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人民日报体育部2020年开年系列言论:建设体育强国回应时代呼唤的思考

人民日报体育部2020年开年系列言论:建设体育强国回应时代呼唤的思考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体育部推出2020年开年系列言论。现将五篇言论整理集结,以飨读者。

让体育绽放更多色彩

——建设体育强国回应时代呼唤的思考之一

人民日报 2020.01.02 第15版

薛 原

时光的脚步迈进2020,回首过去一年体育带来的滋味,感慨仍在心间。

当中国女排又一次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体育感染着亿万国人;当无数马拉松跑者组成一道跃动的城市风景线,体育释放出无穷活力;当更多创业者潜心让更多人爱上运动,体育创造了可观价值……

与伟大的时代同行,体育正在绽放更多色彩——展现国家形象,凝聚社会能量,也为每个人的生活涂抹梦想。与改革的潮流同频共振,体育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时代赋予了体育新的荣光,时代呼唤着体育更加有为。随着体育的综合社会价值被全面开掘,获得各方认同,迈向体育强国的改革之路,也要面对新的挑战。

2019年,人们为中国男篮未能获得东京奥运会直通名额扼腕不已,为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上遭遇的坎坷又捏把汗。三大球的社会影响力催生了更多思考,联赛与国家队的关系如何梳理,职业体育的规律如何把握,多元力量介入的青训体系如何搭建,顶层设计如何落地生根久久为功……回答这些问题,也是体育改革必经之途。这需要共识,也需要定力。

体育强国是一个立体多元的坐标系。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结构性掣肘仍未根本解除,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体育的“软环境”有待优化,人民群众持续增长、日益多元的体育需求需要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凡此种种,都让人们对体育强国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改革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场景。让体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每个人的成长。为全面小康助力,为健康中国加油,成为社会发展基石性的力量。使命在肩,奋斗是最好的回答。

岁月无声,光阴有痕。体育带来的变化,在赛场的激情呐喊中,也在生活的点滴参与中。迈进又一个十年,东京奥运会的挑战就在前方,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渐行渐近,体育强国激荡着百年梦想,中国体育正在路上,你我同行。

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建设体育强国回应时代呼唤的思考之二

人民日报 2020.01.03 第15版

马 剑

新年伊始,朋友圈里“晒运动”成为时尚。或者登高、跑步、滑雪迎接2020,或者相约三五球友度过一个洒满汗水、收获健康和欢乐的假日。体育,越来越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具有不可或缺的标杆价值。体育不仅是健儿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也是平常日子的一份“标配”。球场上、公园里、城市绿道中,越来越多运动的身影,为生活带来更多滋味,也为社会带来更多生机活力。

富起来的日子伴随着人们对健康、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对家庭幸福和孩子成长的愈发重视,体育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通向美好生活的一扇门。

作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不仅提升国民体质、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将激发出体育产业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拉动产业消费,为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从体育改革的角度审视,推动全民健身向更为均衡、更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体育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诉求,也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不二之选。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大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更为凸显。体育场地少、普惠性和市场化如何平衡、青少年参与的时间保障等,都需要以问题意识引领,推动全民健身迈上新的台阶。

“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2019年,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出台,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了更多抓手,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全民健身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期望。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从每个人做起,受益的将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直面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建设体育强国回应时代呼唤的思考之三

人民日报 2020.01.06 第15版

陈晨曦

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举行。中国体育健儿的表现,也将牵动亿万国人的目光。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队选手在15个夏季奥运会项目上夺得47个世界冠军,为备战东京奥运会进一步积累经验、建立信心。备战的过程中,注重强化体能储备,坚持科技引领,精心组织各项赛事,中国竞技体育的优良传统和奋斗底蕴依然坚实。

精心备战奥运的同时,中国体育也需要努力探索竞技体育发展的创新模式,推动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更为科学、务实、开放的态度,更丰富的内涵回应时代的呼唤与期待。

2019年,中国男足和男篮都在国际赛场经历挫折,男排依然在低谷徘徊。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三大球”振兴之路,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道必答题。“三大球”的职业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再上层楼已是大势所趋。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职业体育的发展体系,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塑造职业体育文化,“三大球”改革既是体育改革的难点痛点,也是突破的尖兵,有着举足轻重的示范和引领价值。

以开放办体育的理念去破解竞技体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建构多元模式,激发源头活水。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向社会体育俱乐部敞开参赛大门,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更广阔的社会平台上去突破传统模式,培育良性生态。原有的三级训练网如何向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向转轨,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成长,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应当成为发展的底色。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为国争光是矢志不渝的目标,改革创新、有效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东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人们期待着中国体育再创辉煌,挑战总在前方,挑战也不止在奥运赛场。

让体育产业释放新动能

——建设体育强国回应时代呼唤的思考之四

人民日报 2020.01.07日 第15版

郑 轶

春节临近,很多人开始着手采买年货。随着“拜年送烟酒,不如送健康”的理念走红,运动手表、球拍、跑步鞋等体育用品成为送礼新宠。到崇礼滑雪、去海南潜水……以“燃烧卡路里”的方式度过假期,也越来越受追捧。

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对身心健康、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质量和更为多元的需求,体育消费渐成气候,体育产业必然驶入“快车道”。

体育产业不负朝阳产业的美誉,少不了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拉动。如果说,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开启了“黄金机遇期”,那么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明确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方向,“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愈加清晰。

高速前行的势头不减,体育产业正发生着蝶变。曾经的“投资热”逐渐回归理性,更多从业者转为精耕细作。供需两端的良性互动助推整个产业链优化升级。而“体育+”的融合嫁接,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繁荣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

体育产业“向下生存,向上生长”的过程中,挑战也如影随形。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偏科”,体育刚需消费有待培育,融资难、用地难等制约体育企业的瓶颈尚未解决……如何打通阻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堵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离不开创新性举措的稳健落地,更有赖于“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

据估算,2018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对标发达国家的2%—3%,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在大众健康的导向下,从拉动内需、消费升级的角度观照,体育产业有责任、有条件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创造新价值。

大浪淘沙,体育产业站在新的起点上,朝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更大、更活、更优”目标昂首迈进。路在脚下,宏观政策层面夯实基础,激活无数个体的热情参与,体育产业的每一步更要走得扎实。

冬奥筹办,写好“中国范本”

——建设体育强国回应时代呼唤的思考之五

人民日报 2020.01.09 第15版

季 芳

时间进入2020年,北京冬奥会即将迎来两周年倒计时,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世人的目光。

回顾2019年,冬奥筹办成果显著:滑雪大跳台在北京首钢园投入使用,为这座百年工业遗存注入了新的活力;京张高铁正式通车,大大缩短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地间的通勤时间;延庆赛区的小海坨山,高山滑雪赛道已初露模样,带动着周边冰雪小镇建设……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是在为“办赛精彩”筑牢根基,也为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开掘出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京张地区交通、医疗、产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已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这些举措将惠及整个区域,由此带来理念、机制和管理方面的创新,也将使区域发展、百姓生活长久受益。

北京冬奥会筹办进程中,有太多值得铭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国内尚属首次建设,建设者迎难而上,不仅啃下了“硬骨头”,还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进入建成倒计时的国家速滑馆将采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为引领,北京冬奥会筹办处处体现着锐意创新、踏实进取的新发展理念,也为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发展注入“中国智慧”。

2019年,《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明确了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努力实现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基本路径。除办赛、参赛两个层面外,北京冬奥会在大众参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日益凸显。

伴随着冰雪运动进校园以及“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让“白色经济”成为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对于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拉动体育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补齐冰雪运动短板,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助推全民健身活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正铺展开令人期待的“中国范本”。

本期编辑:王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76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