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乐见“喊泉”喊出文旅融合新思路

乐见“喊泉”喊出文旅融合新思路

来源:东方网 作者:丁慎毅 选稿:桑怡

  1月10日,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一处喷泉曾被误认成喊泉,每天被数百人围着喊。如今,景区干脆将这个喷泉改造成了真正的喊泉,开放第一天就吸引众多游客排起长队,喊出自己的新年愿望。有游客说,喊出来很解压。(1月13日北京青年报)

  都说10年以上的景区再创新不容易,难就难在不知道还能挖掘出什么“独家”才能吸引老游客。其原因就在于景区对文旅融合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中国旅游发展已经40年,可以说,旅游无论是其发育过程还是成长过程,文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中国文化的脚印,但是有人把这脚印变成了可以换钱的鞋模,有人把这脚印做了扫除。

  很多人习惯把文化理解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生态文化,认为旅游只有承载这些文化,旅游才有了灵魂,才算文旅融合。事实上,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文旅融合6大路径:“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从这6个方面来理解文旅融合才更好操作。这就要求必须按照文化和旅游的基本规律来推动文旅融合,不仅要注意它的形,更重要的是认识它的魂,要依据规律去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喷泉是干什么用的?是丰富景区生态。游客能从中得到什么?审美、解压。怎么更好地审美、解压?沉浸式体验。使人能够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纾解压力,感受快乐,获得新知,最终活出智慧与自由。而喷泉变喊泉的意义正在于此。套用鲁迅先生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景区的喊泉。其实,景区本没有喊泉,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喊泉。

  当下,国内旅游和度假产业正走向纵深和多元化。在纷繁复杂的产业脉络中,回归人文自然、回归精神家园,越来越成为国人偏爱的一种度假和消费趋势,这就是“游客的希望”。怎么抓住这个“希望”?就要在把文化拿来的时候,更注重研究游客的文化心理,不止于把文旅融合弄成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变成一种化合反应,这样的融合,才能和游客融为一体。

  原来这处喷泉其实只是根据设定变换水流大小,游客误打误撞误以为是喊的原因,景区顺势而为,将这处喷泉进行了改造,使其变成了真正的“喊泉”,喷泉的水流可以根据游客的叫喊声音大小而变换。结果原来熟视无睹的喷泉,现在却要排队来喊,每次半个小时,每人两分钟的体验互动时间。你站在景区喊泉,等喊泉的人在泉边看你,泉水装饰了你的样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所以,文旅融合处处可以做文章,关键是能不能提炼出游客的文化情绪。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3204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