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防部在当地时间16日宣布,目前五角大楼工作人员中已经发现3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包括18名军人。为避免疫情大规模传染,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和副部长大卫诺奎斯特均被要求隔离办公,只通过视频电话与其他工作人员联系,同时还有多名国防部工作人员因有轻度症状作为疑似病例被隔离观察。
马克埃斯珀
作为美国国防部的所在地,五角大楼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一国国防部的意义,而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军事体系核心指挥中心的存在。该大楼建造于1941年5月,当时的罗斯福总统认为原有的美国国防部(当时叫战争部)大楼(军需大楼)尺寸过小,对于未来必将参战的美军而言难以充分发挥指挥能力,因此原计划在阿灵顿农场建设一座不太高(节约钢材,同时要避免遮挡阿灵顿公墓视线)的新大型美军司令部。受制于当时的场地形状,该大楼被设计为一座五边形建筑。
大卫诺奎斯特
后来由于选址问题,五角大楼建造位置更改,但是外观设计没有大的变化。整个大楼形成五层五角形外观,具有明显的昔日棱堡特征。(当然其实际结构与棱堡已经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棱堡在热兵器时代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卫星截图下的五角大楼
西方童话中出现的城堡,往往是拥有高耸塔式结构,墙面为垂直立面,国王或者各种爵爷居住的建筑。根据定义,传统中世纪城堡确实也是一种私人建筑而非公共防御设施,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史高治的金库。传统城堡到后期普遍外观比较精美,成为展示拥有者财力的表现,但是实际上这些城堡因为肩负防御需求,墙壁较厚,窗口不大,采光不好容易返潮。而且很多瞭望塔局促狭窄,攀爬困难,而且多在悬崖边建设。去年小编去了趟西班牙,在著名的塞哥维亚城堡,好多照片都是用鱼眼镜头拍摄才能体现其结构。(没有1635还是不行)
塞哥维亚城堡,注意其三面都是悬崖
16世纪以后,火器开始发展,传统城堡高耸的结构并不利于防弹,所以各类城堡的高度开始不断下降。由于当时的火炮技术问题,大部分火炮都是后来意义上的炮郭炮,射界需要依靠城堡设计实现,所以出现了棱堡结构。而棱堡已经走出了私人防御设施的概念,向公共防御设施/部队基地转变。(说句题外话日本长门级用7根立柱作为舰桥的基础,乃至美国昔日的围笼式结构与三角桅的争执,也体现了高层战争建筑的尴尬。也就是对付土八路,炮楼才有用,看看德国当年的防空塔都多厚。)
日本的棱堡
棱堡结构的各种墙壁均为斜面,在火炮都是平射弹道时代增加了防御厚度(那时候冶铁业远不如今天发达,古时候所谓“固若金汤”也就是部分结构用金属,防御工事不可能如同一二战的战列舰那样普遍使用钢板防御。)而且对于城堡一方而言,能够有效保证火力覆盖到全部城周边地面(向下射击可以减少“露头”概率。)而且越来越复杂的棱堡结构可以关闭某一区域,一旦某一区域被攻破,可以迅速撤退到下一个防御区域阻挡外层区域的来军。
多层棱堡设计图
如果拿棱堡与长城和中国传统城墙作比较,可以发现,传统的中国防御设施还是线性的,容易被击溃,而且一个区域被击溃容易造成全盘崩溃。古代军队的布阵,一定程度上类似活动的棱堡结构,来及时堵住缺口。到一战,越来越复杂的战壕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棱堡在近现代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复兴。抗日战争中不少中国军队阵地战的崩溃也来自于只会使用简单线性战壕,一个口子被突破,很容易被撕裂。(闪电战也是这么回事)而抗美援朝时期以及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则是将战壕挖出了新的高度。
911袭击中的五角大楼
回到五角大楼上来说,五角大楼终究不是一个防御工事,抗打击能力自然不能与军队防御设施相比,但是其在“实战”中也展现了其抗打击能力。历史上五角大楼遭受的最严重袭击来自于911事件,美航77号航班,一架波音757撞在大楼上,但是只摧毁了最外层建筑以及部分第二圈建筑。相较于双子塔的拦腰折断,不得不说扁平化多层结构还是拥有更强的抗打击能力。只不过出于办公环境舒适性考虑,能够取得更好的采光与视线,大部分最外圈结构反而多为高级将领的办公区。
美军公布的911事件五角大楼受损情况
从结构来说,作为民用建筑,五角大楼的抗打击能力已经算是不错,但是对于病毒而言,这座世界最大单体办公建筑,其通风(大楼采用中央空调,而且这种结构的大楼内圈通风效果不佳)、上下水都有隐患,能不能扛过病毒的袭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毕竟传统设计为对抗人类尺寸入侵者的防御体系,面对以微米为单位尺寸的入侵者,基本上属于“全是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6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