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瓦嘉达的自行车》:社会性别文化视角下的阿拉伯妇女生活样态

《瓦嘉达的自行车》:社会性别文化视角下的阿拉伯妇女生活样态

电影《瓦嘉达》,又名《骑单车的女孩》,曾获威尼斯电影节电影未来奖最佳影片、悉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是沙特阿拉伯年轻女导演哈伊法·曼苏尔的处女作,也是首部在沙特阿拉伯拍摄的正片电影,被称为“沙特史上第一部电影”

电影《瓦嘉达》海报

女主人公瓦嘉达是一个阳光活泼,很有自主意识的12岁女孩,住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近郊。

沙特阿拉伯盛产石油,相当富裕,同时,它又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教规森严,对女性尤为严格。虽然生活在这样传统守旧的的环境中,瓦嘉达依然拥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她喜欢穿牛仔裤配板鞋,爱听摇滚乐,与传统意义上被包裹在黑纱下的沙特女性格格不入。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下那辆漂亮的绿色自行车,然而根据当地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尤其是未婚少女,这甚至被认为是一项"有损妇德"的运动。

导演哈依法·曼苏尔在电影中呈现瓦嘉达为实现愿望不断努力,最终梦想成功的场景,还原黑袍下沙特女性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从社会性别角度解读沙特阿拉伯妇女的生活样态

同时,导演将电影《瓦嘉达》改编为小说《瓦嘉达的自行车》,更深地走入到人物的头脑中去,窥探沙特阿拉伯妇女在家庭内外生活中的对立和分裂,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描述沙特阿拉伯地域文化以及公私领域中被规训的沙特阿拉伯女性形象。

《瓦嘉达的自行车》

1、公共领域的“遵从”:性别固化下的傲慢与偏见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权力关乎社会性别关系中的权力分配问题。传统的男权社会以男性话语为中心,女性话语则处于边缘地带。

女性的成长在性别理论的固化下,逐渐演变为一种男性对女性话语权的形塑过程,使之成为男性话语的遵从者和执行者

这一点在瓦嘉达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瓦嘉达母亲的家庭教育方面,都有所体现。而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表现出公共领域的“遵从”

在沙特阿拉伯,男性是家庭的绝对主宰,女性则处处被打压。她们外出时需要戴上黑纱,把整张脸包住或者只露出眼睛,因为她们不能让除了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看到自己的脸。

在学校里,校长就监督女学生们戴黑纱,瓦嘉达还因为没戴黑纱而受到了校长的严厉警告。甚至女生大声说话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女人的声音不能让外界听见,那和她当众赤身露体没区别”。

这里的女学生是“遵从者”,担任监督和执行角色的则是成人女性。从“遵从”的女学生转变为“执行”的成人女性,就是典型的沙特阿拉伯女性规训过程。

在家里,瓦嘉达跟一向开明的母亲提出购买自行车的想法时,却被母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骑自行车被认为是有辱妇德,有损贞操的,会损害女性的生育能力。而伊斯兰教又格外看重贞操,甚至把它当作未婚女孩的价值体现。

原本瓦嘉达和母亲都是男性话语下的受压迫者,但母亲在服从至上的“道德”教育下被驯服了,从一位“遵从者”转变为“执行者”。在接受不公平的同时,母亲以“为了女儿好”的想法推动着制度的执行。

处于公共领域的沙特阿拉伯女性,在性别固化的环境下,接受了来自男性话语的傲慢与偏见。她们以顺从和接受的方式成长,从被动的顺从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把管理女性的话语看作必须遵循的一部分,反推制度的执行

2、私人领域的“反抗”:规训话语下的反思与解放

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影响着话语的运动。

在男性话语的规训中,女性身体处处印满男性意识的符号。面对来自男性话语的压迫和制裁,女性往往在公共领域表现出“遵从”的样态,在私人领域则是用弱者的身份作出反抗。

最典型的就是服饰上的变化。沙特阿拉伯妇女在公共场合需要穿上全黑的长袍,并用头巾将脸遮住,但回到家里就是另一种模样。

早上,瓦嘉达在为上学做准备,穿的是当时发达国家非常流行的平板鞋和牛仔裤,耳边播放的是激烈的欧美流行音乐。

与此同时,瓦嘉达母亲家庭妇女和上班族的双重身份也由此揭开,她正在为上班做准备。但此时她的装扮与在外面全身黑纱完全不同,在家里的母亲正在收拾她的大波浪头发,脸上还化着浓妆。

如果单看这个场景,绝不会把她们和沙特阿拉伯妇女联系在一起。这是沙特阿拉伯妇女在家的自然状态,也是她们对沙特阿拉伯妇女文化和男性话语的悖逆与反思。

瓦嘉达母亲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是衣服在穿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穿衣服。”在社会文化符号系统里,服装通常与性别有关,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性别符号。

沙特阿拉伯妇女被要求“全身黑纱”,就是在用这种特别的服装行为实施对女性身体的压制。相反,她们在私人领域追求美丽流行的服饰,就成为一种打破性别符号的行为。

这种在公私领域表现出的不同行为形成了强烈对比,公共领域的“遵从”和私人领域的“反抗”形成了巨大反差,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沙特阿拉伯女性意识正在觉醒,并积极寻求解放。

瓦嘉达

3、社会性别理论的“平等”:公私领域要协同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是一个将其起源彻底隐藏起来的构成物,不能说它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它不严格地隶属于任何特别的身体类型。社会性别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而构建。

对于沙特阿拉伯女性来说,公私领域的不平衡发展和互动是她们被禁锢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性别不能获得平等地位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公私领域协同发展,沙特阿拉伯女性才能获得解放,迎来“平等”的春天。

当瓦嘉达想买一辆自行车的想法被母亲拒绝之后,瓦嘉达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愿望。她去卖自己编织的手链,去参加并不喜欢的《古兰经》知识和诵读比赛,希望赢得比赛奖金,然后去购买心仪已久的自行车。

功夫不负有心人,瓦嘉达最终获得了第一名。但是当她说出自己要用奖金购买自行车的想法时,奖金却被校长强行捐献出去了。瓦嘉达悲痛万分,她可以用语言来反抗校长,用自己的努力赢得比赛,但打不破性别歧视的“魔咒”。

另一方面,瓦嘉达母亲在为“丈夫要娶小老婆”的事情忧愁,她想要买一条漂亮的红裙子,重新夺回丈夫对她的关注,但最后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故事就在这里发生了大转折,瓦嘉达母亲对丈夫已经彻底绝望了,于是她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申请了丈夫一直反对的医院的工作,甚至退掉了那件红裙子,并为女儿买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

瓦嘉达与母亲和解

瓦嘉达母亲的行为终于在公私领域达成了平衡,不仅让女儿实现了梦想,促使两人达成和解,还表现出自己对丈夫的反抗以及对沙特制度的不满。

瓦嘉达和瓦嘉达母亲在公私领域的行为表现,再次论证了波伏娃的社会性别构成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

沙特社会内部对女性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性别权利的失衡从幼年开始便有了分野,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差距也越来越大。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被规训为“公共领域’遵从’、私人领域’反抗’”的沙特女性形象。

这种公私领域性别严重失衡的情况,是《瓦嘉达的自行车》的主要矛盾与冲突,也是向整个沙特传统文化中束缚女性的种种要求发起的挑战。

如果想要完成这项挑战,就需要摒弃性别固化下的傲慢与偏见,反思男性规训话语,赢得女性解放,并最终实现性别在公私领域的协同发展。

2018年,沙特电影院首映

令人可喜的是,从2018年起,沙特实行40年的禁影令取消了,女性不能开车也成为历史。电影首映当天还有一个细节,电影院并未像沙特其他公共场所那样将男女分隔开来,沙特女性少有的在公共领域得到了尊重。

如果说电影中瓦嘉达和母亲的“反抗”是沙特女性觉醒的开始;那么在现实中,她们的故事被讲述和演绎,就成为沙特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开始,而由国家宣布的“电影院解禁”则是沙特文化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表现。

加缪说:“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当社会对沙特与沙特女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的宽容度也会越来越大,保守的沙特与沙特女性也在慢慢地打开门缝,观察外面的世界,从而实现性别在公私领域的协同发展,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9716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