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解读旅行:旅行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满船空载明月归”

解读旅行:旅行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满船空载明月归”


曾经,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曾经,我们“身未动心已远”;

曾经,我们“思想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激情滚滚“诗和远方”;

而今——

看见某人的时候,某人在路上,看不见某人的时候,某人在朋友圈——而且还是非九宫格不能表达某人浪在天涯,不在居住地的事实。

这样说,是不是很时尚?不,是在表达时尚。

其实更时尚的是一个关于旅行的话题,在这里,之所以说旅行而不说旅游,是因为旅行的仪式感更让人赏心悦目,旅行的内涵更丰富一些,旅行的脚步更从容一些,旅行的收获更别致一些吧!

但是,旅行说到底是一种自我心境的行为,不适合张扬,安静的游历,更显得一个人的深度,而倘若某人总是大张旗鼓地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一场旅行,那么,这场毫无神秘感的旅行也是掉了几分价。

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想去旅行?

不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说走就走”,甚至那些花花绿绿的大爷大妈们,经常被发现又外出游玩了,又出国了,墨镜、丝巾、斜挎包成为这些旅游达人的标配。也难怪,有钱有时间,体力尚好,赶紧去看看世界自然是极好的。年轻的更不用说,虽然不一定攒下多少钱,但每个假期,却是把旅游规划在内的,哪怕是来场穷游!

古时,很多人的旅行是不得已而为之。

被贬官了,怎么办?那就出发吧——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任下马客在船,醉不成欢惨将别。”

心怀家国,为情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明明恋恋不舍,却只能揾泪而别——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要走马上任了,远行离别总在欢喜和忧伤间——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当然,单纯的游历也是有的——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人尚能如此,徒步鞍马,风雨舟楫,前程飘渺。所以我们现在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实在是太有种草的基础了。

那么,现代人果真是因为世界太大,我不平衡,才去旅游或旅行的吗?

其实,旅行就是一种见识的积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我们当初的出发是否是为了一定要知道了解什么事,但走过,一定会在心里留下些什么,哪怕是走马观花,也是有花可以看到过。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一部地缘中国说就能让你感受到东南西北神奇的历史和文化,更遑论历史更迭中碰撞出的瑰丽!社会前进中绽放出的璀璨!

中国和世界上那么多值得我们千里迢迢,万里迢迢去赴约,去拜访,哪怕只是一次无言的相望,也足以了却和安慰我们这一颗向往现实和远方知行合一的平常心。你听“如果你仅仅是爱上了爱情本身,却又苦于平庸的世俗与之纠缠不清,那么,就来科莫湖吧,它让你直面爱情的灵魂。”在那里,是湖水把青山映照,还是青山把湖水映蓝,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它们相得益彰,才让这里成为一块碧绿的翡翠。

当然,也许有些瑰丽和璀璨是存在于一些细微末节处,《全球最美的100世外桃源》中提到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佛蒙特森林。说:“除了佛蒙特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连秋天都那么轰轰烈烈。这里很早就有人定居,但是连年和平,除了‘安居乐业’四个字,似乎就没有什么大书特书的事情。”这算不算人类心动的理由?草坪、枫林、木屋、池塘,这应该是一个童年最丰盈的幻想,即使我们现在已经成年,甚至渐渐老去。当很多梦想开始老去,随着我们的年纪,我们对曾经想做的事还有多少热情和眷恋?有多少清醒的时光,可以不再等待,而去诗意地栖居?

是的,人,诗意的栖居,我们做到了吗?我们想做到吗?哪怕只是从现在开始。



第二部分:我们会看到什么?收获什么?

“雨后的羊角村仿佛被美女之吻突然唤醒的城堡,烟囱里冒出了炊烟,少年唱着歌儿在骑脚踏车,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修葺庭院,狗儿在门口酣睡,母马在给马崽喂奶。小桥流水,令人怦然心动。”

固然,在荷兰的羊角村除了划船,就是钓鱼,没有追求功名利禄之说,这种本真的生活也许真的是属于世外桃源的格调,但我们的心灵何曾不需要一些时间隔断的净化?唯有净化,才是积淀,大浪淘沙,其实,心灵也是需要这样。

为什么要出去散散心?我们总喜欢归因,心情差,对外界归因,是工作生活环境的问题,或者是人际,或者是家庭,对内在归因,是太累,是想放空,所以,这些理由都是出去散散心的支持。可能中国人外吃旅行宗需要理由,而不是把度假和旅行当做一种习惯行为。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人类的见识在于基于书本,有跳出书本。试想如果没有罗宾逊的漂流,人类可能不会那么容易知道马萨捷尔的历史和来历,如果没有郑和七下西洋,恐怕连永乐帝和宣德帝都不知道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竟然有那么多国家和人种。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和岂止是政治家,还是探险家和旅行家。他让很多看似不可能,成为可能,而且七下西洋,在十五世纪,想去吧!

见过,无论见过什么,感悟和收获?想来郑和感悟的一定不是止于风景,他感悟的是世界之大,世界之多元,世界之力量,他收获的应该是历史。

而收归本心,我们不是郑和。但我们也有一颗发现的心,风轻云淡的心。


“停车坐爱枫林晚,桑叶红于二月花。”那一年的杜牧偶然进山,诗人眼里的秋天没有肃杀,全是勃勃生机,枫叶傲然抗霜,秋天就是二月之花,让我们临秋念春,全然感激生命,感激自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在唐穆宗长庆二年,即822年九月看到了长江一段的暮景,轻快和喜悦跃然纸上。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也如是。同理,那些专门去东北看冰雪的人,何尝以为冰雪是冷冰冰的呢?冰雪之美,美在神韵。所以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我们,收获的是心情。



第三部分:旅行最高的境界其实是“满船空载明月归”

旅行归来甚至在途中,有人把九宫格发了又发,恨不得刷一万次屏,有人归来,了然无痕,不知道他曾经天涯,亦不知道他曾经海角。真正应验了一句颇具禅意的诗句:“满船空载明月归。”

可是,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得到吗?显然不是。

一段静静的旅行,是一个过程,期间你看到的一切都在你的心里让你悸动过,这个感受,别人知道吗?但彼时你已经收获过;还有,旅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故事,如果你不讲,别人会知道吗?当然,如果你想讲,甚至想炫耀,都可以,但讲出来的一定就是你当时的真实吗?所以,有人说过,人类所有的语言,不过是思想盛宴上散落下来的面包屑。


我们匆匆忙忙。看似看遍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但人来人往,人潮拥挤。那些渡口、码头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渡口和码头?我们可曾在渡口从容,可曾欣赏过渡口的风景?有个朋友说,他最讨厌的地方就是车站。的确,熙熙攘攘,甚至有点乌烟瘴气,方明白,为什么羊角村那么简单,却那么美轮美奂,为什么在格拉斯可以一个下午都可以坐在街边,坐在空气中,香气和咖啡就是消磨时光的理由,这只是表象。

背后的理由其实就是那个午后仅仅是一个午后,一个无欲无求,没有任何功利的午后,不用告诉别人,不用炫给别人,不用被人注意,也不用留意那些不想留意的东西和过往。

有多少时光可以再来?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渡口是不是很有画面感?问题是,这样的渡口又在哪里,今天?




事实上,如果心中有风景,哪里都是风景,如果心里全是嘈杂纷乱,便的确全是纷乱。年少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道中年,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只有阅尽繁华,千帆过尽,才又回归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实回归的是我们的心态和心灵,那山、那水根本就是原来的山水。

“满船空载明月归。”

什么也没有得到,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这样岂不更好?

这是一种境界,倘若把旅行视为一种修炼和修行,那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该是怎样的一番诗和远方,而那时,我们可能并不再羡慕、唠叨诗和远方。

因为,我们,已经是在诗意地栖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1732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