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上世纪70年代,草原大雪齐腰深,运五运输机担大任,千人抢修机场

上世纪70年代,草原大雪齐腰深,运五运输机担大任,千人抢修机场


都说现在是暖冬,下场雪太费劲了。

上世纪70年代,冬天大雪是要封门的。

尤其,大草原上的雪来得更猛烈,有时连下几天,积雪齐腰深,连接内地与草原深处“旗”(相当于内地的县、镇)的公路完全瘫痪,无法通行,这就是当时让人闻之色变的“雪灾”。

如果放在今天,这都不叫个事,调几台大铲车,用个十几天时间,道路立马畅通无阻。可是,当时没有这些“大家伙”,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你看以前修水库的纪录片,铁锹,土筐、扁担,蚂蚁一般的人群,全是肩扛人挑,看不见一丁点儿机械化的影子。

靠人力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干活儿,清除公路积雪,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那怎么办,旗上的居民还得生活,日常生活物资还得从内地供应,总不能等开春儿积雪融化吧?

这时,飞机就派上了用场。

运5轻型运输机又名“丰收”-2运输机,机长12米,翼展18米,起飞重量五吨,有效载重1.5吨,航程845公里,实用升限4500米。


当时,运5运输机是我国自行制造的主力机型,此机运行费用低,飞行稳定,起飞距离短,仅为170米,能在平坦的场地或草地上起飞降落,可广泛运用于训练、跳伞、体育、运输和农业任务中。

旗上得知上级指派运5运输机运送救灾物资后,首先考虑解决机场问题。大草原一马平川,对运5运输机来说,是一个天然的大机场。现在考虑的是,组织人力把地面上厚厚的积雪清除掉,露出一个至少100米宽、300长的平坦地面。

天蒙蒙亮,人流陆续汇集到旗东头的空地上,有部队官兵、学校师生、机关干部、地方百姓,足有上千人,一场大会战开始了……吆喝声、号子声此起彼伏的响起来,人头攒动,你来我往,大家热火朝天的干起来,犹如一副修水库的场景,只不过清理的是雪,不是土。


扫过雪的人都知道,即使薄薄的一层雪,随着清扫面积的扩大,雪堆积攒的越厚,往前推进的速度就越缓慢,越困难。更别说几尺厚的雪,清理起来更困难,更费工夫了。

部队的小伙子们有备而来,他们事先制作了一些桌面儿大小的厚木板儿,木板上凿两个眼儿,拴上两根粗绳子,每个木板儿搭配五六个人,前面两个战士肩上搭着绳子往前拉,后面几个战士抓着木板子往前推,犹如一个人造的小推雪机,除雪效率很高。

地方群众对部队官兵的干劲儿啧啧称赞,也不甘心落后,手握铁楸的人不由自主加紧挥动起来,担筐挑雪的人步伐也越发急促,谁都不想拖后腿儿耍狗熊,被别人看笑话。


草原上,人们平时很少能见到飞机,但往往关键时候总能在天上看到它的身影。所以,对飞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有一年夏天,旗上有一个重症病人,急需转院治疗。当时,草原上的公路一般都是土质路面,弯弯曲曲,坑洼不平。患者病情危急,如果通过汽车转院,费工费时,风险很大。经过联系,上面儿调派一架运五运输机来接送病人。

运五运输机的翅膀跟蜻蜓类似,都是上下两层,只不过蜻蜓翅膀可以变换角度,也就是俗称的“可变掠翼”。运五运输机的翅膀角度是固定的,不能变化。螺旋桨在机头前方,由一台波兰进口的Asz-621R活塞发动机提供动力,功率735千瓦。

当救护病人的“大蜻蜓”旋转着螺旋桨嗡嗡嗡飞临上空时,旗上的居民沸腾了,纷纷出屋仰望天上这个会飞的,能救人命的“庞然大物”,欢呼雀跃,比过年还激动。

至今,一些人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兴奋不已。

……

经过上千人半天时间的忙活,临近下午,一块溜光平坦的大场地终于清理出来,露出了黑嘘嘘的地面,飞机场“建”好了。

运五运输机将在第二天再次光临上空,送来救灾物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48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