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敦煌汉长城遗址:昔日雄关,今日断壁残垣|戈壁滩上的寻古之旅

敦煌汉长城遗址:昔日雄关,今日断壁残垣|戈壁滩上的寻古之旅

四年前,和历史专业的师长朋友出发,开启了一段重走丝路(部分)的旅行,以敦煌为起点,一路到库车(古龟兹),亲身体验,感受了一番西域历史的厚重。

从敦煌市中心出发,朝西北方向行进,抵达玉门关一带,继续向北,可以看到修筑在沙漠中的汉长城。一路上,风沙肆虐,车窗外,戈壁茫茫。现代人驾车都会觉得危机四伏,更别提古时候的人车马徒步式的行进了。


比起玉门关的大部分景点,敦煌汉长城遗址的,游客相对多一些。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是沙尘天气,能见度不高,拍出的照片都是灰蒙蒙的苍白色,完全没有网上摄影作品中的落日氛围。


和我们更熟悉的长城类似,敦煌汉长城遗址也是利用地势起伏的防御优势,于风蚀台地修建烽燧,联合附近的洋水海子、疏勒河等自然水域,共同构成一道人为与天然合一的防御阵线,与此同时,也牢牢掌握了大漠之中生命线般的水源。


汉长城和附近的小方盘城不同,也和后期修建过的其他同类军事防御建筑不同,它至今保存着清晰的原始相貌,没有进行多少现代化的修复:一层又一层厚实的黄土,夹层中的编织好的草枝,两者相互堆叠,既浑然一体,又泾渭分明。


从汉长城的入口再向西走,同样是一片台地,伫立着当谷燧,同样由沙砾土夹杂着芦苇、红柳枝叠筑而成,目前看上去保存完整度较高,主视方向看呈梯形,俯视则为矩形。


众所周知,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烽燧是极为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若有敌情,白日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由此得名。如果遍布边疆的烽燧和堡垒是防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点,那么长城就是连接这些点的不可或缺的线。

普通人回顾历史,大多能联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事,恐怕也能或多或少明白烽燧的重要性吧!朝当谷隧西南方位行走数十米,即可找到数垛历经千年风化凝固的苣薪遗存,长度约两米,为古时烽火台燃火所用,由芦苇码成,现已紧裹泥沙,如化石般坚硬。

离开汉长城遗址,我们才发现,天色不知何时已变得深湛。车辆行驶在颠簸的回城道路上,风沙愈加肆虐地拍打着车身,仿佛下下能凿出坑洞,不时能看到出现各种问题的车临时停在路边等待救助。


回程中,不知为何,没有一个人说话。听着风沙的声音,想着这片土地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又想到附近那座叫作玉门的现代城市。作为一个都市里出生和长大的人,从小到大总觉得城市会不断地发展,从中心地带一直向外扩张,似乎没有止境。

然而,近些年,城市规划领域却兴起一股探讨“城市的收缩”的热潮。我曾买过一本同济大学出版社的书,名叫《收缩的城市》,里面都是由盛转衰的城市案例,很是触目惊心。其中,就包括玉门市的老市区。没想到,这座现代城市,会如同历史上的玉门关一样,逐渐走向沉寂。


回到敦煌市区,匆匆用过餐,沿着主干道步行回府,路遇一辆远距离喷雾降尘车如巨兽吐息般穿过街区。或许,对比以往车马徒步一路向西的玄奘之流,如今的人们已算得上十分幸运。

【推荐阅读】

《囧妈》:和妈妈一起旅行,出发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回家

足不出户,这些好作品带我们去旅行

新加坡旅行体验官游记,旧海南村遗迹,汤申自然公园徒步之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520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