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旅游行业创新的成与难

旅游行业创新的成与难

旅游就是差异化。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上迥异于时下,过去的或未来的。空间上,离开常驻区域,从城里到乡下,是谓乡村旅游;还有去异地、异国。

旅游就是特色化。越是非同质化、独特的产品,越是别具一格、独步天下,越是具有市场垄断性,越是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和文化影响力。

无论是差异化还是特色化,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旅游企业安身立命、特立独行、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和路径,因为随着这些年的旅游大发展,一流资源已经开发殆尽,剩下的劣质化、雷同化资源,必须生发顶级的、无与伦比的创意,才能形成创造力。况且,即使好资源,如果不创新,迟早也会成为明日黄花,被市场所淘汰。当下,大多数景区和文旅项目亟需创意性提升。

资源第二,市场第一。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这种创意首先要契合市场,其次要基于资源,第三是源于文化,第四是赖于科技。



文 \ 高舜礼

来源 \ 新旅界(LvJieMedia)

【正文】

创新是一个好词儿,但内涵要求比较高。

我个人感觉,创新的内涵应比改革还高。改革是指改掉弊端、革除痼疾,实施不同于既往的新政。例如,某企业进行一些改革,其它企业也如此去做,我们都可称之为改革;而创新的要求就高了,还有一种独创性的意思。一个企业的新举措叫创新,相邻另一企业再如法炮制,未必就被视为创新了。

从这一点上说,中国旅游业是否就极少有创新呢?情况并非如此。作为一个地域和市场都很大的国家,中国旅游业在崛起之中的创新是很多的,且至今都不乏闪光的亮点。

例如,中国旅游业起步发展时是从入境旅游开始,这相对于大多数国家(指较大国家)先国内、次入境的顺序,就是一种创新;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让旅游发展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这相对于大多数听任旅游业自然发展的国家来说,也是一种创新;中国为了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曾在上世纪90年代实行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破解旅游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也是一种创新;中国大力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快速提升了饭店、景区等旅游要素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也是一种创新;中国通过特别安排假日而形成刺激国内旅游的“黄金周”,又为应对短时间内的旅游需求激增而建立的假日旅游工作机制,这也是一种创新。

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虽然创新之声不断,但行业创新似乎艰难了许多,创新步履也慢了许多,一些名曰创新之举,实则是“新瓶装旧酒”,有的甚至只是贴了一堆簇新的标签、刷了五彩斑斓的各种颜色而已。那么,作为一个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产业,旅游要真正把创新做实做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创新应该实至名归

旅游行业是一个求新求异的领域,只有不断地有兴奋点、新看点,才能不断地招徕和吸引游客。作为旅游业者所面对的工作领域,是与游客的视角和需求大不相同的,必须踏踏实实去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而不是整天在嘴上拽新词

旅游行业由于天然的外向性、开放性,新名词一向是不缺乏的,不仅不断地自创(包括官方与行业),还跨行业引进了若干,什么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旅游新七要素,什么旅游综合体、旅游田园综合体、旅游特色小镇、旅居生活,什么旅行社o2o、酒店的OTA、旅游IP、智慧旅游、旅游网红。

作为旅游业者,最要紧的不是操哪种时髦的新词,不是戴多么时尚的帽子,不是把心思都用新名词包装工作进而达到金玉其外的效果,更不是听任旅游企业长期萧条生存、低效运行,而是要通过挥洒汗水和耗费心智,创新观念、思路和方法,千方百计去实质性地解决旅游发展的问题,推动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应是革故鼎新

创新一词以“创”来引领,创的过程必然要进行一番革除和扬弃,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算创新,穿了新外衣、打了新旗号却依旧是旧脑筋、旧做法,也不是创新。

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这类似是而非的现象还不少。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少地方的旅游资源配置,市场依然难以完全发挥决定性作用,行政力量的影响还在变相发挥作用,国有旅游集团或旅投公司就是这种角色;转变职能已经喊了几届政府,但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上,政府部门依旧很难简政放权、“抓大放小”,有的甚至越管越具体;发挥协会、中介机构作用已是老生常谈,但它们依旧很难发挥联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虽然它们对企业和行业更了解,却对涉及评审之类的“权重”职责还是难以染指。

因此,一方面让老问题逐步演变为“老大难”,另一方面似乎创新又无用武之地,这不是积极有为者应有的取舍。最不应该的是,个别地方变着花样儿把把控的“蛋糕”进一步合法化,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上面的三令五申都吻合,这样子的做法注定是要消弭创新动力的,即使生拉硬扯地搞创新,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货色。


创新应是敢于超越

创新不应是老牛拉破车的自然发展,而应找准当地的比较优势,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有所扬弃、有所赶超。从现实情况看,这种创新从省到县并不多,能够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则更少。

以旅游产品开发为例,大多数地方的旅游开发是跟风式的,一会儿旅游示范区,一会儿旅游综合体,一会儿特色小镇,一会儿全域旅游。到底哪一种类型最适合你,你选择哪一种最具优势,真正认真考虑和取舍的并不很多,大多数是盲目地、从众地跟着感觉走。这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做法,怎么能有创新成果。人们之所以把乌镇、拈花湾、横店影视城、长隆当作旅游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它们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大大超越了它的同业者,令其同行们难以望其项背。

令人最为担忧的是,中西部一些市县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意识比较淡漠,在向东部地区学习取经后,弄回了早就应该淘汰的过时理念,说到底就是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

例如,抓旅游就得抓项目,抓项目就得抓大项目,抓旅游就得党政领导去主导等,把最为重要的市场需求环节给丢了,结果搞出来的不少项目对应不了市场需求,成了半死不活的僵尸项目。

创新应是跨界交融

依托性、关联性、交融性是旅游产业的特点,这也是为何要做好“旅游+”这篇文章的原因。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智旅融合等,发展思路都是正确的,但是如何落好地则另当别论。融合发展是一种相互借势、交相生辉,而不是谁仰仗谁、谁收编谁,更不应跨界以后横冲直撞、无比生猛。资本的闯入,地产的闯入,基金的闯入,互联网的闯入,在某些时段、某些地方是不够自重的。

例如,有的资本运作者,瞄准了3A、4A级景区,想着以资本拢起一批来,通过鼓捣、包装、造势一阵后,快速推向资本市场套现;个别资本大鳄进入旅游市场以后,凭借巨大的资金优势,挥金如土地想抢占文旅演艺项目高地,结果未能轻易取胜。

这类做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拿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当回事儿,没有拿旅游服务行业当回事儿,这种倔强的个性和任性的脾气,注定了在旅游行业做不成事情。它也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跨界融合这种创新,不能按照惯常思维一意孤行,必须有融合与合作的意识,有包容其它行业特点的大气,否则就不是融合创新,而是入侵和收编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1551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