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赞科夫指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通常很难由学生自发产生,而是需要教师有计划、有地去激发、培养。”可见,教学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艺术,老师会教课,学生爱听课,学生成绩就能提高,老师的职称考评也是信手拈来的事!
上课上得好,必须会设置悬念!也就是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难点、重点的重视,加深其学习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被动思维而带来的疲惫与乏味感。
好的悬念,才能让教学变得富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反之,则可能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出其不意地设置悬念,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深入课堂学习的好方法之一。在具体实施时,教师怎样设置悬念能最大限让学生爱上学习,能让学生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讲解认真学习呢?这就需要们设置悬念时,要做到适时、适当、把握分寸、随机应变,主要从以下面做起:
1、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或者学生思维停滞时,设置一些激发学生疑问的悬念,使学生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努力地进入课堂情境。
比如教授学生认知到“年、月、日”这个时间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露露今年12岁,通常12岁的人,会过12个生日,可是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什么情况呢?”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了,因“疑问”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即,该教师又说:“等我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明白了!”就这课,该教师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探究的主体位置上。
2、巧“问”
悬念总是由一个个的问题组合而成,而一个恰当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在瞬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究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内容,多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一系列的提问,会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使学生“找结论”的思维绷得越来越紧。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跟着教师一步步地接近答案。
3、示“错”
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搜集或者编造一些学生容易出错但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冲突和悬念,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克服错误的定式思维。
4、设“障”
难以突破的障碍,也可以是一种悬念。教师不妨在教学中设置几个障碍,设置不能一眼就被学生识破的“门槛儿”。以“障碍”造成“悬念”,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或者攻破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障碍给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造成了悬念,使得他们不得不为了得出结论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困惑之处,积极主动探求解惑之法。
悬念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是一种不可或缺且又值得推广的教学技巧。它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利用了学生非找到答案不放手的好胜心,迫使学生把思维与精力集中于亲自揭开悬念谜底。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都大有益处!同时,这也有利于维护课堂秩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设置几个悬念,应该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技巧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1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