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观易攀难--山高人为峰

观易攀难--山高人为峰










攀登莫畏高,登山莫畏难;冲顶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是国庆档细腻大片给影迷的力量启示。

巍峨险峻的珠峰,被藏族同胞奉为“第三神山”--海拔8848.43米,记得学地理时自己一下子就记住了这数字,一直铭刻在心。在念中学时,也时常听到广播关于中国登山运动员由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报道。大学毕业后,偶尔也看到过几部关于登爬喜马拉雅山脉的影片,但攀登的戏份不重,往往几个镜头略微带过且粗糙。“珠峰”神秘的面纱一直罩着,陌生而抽象。

2003年五·一期间,“非典”最严重的那段日子,我第一次踏进了青藏高原的“热土”,记得有一天下午在大昭寺游览,北京一爷们凑过来问想不想结伴爬珠峰,当时,我的第一反应,这“哥们”脑子有病(非典都弄得人心惶惶了,还要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挑战人类极限,找死呀?),珠峰是谁都能爬的吗?且没有接受过任何体能的专业训练,也没有做过身体检查,“你想爬就能爬的呀”,难道不怕爬着爬着就爬没了?我只能对其“蛮劲”表示“勇气可嘉”。这是第一次在与珠峰连为一体距离她貌似不远的地方听到“珠峰”的名字,但转念一想还是觉得隔着十万八千里,出大昭寺后我倒是随卓玛&达珍(路上结识的藏族两姐妹)在拉萨爬了好几座山岭,气也不喘,腿也不疼。也不知那“哥们”最后召集到爬珠峰的队友没有?想必他们也只是想到海拔5200“珠峰大本营”逛逛打打卡而已吧。

珠峰大本营的这个高度,在第二、第三次的“进藏”中,在不知不觉中都多次接近或超越了。2010年,路过5000多米的米拉雪山口,在雅鲁藏布江两岸远眺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觉得“山就在那里,心攀登上去”;还有一次在电影《红河谷》拍摄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西藏四大神山之一,顶峰7191米),记得那次正值中午,阳光直射猛烈,山坡上的一小片一小片的残冰亮白亮白的刺眼得很,身着红色的羽绒服寒意依旧,且刮起了七八级的风,头发凌乱,当时我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脚往山顶望去,总觉得离山顶很近,总觉得这山岭不高,一溜烟就能跑上去,也尝试跑爬了十来二十米,最后集合时间到了,只好作罢。事后自己在思忖,也许在离天庭最近的世界屋脊,“灵魂”的高度是能随意伸缩的,但“身段”却不能。

2018年第三次踏上青藏高原,在林芝鲁朗林海远眺西藏神山南迦巴瓦峰,依旧还是觉得离得很近很近,且也不高。

而当我观看电影《攀登者》时,凑巧得到影院的特别“关照”(票是积分兑换免费送的;空调的温度与海拔8000多米的相当,着实情境式地“体验了一把高山严寒”,当影片标示降温时,我们也跟着发抖,呵呵),才深知“观易攀难”,才感切实实感受了珠峰的“妩媚与狂野”的另一面,才感悟到“高度和深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珠峰越往上攀登越艰难险阻,短短几米也许就要耗上大半天,气候变化多端,极其恶劣,缺氧、降温、风暴、雪崩等分秒夺命。但山就在那里,高度、深度都在那,你必须超过她的高度才能征服她,否则就被其高度和深度联合绞杀。因为多次踏上过青藏高原,才敬畏其高远和深邃。记得念初一时读到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能走向深刻,就走向广阔”。多年以后再回过头看,觉得当下的民众,根本不缺广度(游戏由阳间打到地府;视频由芝麻笑到绿豆;购物由A商城逛到B商城;旅游由国内玩到国外……),最稀缺的正是“精气神”的高度和深度。所以“与其漫无目的不知所谓不知所为的空泛,不如脚踏实地挖掘人生的深度凝心聚力地攀登生命的高度”。

也许这是《攀登者》给大家折射出来的高度和深度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9578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