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泰山60公里大徒步(T60)我倒是先前就耳闻过,但大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朋友圈里点赞喝彩,不曾切身体验过。就连那最机缘巧合的一次,甚至是到了泰山脚下,惜乎来去匆匆,最终也是抱憾而归。
直至去年的12月份,在好友的“怂恿”之下,这趟转山之行才得以成行。
我参加过一些的徒步活动,也常在各地的山上见到徒步穿越的人群,大多三五成群,也有十几二十人的队伍,他们手持辅杖,足登劲履,身体矫健有力,步伐轻快悦动,或登山攀岩、或穿涧溯溪,浸染在艳丽金黄的人间四月天里,涤荡在如花不待的漫山殷红里。
这景象自然是美好的,少了些急遽和匆忙,多了些闲适和坦然。
然而T60在脚步上确是有些急的,那既是一次身体的自我检阅,又是一段灵知的发现之旅,脚步太慢怕是追不上心中的那个自己了。
幸好这一程我并不孤单,几位挚友全程互伴左右,他们既是徒友,一路上你追我赶、语笑喧阗;更是良师,身体力行传导着毅行、环保和感恩,让我更加从容面对这逶迤赛道,以更加敬畏之心体认这巍峨泰山。
小桥流水,果硕树壮,群山环抱。袅袅的炊烟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晶莹剔透的舔柿压得树枝都弯了腰,淳朴憨实的老人安静的享受着午后天然的日光浴,岁月静好、安之素若。路边大片的野花在尽情抵抗着冬天的“爱抚”,却也开出了异样的花朵,我也像那顽皮的学童一样,掐了几朵,直到花儿也蔫了、叶子也皱了,才不舍得将其丢弃在山野,随风而去。这里是“省级文明村”拔山村。
巉岩的怪石耸立山间,苍翠的松柏把根深深扎在这些乱石缝隙,在半空中随风摆动。近乎重叠的道路来回曲折,最高海拔820米,持续上坡接近5公里,每一个脚步都会伴着粗重的喘息,这无尽头的拔高和无节制的跌宕,既是对身体的沉重打击也是意志的坚实折磨。那高耸的铁塔看似近在眼前,却总也走不到前,一个弯道末了,又一个更陡峭的弯道横亘眼前,这里是“中国最美乡村”十八盘村。
突然闯入视野的是那造型别致的仿古石桥和错落有致的现代民宿,茂密柔软的芦苇在河边扭动起灵秀的腰肢,充满禅意的亭台楼榭点缀在山野之中,如行云流水般诗情画意。那宛如轻纱的云雾,或缠在山腰,或披在山峰,美的让人看了都不忍高声说话,生怕露了口风,给吹散了,处处充满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好意境,这里是齐鲁八号风情路。
这是我们一路的行程,一路的偶遇,更是一路流淌的心情。
这徒步恰如候鸟的迁徙一般,有时上路怀揣着朴素的心理建设,是为了诗和远方;有时却并不知目的地在何方,只管前行便是,即便是没了路辙,也硬要踏出一条通道来,这似乎是应验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关于“路”的论断。前人开了路,后人便行的方便了许多。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跨过许多地方的桥,越过许多地方的山,却唯有这一程的环泰山之行赐予了更为壮美风景和暖情阳光,也掺杂了最深切、最质朴的情愫。生活之路何尝不是如此,上坡有时,下坡有时;独行有时,相伴有时;得意有时,失意有时;绝望有时,惊喜有时。纵有千百个放弃的理由,坚持下去却只需要一个理由,最真的是抓得定了前方的目标,那再艰险和困苦的路程也只是“细浪”罢了。
我们不远千里前往神山圣地冈仁波齐,转动经筒诵念六字真言转山祈福;我们也并肩上路饱蘸泰山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沉淀和洗礼,用同样虔诚圣洁的心转山祈福,祈愿你我安好,用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张扬生命的风帆,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4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