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统治跳板12年,改写吴敏霞、何冲命运,他是“将军”更是中国骄傲

统治跳板12年,改写吴敏霞、何冲命运,他是“将军”更是中国骄傲

提到刘恒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不过,他的徒弟们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熊倪、彭勃、何冲、吴敏霞……中国跳水队在奥运会上收获过40枚金牌,他携手弟子们贡献了其中的10枚。

因为很少在镜头前讲话,刘恒林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显得简单又神秘。与刘恒林约采访,刘教练很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到了他的新家。一套红木沙发、一壶热茶,刘恒林慢慢道出了他书写的那些跳水传奇,已经他中国体育史上,独一无二的“将军”教练的经历。

传奇教练——刘恒林

与奥运“五金”王的恩怨情仇

吴敏霞是刘恒林执教生涯中,成就最高的队员。

然而刘恒林刚刚接手吴敏霞时,她的条件却并不出众。这位中国首个女性奥运“五金”得主,当时还只是郭晶晶身边一个影子。

因为队里面希望吴敏霞可以和郭晶晶搭档女双三米板,这就要求吴敏霞需要匹配“跳水女皇”的动作难度,将自己所有抱膝的动作转变为屈体。

在跳水动作中,抱膝(C)和屈体(B)根本就是两个级别的难度,想要改变谈何容易。怎么办?刘恒林的解决办法就两个字:苦练。

从训练计划开始,刘恒林给吴敏霞制定的运动量就比别人多。水上训练,男生一下午跳一百多次,吴敏霞能跳到二百多次;冲刺四百米,别人冲一圈,她就要冲三圈。下午训练从一、两点开始,吴敏霞一口气要练到晚上七、八点……

与刘恒林高要求成正比的,是吴敏霞快速的进步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吴敏霞/郭晶晶6分险胜俄罗斯组合获得冠军。按照常理,此时19岁的吴敏霞,有了冠军的鼓舞,又过了身体发育的困扰期,应该稳步向上,书写辉煌。但是奥运会后,香港媒体突然爆出的吴敏霞与田亮的绯闻,像一只无情的手,拖住了她前进的脚步,也搅乱了刘恒林的训练计划。

在那次风波中,郭晶晶、吴敏霞都被拖下水。二人谁都没有明说,但嫌隙在她们两人之间无声蔓延。这对奥运冠军组合,也在那时候被拆散了。

黄金搭档并不是一帆风顺

对于“梦之队”的队员来说,国际大赛中双人项目拿金牌的容易程度是要高于单人的。而没有了双人任务的吴敏霞,受到压力的影响,仿佛心中最后一块防洪堤也被冲垮,负面情绪不断涌现。

除了训练积极性有所下降,以前104斤左右的吴敏霞,最胖时体重增长到了118斤。

作为吴敏霞的主管教练,刘恒林不仅直接找到吴敏霞谈心,帮她“疗伤”,逐渐梳理开心结。

刘恒林一直陪在吴敏霞身边

在训练中,也耐心地帮助她寻找遗失的状态。慢慢地,吴敏霞的体重不仅降了下来,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

2008年和2012年,吴敏霞再夺3枚奥运金牌。

遗憾的是,刘恒林和吴敏霞的缘分没能走到最后。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刘恒林激动地抱住了吴敏霞——看着吴敏霞豪取单、双人三米板冠军,成为伦敦奥运会的双冠王。他深深明白这其中的不容易。

伦敦奥运会摘下单人冠军,吴敏霞靠在刘恒林肩上激动落泪

然而在刘恒林心中,27岁的吴敏霞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我觉得她已经有了这么好的成绩,该考虑自己的未来,结婚生子,开始全新的人生。”刘恒林这么想,但吴敏霞还想接着练,上海队也希望吴敏霞能继续坚持一个奥运周期。

在关于运动员未来与当下的抉择中,刘恒林与上海队产生了分歧。

2013年年底,上海队提出更换吴敏霞的主管教练。尽管心有不甘,但刘恒林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

“运动员不是我的,是国家的。”时隔多年再聊起当年这些事,刘恒林话语中,带着一些无奈,也带着一些释然。

看着吴敏霞现在不仅成了家,孩子也已经一岁多了,刘恒林依然由衷地为自己的弟子感到欣慰。

难以复制的三连冠

2000年9月26日,当熊倪在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上,以0.3分的优势夺得男子跳水三米板项目冠军,刘恒林只是简单抱了抱熊倪,在他耳边说了声:“拼得不错”,就转身出了比赛场。

那天的悉尼大雨倾盆,把刘恒林一身都浇透了,但刘恒林却感受不到大雨的冰凉,“激动啊,激动得什么感觉都没了”。

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前三个项目接连失利,给接下来的男子三米板运动员熊倪、肖海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他们的主管教练,刘恒林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止损”,恢复中国运动员的自信,后面的比赛将会更加艰难,“当时中国是信心满满出征悉尼奥运会的,觉得金牌不全拿,都对不起我们自己,结果开局把我们一股脑地全打懵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熊倪要面对的,有萨乌丁、普拉塔斯等名将

为了安慰运动员紧张的心理,刘恒林配合当时第一次带队出征奥运会的领队周继红做了大量工作。谈话、动员、开会,跟运动员们灌输“把比赛当成平常训练”的放松心态。

男子三米板比赛前一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问刘恒林:“明天你打算怎么干?”刘恒林很坚定地回答:“跳水项目竞争对手最多的,就是男子三米板。我们要想获得冠军的难度确实很大,但是比到这个时候我们也不甘心失败,即使拿不到金牌也要展现中国人的风采,我们会努力去做。”

最终,熊倪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待,凭借第六跳的出色发挥,逆转萨乌丁夺冠。这一块金牌,也扭转了中国队的颓势,在接下来的4个项目中国队一举拿下全部的金牌。

被雨淋透了的刘恒林回到奥运村时,看到领队周继红正抱着熊倪哭,刘恒林的内心其实比表面上激动得多,“最难的一个项目拿了冠军,意味着中国跳水打了胜仗。后面的项目和工作,相对来讲轻松了很多。”积攒了这么多天的压力终于得到了释放。

时隔十九年,刘恒林依旧笑出了声。

熊倪的夺冠对中国队意义重大

在国家队工作的同时,刘恒林也担任着海军跳水队的总教练。

1994年,海军跳水队刚成立的时候,14岁的彭勃来试训。对跳水这个项目来讲,这个年龄还没在省队站稳脚跟,需要四处试训,基本可以被认作缺乏跳水天分。

但在刘恒林眼里,这个孩子有股拼劲,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刘恒林相信,当这种精神属性极强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

彭勃最早练的是体操项目

因为一直得不到别人认可,刘恒林也替彭勃憋着一口气。彭勃的技术问题在于转体不好,刘恒林就根据他的特点在整套动作的选取上做出改变。

别的男子运动员都是两个5组的转体动作,刘恒林只给彭勃选择一个,另一个用4组的翻腾动作代替,来规避转体的劣势。

2004年,跟着刘恒林经过10年打磨的彭勃,终于来到了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奥运赛场,也到了检验的时刻。十年磨一剑,雅典奥林匹克水上中心,是彭勃的战场,也是刘恒林的战场。

男双三米板决赛,彭勃/王克楠一路领先,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金牌板上钉钉时,王克楠最后一跳出现巨大失误,裁判打出0分。转瞬之间,彭勃/王克楠到手的金牌直接变成了最后一名。

队友的失误,使得彭勃失去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是近乎崩溃性的打击,比赛一结束,刘恒林从跳水池旁边的门,径直走向了陆上训练房。没有说任何话语,只喝了一口水,刘恒林就带着无法宣泄的情绪把整个瓶子都砸到了地上。地板上溅起的,有水,也有刘恒林的眼泪。那一刻,郁闷笼罩了刘恒林的全部世界,金牌没有了,可惜、遗憾却又无可奈何。

但很快,刘恒林冷静了下来。因为他意识到,更关键的是,彭勃还有单人项目没有比。

刘恒林找到同样郁闷的彭勃,提出了新的训练计划:“明天这个比赛场地你别去了,不用训练,多睡一会。上午,你就在奥运村里面到处走走逛逛。下午,如果感觉好一点,就到力量房,简单练点小力量,如果觉得没缓过来,就不用去。后天上午,继续休息,咱们练下午那场。”

刘恒林的决策,给了弟子很大的帮助

在如临战场般的奥运赛场,能让队员一天半的时间,不去训练、不去碰跳水,确实需要极大的魄力。可正是这出其不意的安排,却收到了奇效。

八天后,卸下压力的彭勃一举击败萨乌丁、德斯帕蒂等强劲对手,以一枚奥运金牌,为自己,也为刘恒林做出了最好地证明。

这一次赛后,刘恒林没有多停留,高高兴兴背上包就走了。你失败时,我给予你鼓励和支持;你成功时,掌声和鲜花是你应得的荣誉,我同样为你欢喜,只是喜在心里。

彭勃为海军跳水队实现了奥运冠军零的突破,而刘恒林作为总教练书写这一历史,只用了十年。

个性鲜明的刘恒林,带着弟子不知疲倦地往前冲

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刘恒林接手了新的队员——何冲。但与彭勃不一样的是,何冲的人际交往问题,成了令刘恒林最头疼的事。

年少轻狂,再加之初出茅庐,便屡战屡胜,从2005年开始,何冲开始有些“飘”,甚至有一种自己开创时代的感觉。

而说话不注意,也让何冲与队里的老队员们产生了一些距离,继而受到“排挤”。

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何冲表现糟糕,只得到第六名。积攒许久的孤独与失落压在何冲的心头,似乎他随时都有可能被“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

刘恒林知道自己徒弟的问题,也一直在努力解决

关键时刻,为了能让何冲脱胎换骨,刘恒林在队里第一次尝试开展了自我剖析,要求队里的每一个运动员,面向全队剖析自己的问题。

何冲写了满满的几页纸反省自己,并当着全队的面,说出了憋在心中已久的话。

“后来他自己写的稿子都不用了,脱稿边说边哭,讲了半个多小时。”回忆起当时这段经历,刘恒林欣慰地叹了口气。他知道,那时何冲的“心结”被打开了。

自我剖析的方法果然帮助何冲放下了身段,也改善了和队友间的关系。一年之后,何冲在北京奥运会男子三米板决赛登顶。

连续三届奥运会,三个不同的弟子获得同一个项目的冠军,刘恒林靠着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成绩,将中国男子跳板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恒林的三个弟子连续三届奥运会男子3米板摘金,开创了中国时代

我是一名“将军”

刘恒林的身上,仿佛很明显地写着两个字:军人。

别的教练证件垂挂在胸前,刘恒林则斜挎着,像是背着一把枪;别的教练讲解水上动作,动动手指,意思一下就完事,刘恒林则需要动用全身力气,连比划带嚷,恨不得原地来个动作模仿;别的教练比赛完,会跟运动员说很多话,刘恒林背上包就走,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其他人还没上班车,我都已经回驻地了”,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可见一斑。

他将军的身份,会引得很多外国友人向他敬礼

刘恒林获得过的最高荣誉是2005年由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签署的一等功。

每每说起这事刘恒林都很得意,“有些一等功是海军党委签署的,海军党委签署的不如总部签署的,总部签署的不如中央军委主席签署的……”从刘恒林严肃的表情背后,可以读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2008年,刘恒林获得专业技术三级级别,有了“将军”的头衔。而除了待遇不一样。心理上,获得认可的刘恒林有了更多的荣誉感。

在中国跳水的历史上,刘恒林是唯一一位“将军”教练

评价自己的执教生涯,刘恒林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要干得漂亮。干出点成绩,叫别人认可。

“我对运动员也一样,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全身心投入,无论条件好不好,行不行,关键在你们自己,但我会严格要求你们,给你们最大的帮助。”

刘恒林的妻子,同为海军跳水队教练的杨小萍说,刘恒林一辈子就喜欢体育,跳水是他热爱的事业,而能够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能,是他执教的最大特点。

采访的最后,问刘恒林:“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不干跳水,你会干什么?”,刘恒林一脸狡黠,笑着回答,“可能我会选择举重吧,选举重也不会差。”

刘恒林与妻子杨小萍共同为中国跳水奉献了一辈子

2015年12月13日,刘恒林离开了国家队——这个日子,他一直记得很清楚,几乎脱口而出。

“很多带过的队员都走了,我也确实老了,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离开也能多留给年轻教练一些机会。”

其实刘恒林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现在,他每天依然很忙碌。采访过程中,他时不时需要处理打过来的电话,不好意思地示意我们暂停一下采访。

对于刘恒林来说,执教生涯几近圆满,没有遗憾。而他和他所带运动员成功的秘诀,或许就在他一直以来对自己不懈地要求之中。

采访间隙,刘恒林会习惯性地略微仰头看向前方,仿佛当年的意气风发与辉煌的过往,一点一滴都烙印在那里。

而在那如炬的目光中,他似乎一直没有变过,恒久不变的坚守着一名军人的职责,和一颗热爱跳水的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9724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