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筑师疯人院(ID:Archifun)
作者:长颈鹿先生
鼠年一开始就遭遇了一场全民“战疫”
在家抗疫的日子
跟亲朋好友也只能“云聚会”
是不是早就想念新鲜的户外空气
马上就要到来的生机盎然
别急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今天带大家云游览一下
这些设计感十足的公园
希望给大家带来信心
胜利的那天终将会到来
春暖花开
不远了
01
北京大兴生态文明教育公园
COBBLESTONE 中国
©胡义杰
大兴生态文明教育公园处于
北京主城区边缘
依临新兴城市板块和机场辐射区
中国园林画的一种形式叫做手卷或横幅
“人们看图时会从右侧打开慢慢展开
手卷提供了一种连续的线性图像
以模仿游园的体验—在卷轴的开始会看到园门
穿过园门在园中漫步可以欣赏其中重要的精致
最后由位于卷轴末端的另一处园门离开”
这种线性图像展现了园林中
不同景致连续的故事性描述
每个景致都自成一体
有命名、山水树石、亭台楼榭等屋宇
人物活动、及题诗
观众可以从各个景致中体验到
园林的细致情节和故事
在全部看完之后
又能对整个园林有系统了解
大兴生态文明教育公园
正如一幅慢慢展开的手卷
连续不同的景致构成
完整叙事性公园
当内容和陈述内容的形式形成完整的结构
就成为“叙事”
公园自西向东按叙事逻辑编排了
四个关联景园
分别命名为
畅想园、智慧园、知行足下园和奋进园
呈现了
从“自然畅想”“普及引导”
“教育纪念”“努力践行”
的线性递进关联
并分别由一条一级园路
和一条环形生态步道贯通
传统景园中的建筑小品
被重新定义为更为积极的“灰建筑”概念
即介于建筑和景观之间的模糊空间和构筑物
具有建筑和景观的双重性
园内的“灰建筑”群具有完整而朴素的空间形态
意义象征或暗示
形成一系列“事件”性场所
并积极鼓励游人参与“事件”和体验
构筑物的建造运用了
混凝土、碳化木混合结构等
朴素自然纯粹的构造方式
并运用大量拆迁废弃可循环材料
砖砌块、混凝土、碎骨料等
用作景观矮墙、雕塑、排水边沟
及铺装、石笼墙填充料等
位于智慧园内的大型灰建筑翠波廊桥
为钢木结构结合的景观游桥
主体二层局部三层
既强化北兴路的城市景观界面
也成为重要的城市节点
隐含对生态文明和城市发展的礼赞
翠波廊桥是行为和时间移动下
游者自发体会和联想叙事方式
是短暂旅行后的浪漫想象
游者随着引桥及环形平台可直至第三层平台
在高程不断变化中在林端行走、凭栏远眺
感受独特的观赏体验
近视可俯看满园绿色及中部植树节纪念林地
平视可眺望大兴及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城市变迁
远视可目及大兴城市剪影和西山余晖
自然、城市和内心的“畅神”融为一体
畅想园是以畅想自然渴望田园为主题
反映人类与生俱来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欲望
位于畅想园内的瞻古望今园
是一组连续线状群组灰建筑
紧邻和平行一级园路
由归思园与冀盼廊两部分组成
为砼现浇带型观景灰建筑
其中归思园以
中国古书“竹简”为设计原型
提取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
营造观赏空间
通过山水田园诗的意趣渲染陈述
细致描摹中国人向往中的山水田园
冀盼廊则以抽象几何形式的变化组合
构成可供休憩的游廊
大兴生态文明教育公园以线性叙事结构
以当代朴素简约的空间塑造手段
完成游园职能和启迪性升华
以灰建筑名义的构筑物群积极参与了场所叙事
其陈述内容及其形式介质所构成的叙事修辞
尝试以更开放、抽象、朴素和纯粹的方式
这既构建了主题叙事框架下的逻辑和序列
又营造了欢愉浪漫的观景体验和美学享受
02
MAX IV 实验室周边景观规划
Snøhetta 瑞典
这块看着都是包的奇特景观
在瑞典MAX IV实验室周围
该景观依据实验室内部的
一系列独特参数而设计
试图辅助设备的运行性能
通过景观设计
减轻来自附近高速公路的地面震动
设计师认为在这个区域营造一个绿色公共空间
比建一个带围栏的公园更有意义
设计师很重视现场的土方平衡
采用了挖掘和堆积同步的方法
即使以后这里没有实验室
该地也可以做耕地使用
设计师还在该地块设置了干湿不同类型的池塘
进行合理的雨水收集和运用
由于该地区靠近当地的自然保护区
因此可以在其中收集一些干草
并将其散布在新的丘陵景观中
最总要的还是减轻地面振动
实验室附近的高速公路导致地面振动
可能会影响实验室的实验
所以营造许多斜坡和多变的表面
有效地降低了地面振动的频率
在实验室中
地面振动的波长通常在10到40m之间
并沿地表传播
而周围的景观设计的越平坦
越能干扰到实验室的实验
设计师受到这个启发
有了设计许多丘陵地形的想法
并维持其水土的平衡
设计中
依照主存储辐射环的交叉
线形成波形的第一道基础
这些辐射会
与未来实验室潜在的位置一致
景观波浪越混乱
减震效果越好
第二组波浪
是从储存环中心的螺旋运动向外辐射
到场地边界截止
将前卫的几何形塑造成地形
这离不开计算机的模拟
高科技研究设施和低科技草地塑形一起
创造出了这个波浪型的标志性景观
03
“Ethar –向慷慨致敬”景观设计
Inside OutsideOMA 阿联酋
这个位于阿联酋城市的景观
是一片由柱子围合成的场地
柱身刻有阿拉伯的学者、科学家
和思想家的故事
形成了一个象征着慷慨
与知识的纪念性景观
共有1680根铝制的柱子
像磁场一样排列
其都指向装置中心的矩形广场
向中心行走
首先在边界处遇到一片矮小的柱子
随着柱子的逐渐升高
内部形成具有戏剧性效果的街道
最后到达中心开放的公共广场
柱子的密度营造出一种宜人的微气候
遮光设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
在夜晚
一道亮光逐渐由宽变窄
由冷变暖
加强其柱列景观的动态感
一排排不锈钢照明设施构成广场形态
突显设计动感
通过这种方式
景观装置已成为了
一个充满趣味的社交空间
其已成为迪拜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彰显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独特的慈善捐赠文化
04
汤山矿坑公园
张唐景观 中国江苏
汤山最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
在几公里外的道路上
就清晰可见的几个废弃的采石宕口
这个项目的初衷是
如何让这几个赫赫然的宕口复绿
并为未来的旅游休闲活动提供场所
景观设计通过梳理现场地形和水文
在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碎片基础上
形成丰富的体验场所
原有山体的多个采石坑
互相独立不相通
这个独特的条件
允许各个采石坑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
最东侧的宕口深而隐蔽
被定位成静谧休闲的温泉酒店附属设施
最西侧的开阔宽广
被用于音乐节露营房车等热闹的公共开放场所
中间的两个宕口成为公园游览的体验区
经过地质专家综合评估
采石破坏的山体岩壁
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特征
即使经过加固
也不能完全排除未来崩塌
和落石等安全隐患
因此
我们对景观游览路线和方式
进行了多种可能性研究
综合安全、造价、体验、生态等多个因素
才做出选择
矿山公园引入适当的经营项目
包括矿坑温泉中心、音乐节、房车营地
儿童公园、餐厅茶室、博物馆等
既能服务游客
又为未来公园管理提供了经费
保证了公园有质量的维护
也为未来城市公园提供了
一个长期的良性发展范式
自然山水一旦伤筋动骨
再自我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为介入简单地覆盖上一层土壤
将其变绿可能是容易的
其生态意义却非常让人质疑
让采石破坏的崖壁人工变绿
需要花费的代价非常大
其效果却难以预估
那么如果
掩盖错误并不能让人类未来少犯类似的错误
不如让人看到这些破坏
从而更加敬畏和珍视自然
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环境教育
05
扎里亚季耶公园
Diller Scofidio+Renfro 俄罗斯
©Iwan Baan Matthew Monteith Philippe Ruault
扎里亚季耶公园位于莫斯科的中心位置
毗邻圣巴西尔大教堂、红场和克里姆林宫
历史悠久的场地展现着
俄罗斯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希冀
作为莫斯科五十年来首次兴建的大型公园
扎里亚季耶被构思为一个高度综合的公共空间
它同时扮演着
公园、城市广场、社交空间、文化设施
以及休闲场所的角色
为了实现这种同步性
设计团队将自然景观叠加在既有的环境之上
在自然与人工、城市与乡村、室内和室外之间
创造了一系列元素上的对比
自然景观与硬景观的交织创造出一种“粗野的都市主义”
以一种全新的模式介入到
莫斯科历史悠久的、正式而且对称的公园空间
定制的石材铺路系统
使自然景观和硬景观交织在一起
在带来融合感的同时模糊了景观的边界
从而鼓励来访者们自由漫步
公园的开放进一步
完善了莫斯科市中心的名胜古迹
和城市街区集群
弥补了公共空间方面的空缺
穿行于公园的不同角落
游客们会邂逅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观平台
这些平台重新展现了俄罗斯多样的区域性景观
包括苔原、草原、森林和湿地
它们被沿着从东北向西南方下降的台地布置
其交叠的形式最终创造出14000平方米的围合空间
使自然与人工构筑物融为一体
剖面上的交错还有利于改善微气候
以延长持续时间较短的温暖季节
被动式的气候控制策略
包括调节景观山丘的形态
以及露天剧场的玻璃外壳
以形成温暖空气的自然流动
最终的结果是
该策略有效降低了风量
延长了植物的绿期
同时
随着游客走上斜坡
环境温度也会逐渐提升
这座公园
为游客提供了
集会、休憩和赏景的场所
一系列观景点还提供了
重新发现城市美景的框架
每个游客
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游览体验
看了这么多的“春天”
待疫情过去
你最想去哪个呢?
- END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2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