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新播热剧《心灵法医》:三个角度解读长视频在困境下的破局及思考

新播热剧《心灵法医》:三个角度解读长视频在困境下的破局及思考

“心灵剧场”单元等创新,在网播时代以灵动形式表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是使长视频在困境下破局的重要手段。@五点君111

最近喜欢追剧的网友发现了一部热播网剧《心灵法医》,刚上线4天,站内热度指数就突破了7000,收视全线飘红。

这是一部改编自法医朱明川小说《听尸》的治愈系法医剧。由爱奇艺中国影视出品,演员聂远、宋轶、卢芳生等领衔主演,主要讲述了“冷面法医”聂远、宋轶、刑警队副队长丁春秋等联手共同侦破迷案重重案件的故事。《心灵法医》在展示不为大众所知的法医行业细节的同时,也因为“强话题”引发了热议。观众直言:“这些案件治愈我了,简直追剧追不停。”

该网剧创造了高收视、强互动,成为了一档网剧中的黑马。在国内外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现实题材影视剧强势回归、短视频霸屏的现实情况下,《心灵法医》为什么会引起广泛关注?究竟哪些地方吸引到了观众的眼光?这部网剧又是如何传承题材优势和创新突破的?

连续追完了全剧,我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部制作精良、让人耳目一新专业题材网剧。不同于以往的同质化法医剧,这部法医剧不再走“猎奇”风,着重走“治愈”风,自始至终强调“我想让世界知道你曾经活过”这一主题。走心治愈的表现手法和紧贴热点的强化题性,以及创新的手法,充分彰显很强的戏剧张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我看来,《心灵法医》网剧的热播,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强话题”性及“心灵剧场”等创新模式,在长视频中的成功运用。今天我将从“强话题”具有广泛性、内容形式具有独特性的角度,解析长视频在困境下的破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剧中案件所表达的主旨,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几点感悟及思考。

《心灵法医》宋轶

01、“强话题”具有广泛性:题材取材于真实生活,话题多维度映射现实社会不同的人群,“人性治愈”主旨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最吸引人的永远是和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心灵法医》与以往的法医剧注重“猎奇”不同,侧重点放在“治愈”,从挖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事件入手,引发观众共鸣和思考。

那么《心灵法医》是怎么从“强话题”角度,吸引和引发观众共鸣的呢?我将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①剧情取材真实事件,以此为切口,剖析生活矛盾、问题,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心灵法医》中涉及的案件取材于真实事件,聚焦热点问题,剧情平实、接地气,容易吸引和引发观众共鸣。比如,淡水海尸案中,以覃红为代表的单亲妈妈群体生存现状引发关注;杀妻案背后映射的是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辐射案中,离异家庭的孩子的抚养问题、身心健康等问题让人忧心。

在我看来,这些“强话题”在满足用户对剧集内容需求的同时,同时引发用户对人性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度思考,展现出平台以原创内容为用户树立了正向观念的社会责任感。

丁春秋(芦芳生饰)与明川(聂远饰)

②国民剧情受众广泛,老少皆宜

在节目受众方面,《心灵法医》既传承了法医剧的悬疑、注重逻辑推理,体现法医职业精神,吸引了大批男性观众;剧情侧重温情治愈、聚焦现实社会生活,又吸引了众多老年、女性观众;

同时,话题和众多年轻人息息相关,也将他们的目光吸引。这部网剧内容的丰富多元化,可以集聚家人一起找到共同语言,也让家人通过观剧形成一个表达窗口,通过观剧时的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结合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心灵法医》热播的背后,是话题广泛性和形式创新的深度结合的共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广泛的受众创造家人朋友之间交流的新话题与感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明白真正最重要的是陪伴在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其实,以《心灵法医》等网络长视频走红带来的不仅是娱乐价值,更多的是通过这样一部对于社会问题反思和批判的网剧,通过以剧情“揭伤疤”的方式,让观众自行去分析、了解、判断,促成了不同年龄段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包容。

《心灵法医》剧照

02、内容形式具有独特性:突破创作壁垒,双线性结构穿插整剧,心理分析、“心灵剧场”等创新,为剧该加分不少

两大悬疑主线纵观线,爱情线穿插其中;每个案件设置“心灵剧场”,以舞台剧的形式让死者和生者进行隔空对话,达成和解或表达忏悔,让观众体验听真话的魅力。

《心灵法医》这部网剧突破了长视频的创作壁垒,聚焦生活问题,探究案件背后的现实意义,满足观众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主线“干尸案”与单元案件,两大悬疑纵贯线,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吊足观众胃口

在一般的长视频电视剧或是网剧中,一般整个剧集只有一条主线贯穿全剧,逻辑剧情环环相扣,如果观众一旦错过某个关键剧情,容易因为剧情不连贯而弃剧。

很显然,这种剧情拖沓的传统长视频模式,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厌烦情绪,或是被其他快节奏的短视频吸引目光从而弃剧。这对于制作方和演员而言都相当尴尬。

这部网剧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两大悬疑纵贯线,使得主线“干尸案”与单元案件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清晰富有节奏感,即使某一个案件没有看,也不影响观剧体验。

在我看来,《心灵法医》的主案加单元案的叠加,增加了观剧吸引力,使得剧情既连贯又相互独立,剧情拖沓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对于观众来说,即使某个单元案件不喜欢或是被漏掉,仍可以有机会来选择看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案件,这并不影响整个观剧体验。

《心灵法医》剧照

②每个案件设置“心灵剧场”,以舞台剧的形式让死者和生者进行隔空对话,达成和解或表达忏悔,让观众体验听真话的魅力,同时带来心灵慰藉,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

“辐射案”讲述了一个曾坐过牢的父亲凌志文,因为想要见宝贝女儿,而前妻李兰不想前夫打扰她们母女生活,设计用辐射石头杀死前夫的案件。

很多人看完之后,纷纷表示看得很愤怒。李兰太狠毒了,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丑陋无比。她口口声声为了女儿,自己也是没办法,但实际上自私心理作祟,她自己想过优渥生活,为女儿设计她认为的光明大道。

“心灵剧场”的设置,让逝去的凌志文与女儿,李兰与女儿及两夫妻之间,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场对话直击心灵,凌志文选择原谅前妻,前妻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深深忏悔,一家人得到心灵救赎。

“心灵剧场”这一模式,首次以舞台剧的形式取代“画外音”,这不仅是法医类型剧的一个内容创新,也是一个让剧中人物听到真话、表达忏悔的一个途径,更是让观众们在看剧的同时有了一次心灵洗涤的机会。

在我看来,“心灵剧场”以现实为依托,剧情真实令观众信服,是“圆梦剧场”,同时也与传统中国人的生死轮回观念不谋而合,逝去的人在这里能够圆生前的梦,生者获得救赎。这种创新让该剧更加具有深度和厚度,实现了深层治愈表达,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

《心灵法医》剧照

03、结合《心灵法医》中案件所表达的主旨,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几点感悟及思考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心灵法医》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治愈的节目主旨。“我想让世界知道你曾经活过”,不仅是让尸体“说话“,更注重于还原逝者以真相、尊严及经历的苦难和疼痛,传达心灵呼声,告慰亡灵。

作为一名资深观剧爱好者,我能感受到《心灵法医》的“治愈”效果让我放松、治愈,同时对现实生活有了反思。下面,我基于我的工作生活经验,结合该剧“治愈”的主旨,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几点感悟和思考。

①珍惜生命,远离“过劳死”

剧中的淡水海尸案中,单亲妈妈覃红为了照顾孩子,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最终导致过劳死亡,案件背后的母爱深沉令人唏嘘。同时“过劳死”这一话题引发人们热议。

“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主因是过度劳累。最早其实是源自日本的一种现代特殊病,但现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或超过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有数据显示,中国一年的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

2016年,年仅44岁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悦,突发心梗去世。他曾说:“常常失眠,半夜两三点给人发邮件,探讨产品设计或者商业模式。”“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解决了那么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精神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


导致“过劳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忽视健康生活方式,它所引发的疾病具有隐蔽性,大多是急性、猝发,危险性高,很难抢救。这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社会、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等因素,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重视开始做起,远离“过劳死”。

可以试着从规律作息、饮食等入手,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再经常熬夜加班,不再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在心态上做些调整,放弃奢侈型消费,倡导极简生活。

《心灵法医剧照》左三为明川(聂远饰)

②人与人相处,要常做到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按照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人所想,是一种人性化的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影片中的大部分悲剧,其实都源自没有换位思考。辐射案中的母亲,如果能够多站在孩子及前夫的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就不会那么自私、狭隘,最终发生悲剧,以杀害前夫为代价,同时错失女儿成长。

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在与家人发生争执、冲突的时候,试着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想,可能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比如,当女人生气的时候,男人多去说点好话哄哄她;当男人工作压力大,女人不要喋喋不休,只需要安静陪伴,在适当时候倾听就好;父母多体谅孩子的难处,孩子多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等等。

《心灵法医》罗笔芯(宋轶饰)

③学会轻松减压,正确看待人生得失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一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很累的根本原因就是:精神的内耗,内心对计较的得失。

在现实生活中,压力、焦虑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往往杂念丛生,患得患失,压力山大。人生如果只剩下成功和拼搏,往往连快乐都感受不到,还怎么去追求幸福?

怎么去应对呢?学会轻松减压,正确看待人生得失是正解。想拥有这样的状态其实只要一个字就够了,那就是:闲。

白岩松曾说:“发呆、喝茶,看四季变化,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事。可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发呆时想出来的,相反忙碌的时候没有想到。”心闲,人就放松,压力也最小,反而容易成事。相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越计较反而越得不到。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多给自己的计划“留白”,多给自己一点“闲”的时间,学会轻松减压,正确看待人生得失,才能在追求成功和拼搏的同时,感受到快乐,享受幸福。


总结一下:

在网络化越来越普遍,短视频霸屏的当下,长视频吸引人们的目光变得更加艰难。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突破困境就更加迫在眉睫。《心灵法医》之所以能够热播,肯定是有优点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产生共鸣,当我们深入去剖析,就会发现它的奥秘所在。

确实,《心灵法医》之所以能够聚焦观众的目光,是因为都归到了生活本身,都围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现实矛盾出发。它揭开人性的遮羞布,将人的罪恶、丑陋、自私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核发人深省。因此,这应该就是《心灵法医》创新模式的成功之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9792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