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类活动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活动就对该地的影响越大。中国是个具有将近五千年历史的古国,留下的古城址数不胜数,这里以河北的广府古城为例,简析一下人类活动对传统城址的影响和保护。
广府古城概况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境内,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存的明永年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府古城在春秋时期就有城址规模,自汉代至唐宋金一直为郡、州、县治所,元代为广平路和永年县治所,明洪武元年改设广平府,辖包括永年在内的九县,清代雍正年间将河南的磁州划归广平府管辖,到清末该处均为河北南部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灭亡之后,随着平汉铁路的开通邯郸崛起,广平府的风华不再,新中国成立后为永年县政府驻地,后因城墙存在发展受限,迁至今县城临洺关,自此至二十一世纪初为广府镇驻地所在地。二十一世纪初,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陆续将城内部分机构迁出,镇政府、派出所等机关迁至城北,高级中学迁至县城附近,镇卫生院迁至城北。至今城内存在有四个自然村及四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一个镇级邮政所及一所县级医院。
广府古城的城墙
广府古城的城墙大约雏形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再加上为预防水患,明嘉靖二十一年在知府陈爼的组织下调用九县民工重修了广府古城。重修后的府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并且疏浚了城河,加固了堤坝。继陈爼之后,又有地方官修建了瓮城和城外四关加以防御。
广府古城在近代以来饱经战火洗礼,城墙依然保留至今。其中1963年秋季河北省发生水患,广府古城因为城墙的存在成功抵御了水灾,保护了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二十一世纪之后地方上为了开发旅游,将城墙加以修葺,城河疏浚,并将城楼、角楼复原。
广府古城内的格局和特色
广府古城自明代重修之后保留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动。城内的街巷俗称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的说法,即四条大街为主干,延伸出来的有八条小街,其余的小巷约有七十二个。广府古城坐落在近十万亩的洼淀之中,防水为第一要务。而广府古城不仅是城外有水,城内的四个角落也有一定面积的水域,这就是城内的另一个显著的特色即——三山不显,四海不干。
所谓三山不显,指的是城内的三个地面高点,大致是南大街至南门这一段路、府前口至北街口这一段路、北街口至北门这一段路。这三段路均为城内主路,这三个路段中与小街交汇的路口均为下坡,故称三山不显。以南大街为例,从府衙出发至南门需经府前口、县前口、南街口三个路口,府前口之前往北是个大下坡,县前口东西二侧的慎先巷和县阁里是下坡路,南街口两侧的葛家口和育贤街也是下坡路。遇雨天,雨水会随着这几个下坡路流向城内的水塘里。所以城内四个角的水塘因为常年积蓄雨水,故称为四海不干。
人类活动对广府古城的影响
广府古城在逐渐失去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之后,已经演变为冀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每个农历的一、六都有集市,为附近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地方对旅游的开发,原有的服务功能逐渐被清理,在城东北十余里处兴建的座商贸城,继续维持附近的服务功能,而城中留守家庭的大型生活需求需要外出才能实现。
在二十世纪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广府当地经济的发展,古城原有民居已所剩无几。地面也随着新建住房而不断抬高,有的水塘甚至被垫平,原有的三山不显四海不干格局已经几乎失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广府古城航拍图中,城内四角的水塘面积相比较今天的来说还是很大的,城西北的大口巷水塘和西马道内的水塘几乎连在一起;府衙前东西两旁的水塘还有明显的痕迹;城东大佛寺前后的水塘现在几乎消失了三分之二;狮子口后的水塘已经消失;城东北的水塘几乎消失。
古城保护与发展留给我们的启示
古人修建城池本意是为了防御,但更多考虑的是民生。
广府古城独特的“三山不显四海不干”格局是结合当地特有的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体现了因地制宜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利用自然,维护自然更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咸丰年间广平府地方所颁布的禁止盗采莲藕芦苇和禁止在城墙下开垦耕地法令,至今镌刻在东、北城门外。由此可见古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比现代人差。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干预,但管理得当还是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千年古城是我们珍贵的财富,只有爱护她、保护她才能更好的拥有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2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