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昨晚终于熬夜看完了这部久负盛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寄生虫》。它讲述了三个家庭在一栋豪宅内的相互厮杀。
这两天因为看到有些观众要么一边倒地批判朴社长一家,要么一边倒地批判基泽一家,所以首先想要在这里为影片纠正几点观众的误解和偏见。
- 第一,如果你只看了开篇半小时,请不要妄加论断,认为它逻辑太粗枝大叶,富人怎么会这么好骗,或者剧情太夸张。
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肯定会进行艺术加工,不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写实。
其次,这部电影毕竟是以韩国社会为创作背景,也是出自韩国导演和演员之手,那么它到底是夸张的戏剧性更强,还是写实的现实性更强,我想这个问题韩国观众应该比我们局外人更有发言权。
有豆瓣网友评论说,“《寄生虫》究竟是过度夸张还是过度写实?这一点上,中韩观众的评论之间存在的反差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豆瓣的短评和影评上都可以找到说觉得影片有点过度戏剧化,不够真实等类似的评价。相反,韩国那边给的评价就是觉得这部电影太写实了,写实程度都有点残酷了。”
表面看来它似乎属于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其实它的寓意或者预见性更强,更像是一则披着现实外衣的寓言故事。
- 第二,如果你认为它名不副实,不过如此,事实很可能是你自己没有真正看懂它,而并非它被过誉了。
它的获奖是由全球1000多位专业影评人参评的结果,你会认为自己的评判比他们更睿智、更公平、更令人信服吗?
- 第三,如果你想在这部影片中分辨出纯粹的好与坏、善与恶、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劣,那么恐怕要失望了。
不如拐个弯去看一部酸酸甜甜的偶像剧或黑白分明的警匪片,因为你头顶那口井的深度和宽度真的不足以装下如此复杂的人世和人性。
- 第四,如果你把这部电影所反映的问题与我们自身所处的既定现实完全对号入座,那会使你置身狭隘的赏析视角和片面的解读方式。
也许它所折射的不是世人当前所处的社会现状,但也许会成为未来某一刻的真实写照;也许它所照见的不是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但也许会是世界某个角落的人们正在经历的真实处境。
我们不应局限于自己有限的个体经验去质疑它所探讨的主题的现实意义。
这部影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可算作一部上乘之作,许多地方都值得观众反复回味。
一、片名取得恰如其分
思考片名的时候,我的生物知识有限,于是请教了一下度娘,读完资料瞬间感觉“寄生虫”这个比喻真的太生动、太形象!
“寄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在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宿主为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寄生虫及其产物。”
基宇的同学敏赫是基泽一家寄生朴社长家的客观条件,带有偶然性。但基宇不仅能够自己寄生成功并能迅速地把家人全都发展进来,这靠的就绝不仅仅是他们的谎言编织得细密严实,而更取决于女主人的“善良好骗”。
也就是说,如果分析内因的话,作为“宿主”的女主人,由于她的“免疫力”过于低下,从选择不看学历证书开始,就没能及时识别出基泽一家营造出的假象。可以说是她过于相信敏赫所引起的一系列蝴蝶效应让基泽一家“寄生”成功,间接造成了三个家庭最终的悲剧。
基泽一家刚开始只是苦于没有工作,但当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宿主”那里获得了想要的工作和丰厚的报酬之后,趁主人一家出去野营的时候聚在一起,尽情挥霍本属于主人的空间和食物。
这种行为属于超出工作范畴之外的侵占,也很好地对应了“寄生虫”的特点,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贪婪,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让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落魄生活也就越来越难。
影片结尾,基宇并没有因为这出惨剧有所悔改或放弃追求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想快点赚钱买下那栋房子,不仅因为他知道父亲还生活在地下室,更因为他想把房子彻底地占为己有。
二、隐喻用得出神入化
影片运用了非常多的隐喻,这也是我说它更像是一则含义隽永的寓言的原因。
1. 空间隐喻
影片把三个家庭的居住地设置在空间高度上层层递进的三个场所是有寓意的。
朴社长一家住在地势最高、景观极好的半坡别墅,代表他们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是被寄生的对象。
基泽一家住在需要一路下行很多台阶才能到达的半地下室。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上面是光明,下面是阴暗;一边在沉沦,一边在挣扎;明明已不可能,却还是不死心。
所以基泽一家代表着矛盾最为集中的“中间人”,他们因别无他法而选择寄生,但内心还未接受寄生虫的身份。
从基泽为朴社长开车时总是试图像朋友一样跟社长谈心(在朴社长看来他已在越界的边缘),跟夫人聊天时要握夫人的手,因妻子说他像蟑螂而要打人,获得工作后突然敢于出面对付撒尿的酒鬼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虽然生活一时陷入僵局,但他从没安于做寄人篱下的寄生虫,他总是尝试突破界线,和别人平起平坐,获得尊严和体面!
他的内心还有一束光,随时等待着逃离黑暗。所以他们一家会成为对“宿主”构成最大威胁和伤害的人,因为他们不愿认命,总认为自己还可以有更光明的前途。
而文光大婶和她丈夫已然成为彻彻底底的寄生虫,他们乐于寄生,不再挣扎,不再进取,不再想着改变命运,所以他们住在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室,也是三个家庭中的最低处。曾经的奋斗失败让他们如今退无可退,躲在社长家的地下室,反而比在外面被债主追杀提心吊胆的好。
朴社长家的地下室昏暗幽深,要从厨房往下走很久才能到达那个小房间。基泽一家想象不到人如何能在这样的地方住上四年多。可是文光大婶的丈夫(吴近世)却说,反正住在地下的又不止他一个,他每天都用头撞击开关的方式来表达对社长的尊敬和感激。感谢那个为他提供栖身之所和裹腹食物的神一般的存在。
作为寄生虫,文光大叔之于朴社长一家,就好像灶马蟑螂之于基泽一家,你可以寄生在我家里,但最好不要出现在我眼皮底下,因为靠得太近会让主人感到威胁与不安!
其实基泽一家也有过衣食无忧的时候。妻子从前是链球运动员,还获得过大奖。基泽以前开过炸鸡店、蛋糕店、做过泊车小弟,如今却只能在家折纸盒。
影片在第52分40秒的时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现在可是连招个保安,就有500个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竞争上岗的时代。所以,不是他们不想辛勤工作,而是狼多肉少,他们根本找不到工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一家的光景江河日下?
基宇参加过四年高考,去做家教前仍计划着通过努力考上心仪的大学。同学敏赫说基宇的英文要比那些整天烂醉的大学生不知好上多少倍。
妹妹基婷虽然“手艺了得”,一直在考美术学院,可是都没考上。敏赫问为什么不去上补习班,他说上不起,所以越上不起,就越考不上,越上不了大学,工作就越难找,贫富差距就越大。
由此可见,他们今日的揭不开锅并非因为他们往日不够努力。我们可以说他们能力有限,但不能说他们是因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整天想着不劳而获所以才去寄生。
恰恰相反,“努力”反而是他们悲剧的根源:他们想用旺盛的进取心冲出一条血路,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可是阶层跃升的大门已然关得严丝合缝,把正常社会中本该值得称道的进取心也变成了毫无用处的痴心妄想。
最后,连大学的校门似乎都对穷人的孩子关闭了。那么这种找不到出路的进取心和不死心便幻化成了无恶不作的野心!
恩格斯说,野心就是一切虚伪和谎话的根源。
2. 意象隐喻
影片中一些事物或概念多次出现,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 第一,敏赫送给基宇的象征财运和考运的石头。
当他们半地下室的家被污水淹没,基宇什么都没带,唯独把这块石头抱了出来。可是他却把这块石头带到了地下室,很明显,他想用带给他好运的石头砸死文光夫妻,这样就再不会有人知道他们的秘密,戳穿他们的谎言,威胁到他们在主人家的地位。
- 第二,朴社长小儿子画的人物画像。
他妈妈一直以为那是他儿子的自画像,其实他画的是生日那晚见到的“鬼”。一个长期居于地下,无人知晓,唯有夜晚才偶尔出来觅食的游魂,不是鬼又是什么?作者似乎在说,这样的人已经不能称其为人了!
- 第三,社长夫妻难以忍受的基泽一家身上的味道。
其实这是久居半地下室的潮气,湿气,和晦气,也是穷味,酸味,和霉味。这种味道就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同。朴社长说基泽的整体言行虽然没有越界,但味道却越界了,也就等于在说连穷人的存在和靠近,在富人的眼里都是难以忍受的。阶层之间的矛盾似乎已不可调和。
其实朴社长夫妻所厌恶的也只是他们身上的味道而已,对他们并未做过什么不利的事情。他还是一个出手大方的好雇主,一个繁忙工作之外还能兼顾家庭孩子的好父亲,好丈夫。
可是,在深深懂得自己身上味道从何而来的基泽看来,这种嫌恶,这种捏鼻子的动作似乎都是对他们的侮辱和敌视。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他们个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的矛盾。
- 第四,基泽一家从社长家仓皇逃出那晚的大雨。
大雨过后,基泽和基宇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忍耐到达了极限,他们内心酝酿的力量正在等待爆发。
穷人和富人,他们似乎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又似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摧毁他们最后家园、让他们无家可归的大雨,在夫人看来却是生活中的“小确幸”,给她们带来了快乐和洁净。
大雨洗刷掉高处豪宅里的尘土和坏心情,却让污浊的洪水汩汩流入低处人们的最后庇护所,受到污染的不只是他们的房子,还有人心。
当基婷坐在粪水四溅的马桶盖上黯然抽烟,我仿佛看见即将爆发的愤怒从早已失衡的心底喷涌而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他们失去家园的痛苦如果放在同类人群中可能算不了什么,可他们偏偏整日要面对锦衣玉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朴社长一家。
他们忍受着刚刚失去家园、一无所有的痛苦,却要慌忙赶来帮主人一家完成一场可有可无的派对。如此云泥之别让他对朴社长的态度由最初的感激变成了不满和怨怼,最后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杀戮!
- 第五,影片一开头就出现在面包片下的“灶马”。
那是一种寄生在他们阴暗潮湿家里的虫子。影片开篇就在点题: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似乎都逃不过这种寄生关系,低等生物只能寄生在高等生物脚下。
在一家四口鸠占鹊巢得意享受美食之时,忠淑(基泽妻子)说,万一那个时候主人一家突然回来了,他们一家会像蟑螂一样四散逃跑。
其实妻子只是说了一句真话,而基泽却因为内心一直无法承认自己如蟑螂一般的社会角色而大发雷霆,差点动手打妻子。最后虽未动手并笑着向儿女说是演戏,但他内心到底是真怒还是演戏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来。
就像没钱时,他连在他们头顶撒尿的醉汉都不敢应对,但在一家四口都找到工作之后却敢了;此时的他虽因妻子的话正中要害而怒不可揭,但因为妻子曾是运动员,动起手来根本打不过妻子而选择赔笑演戏。
面对命运中所有的无能为力,他只能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金钱就是做人的底气,就是话语权。对尊严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力感始终在内心激烈冲撞,渐渐形成一股惊涛骇浪,总有一天会彻底爆发!
三、善恶交织的人性使影片更接地气
忠淑的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因为有钱,所以善良!”
有观众说,不管有没有钱做人都应该善良。道理是正确的。可是,没有体会过那种贫穷到极致然后只能触底反弹的绝望感的我们不应太高估人性的本能。
电影《无极》中,小倾城毫不畏惧地从死人手里夺过一口吃的,因为比死人更可怕的是对被饿死的恐惧。
电影《1942》中,为了给弥留之际的老娘抓点药,瞎鹿要卖掉闺女;为了养活孩子,花枝卖掉自己;为了自己和家人都不再挨饿,星星自愿去了烟花之地,栓柱和瞎鹿偷了外国记者的驴和饼干,这些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可在那种生死绝境中谁又有权利谴责他们不善良?
社长夫人估计从小家世优渥,婚后又是掌管财政大权的女主人,不曾受过生活的苦难和摔打,所以才会那么简单善良。她完全不会明白,人在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时,究竟会做出什么样极端的事情来。
朴社长的女儿多惠在自己一家面对危险时还能背着满头是血、不省人事的基宇去就医,说明她和妈妈一样简单善良。
朴社长担心天色已晚,一个女孩子独自回家不安全,专门交待司机把基婷送回家;社长夫人害怕自己家的司机人品不正会对基婷不利,特意询问基婷司机有没有对她做什么不轨之事;如果周末让他们加班也一定会待遇从优;就算再讨厌他们身上的味道,也会出于礼貌和修养绝不当面羞辱。
他们对穷人有进行过直接的欺压吗?很明显,没有。可他们也会在误以为文光大婶生病时,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因害怕染病给孩子,而无情地将佣人开除,丝毫没有想过给予关心和帮助。
那么用谎言骗取工作的基泽一家就是罪无可恕的坏人吗?
他们在主人客厅肆无忌惮地享受美食美酒时,基泽不无担忧地说不知道原来的司机找到新的工作没有,言语中流露出愧疚和同情。
虽然为了骗局不被人发现而在慌乱之中把文光大婶一脚踢下楼梯,但冷静下来的忠淑依然让女儿把自己刚做好的食物送到地下室给他们吃,因为知道他们肯定饿了。
基泽把刀插入朴社长的胸膛,不仅仅因为自己的自尊被践踏,还因为看到同为穷人的吴近世被同样嫌弃,他已经不是在为自己一个人而反抗,而是为了跟他们有同样遭遇的人们。
可是,处于竞争关系的两个家庭,就算再同病相怜,谁又能轻易向对方让出“工作”这棵救命稻草呢?连生存都成问题的他们,又有多大能力去表现善良呢?
四、每一处细节均有其使命,没一处浪费
那些看似不经意间散落在影片各处的细节所提供的信息,对彰显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只要你细心捡拾,再把它们串起来,就可以看到整串项链有多么璀璨耀眼!
基宇的同学敏赫到家里来时,说不好意思打扰各位吃饭,基泽不好意思的说他们没在吃饭,实际上他们桌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饭菜,这就是一家人折了好几天的披萨盒换来的报酬,还不够买一顿像样的饭菜,作为一家之主的他如何能在后辈面前不羞愧难当?
当大雨淹没他们半地下室的家,基泽收拾所剩无几的家当时,首先拿走了那块妻子在链球锦标赛中获得的银牌。其实奖牌对他们来说不能吃不能喝,已没有任何价值,可他仍然珍惜,说明他仍留恋一生中曾经拥有过的高光时刻,仍然在乎生之为人的尊严,仍不愿对命运屈服,去做一只寄生虫。
当文光大婶被忠淑质问,给老公吃的香蕉是不是从主人家偷拿的时候,文光大婶说冤死了,那是用自己的佣金买的,不是偷的。从她的表现我们可以判断她说的应该是实话。
这个细节意味着,像他们这样的“寄生虫”,已经完全失去了进取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已经完全依赖“宿主”供养,但他们谨守纪律不越线,跟主人之间各取所需,相安无事,其实已经慢慢演化成了“共生”的关系。
这正是既得利益者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不越线就不会对他们的利益构成威胁。吃饱喝足之后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这才是寄生虫该有的美德。基泽正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分才被主人诟病。
还有那时不时就出现在基泽一家对话里的“计划”一词,他们以为面对困境,只要有了计划,有了想改变的决心,有了不停向上的进取心,有了说做就做的行动力,就能摆脱眼前的苟且,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
可现实是多么讽刺,总有计划之外的事情会发生,总有意想不到的人会出现。同时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也正在成为别人计划中的意外和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他们脚下匍匐着多少这样的人,正在为了一个寄生的机会争得你死我活!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细节,那就是住在半地下室的基泽和住在全地下室的吴近世都曾开过台湾蛋糕店,但是最后都倒闭了。
我想这个细节绝不只是一个巧合。这就好比我们身边那些一听说有什么生意比较赚钱,大家就一窝蜂地投资去做的现象。而穷人把一生积蓄乃至借高利贷的钱孤注一掷地投在自己认为可以一举改变命运的生意上,最后的结果却往往是一场骗局,甚至会像文光夫妇那样为此赔上一生的自由。穷人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已经消失殆尽的主题被这一细节进一步加深!
此处也可看出两家唯一不同之处是,文光夫妇已经学会认命,而基泽一家还未认识到这一点。当社会大环境已然如此,个人奋斗的作用真的微乎其微!
更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连海报都设计得饶有趣味。海报上,基泽一家是光着脚的,而朴社长一家是穿着鞋的,这像不像在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当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影片的结局是不是一种宿命?
还有每个人物眼睛上被P上的黑条又是什么意思?这些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除此之外,片中值得推敲和称道之处实在太多,本文也只是个人理解结合网友的理解给出的一点浅薄之见。
五、开放性的结尾引发思考与想象
父亲基泽杀了人以后躲进幽深的地下室,开始对着朴社长的照片忏悔自己的罪过。他终于从自我迷失的状态回归了理性和冷静,才意识到这样的结局是多么地令人悲伤。他会不会就此变成另一个如文光夫妇那样已经彻底放弃挣扎的完全意义上的寄生虫了呢?
结尾处,基宇打算放弃考大学,放弃结婚生子的平凡愿望,他认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赚很多很多钱,然后买下那栋大房子,这样就可以解救被困的父亲,就可以让一家过上梦想中的生活!从此再也不会三餐不继,一身穷味。
可是没有学历,没有资源,没有家世的他又靠什么来赚很多很多的钱呢?在影片所描述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梦想似乎也只能是黄粱一梦罢了。
我们可以想见,继他父亲之后,他又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尝到了谎言甜头的他,会不会继续选择用更“完美”的谎言来编织新一轮的计划和梦想?他会不会像文光夫妇一样为了尽快赚钱而铤而走险去借高利贷?他过剩而又不自知的野心又会带来如何惨烈的新一轮悲剧呢?
总之,我认为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既悲伤于它已知的结局,又悲伤于它那可预见的结局!
结语:共同的思考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次思考人类共同命运的尝试。
当社会的大环境已经发展到不需要那么多劳力,一直辛勤劳作的人已经找不到工作;当找不到工作的人手里连吃顿饱饭的钱都不剩下;当一个父慈子孝、相濡以沫的家庭,却供不起孩子上补习班,让他输在了起跑线;当你好不容易有了一份聊以为生的工作,终于活得像个人了,却总有人捏着鼻子嫌弃你,疏远你,把你分门别类;当你每天都戴上微笑,和颜悦色,想努力融入圈子,却总被警告不要“越线”,不要再努力了,因为再努力都没用;当我们自己就是身处这些遭遇的主人公时,我们又能否做到坚守底线,不去蹭吃蹭喝、蹭网络蹭消毒,不去撒谎圆谎、试图从别人的手里抢饭碗,不去制定各种“计划”摆脱困境,而只是坐以待毙呢?
题外话:博君一笑
最近这段时间,全国上下都在抗疫,停课不停学,很多网上培训机构都提供了免费的课程,我要趁机让孩子多“蹭”几节课了!平时可上不起这些课呢!
作者简介:
美丫,身是80后,心是少女心,愿与你一起写有温度的文,做有情怀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10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