始投入生产,阔别世界40多年的朗格品牌宣告回归。1994年10月25日,重生的第一批朗格表在德累斯顿展出,在此震撼了国际制表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朗格表名气虽大,产量却很低,每年只生产5000枚。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看看其他品牌就明白了。百达翡丽的年产量是5万枚,劳力士则是100万枚。
即使在着装简单的欧洲人里,德国人都是相对更朴实的。在德国街头,很少能看到打扮特别夸张或者时髦的人,大多数是T恤牛仔裤,色调也极为简单。德国人对啤酒有着根深蒂固的热爱,每个城镇都可以看自己的招牌啤酒,还能看到许多与啤酒有关的遗迹。德国的大学也别有韵味。海德堡大学创立于138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德国浪漫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象征,世界排名地59位。无论走在哪条街道上,都能见到年轻人的存在,他们或步履匆匆,或骑行而过,或在广场上看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国的细节很多。作者观察得很细。读着读着,勾起了曾经旅行德国的回忆,也勾起了再次旅行的心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3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