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究竟是谁在抵制徐峥?

究竟是谁在抵制徐峥?

囧妈这次互联网首播的神操作,已经让很多人拍了桌子。

大批观众拍案叫好,浙江影业拍案骂娘。



吃瓜群众表示:谁若抵制了徐峥,咱们就抵制谁。

浙江影业这则声明,让我想起这两年财富公司爆雷频发。每次某家财富公司被爆出问题,第一时间总是官宣“不传谣、不信谣”。效果的确不错——一来二去,还真没人相信该公司了。

道理很简单:客户/投资人的意识形态凝聚起来,组成一个大的市场需求。你可以用行政手段去调节,但这种干预是有成本的,而且最后还是要回到市场化的轨道上。

同时,字里行间我看到:浙江影业在合同上多半吃了大亏。

如果合同约定得很严厉,估计直接就上律师函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军事上无法达到的目标,不要指望通过外交的手段获得!

由于未对极端情况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约定,在片方先发制人时,院线和电影院就非常被动,并且没有有力的抓手。万般无奈之下,只有通过这类声明,以及“未来的损失”(隐形成本)等软约束来进行交涉。

从经济学角度看,徐峥选择的是对自己的最优解,但对交易对手却可能是最糟糕的解。对徐峥来说,只要支付的成本小于可得得获益,这个解就可以成立。

这项决策的难度在于隐性成本的估算,即浙江影业的抵制在未来可能造成多大的损失?

稍后几天,双方将会进入精彩的博弈阶段。

好了,表面现象我们扯得差不多了,接下去稍微深入一点。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谁在抵制谁?

倘若没有武汉疫情,春节就不会有撤档,徐峥也就不会另辟蹊径,找到今日头条合作进行囧妈的互联网免费首播,进而也就不会有这则声明了。

吃瓜群众眼中,看到的是浙江影业抵制徐峥。

而在我的眼里,看到的是新旧模式的商业理念冲突。

旧模式下,电影就是买票收钱,无非是人多人少,变不出花儿来。

互联网上,电影可以完全免费。流量和广告变现,比票房更可观。最重要的是,不用跟你(院线)分!

一张100块钱的电影票,扣掉3%的税,5%的专项基金;然后院线和电影院拿走大约票房的57%,接着发行方拿走5~15%,剩下33%(三分之一)给到片方。

所以大家看到20个亿票房的国产品,大约可以估算出票房能够得到6亿。这笔钱里还要扣除制作成本呢,明星请得多一点,成本就高,反之则少。

说到这里,各位是否仍然觉得投资电影很容易赚钱吗?


传统电影业的获利结构是平面的,主要是票房,附带会有5%~20%的零食小吃收入。

除此之外,想要增加收入,就只能在上面那个收入结构里动脑筋。营业税和专项基金动不了,57%的部分可以挤。比如不出票,这样票房就几乎都归院线所有了。一张票相当于正常经营两张票的收入。当然这么操作风险很大,很多小院线必须向票监(专门检查电影院是否出票)部门寻租,重新切分这个蛋糕。

互联网的获利结构则是立体的,传播和增长速度更加快,并且很容易衍生、拓展、升级。徐峥选择今日头条,等于往优质内容中注入互联网科技基因。

由于新模式应变速度很快,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冲击下能够及时转身,减少损失。而旧模式则不具备这个特性,遇到问题只能干瞪眼硬抗,或者通过既有体制将损失往下游转移。而电影行业的下游自然就是制片方了。

浙江影业的抵制,实际上是新旧模式前进速度不匹配所产生的摩擦。武汉疫情只是一个契机,在下个10年里,这样的新旧摩擦将更常见更频繁。

徐峥这次如果成功,将带给市场一个重要的信号:电影新片首映未必一定得走院线!

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电影和互联网科技融合出新的模式可能性非常大。这对传统的院线和电影院就是降维打击。至于浙江影业是否考虑到这一层才抵制徐峥,我并不确定。

当然,徐峥这个做法风险也是不小,我觉得甚至并没有退路。如果失败,便证明这种联合抵制的方式能够产生效果,并且被效仿应用到其他的场合,这对优质内容创作是不利的。如果成功,可能失去传统电影行业的立足点。当然,我并不觉得整个行业是铁板一块。韩遂和马超的事儿告诉我们:胜一人难,胜两人易。

无论抵制的结果如何,新旧交替和摩擦将继续不断。市场经济也好,保护主义也罢,有一个道理总是不变的:你不给,我就自己拿!

——The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5859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