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家看了新的一期《明星大侦探》。剥开侦探剧情和科幻故事的外包装,内核竟然讲的是有关育儿的话题,让已为人母的我有些触动。
故事主角里有几个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他们分别都有着大人所期待的优点。
- 有的拥有高智商,发明创造能力强,妥妥的学霸一枚;
- 有的继承了父母超强的赛车天赋,未来可期;
- 有的乖巧听话,热爱学习,从不违背妈妈的意愿。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令家长满意,可这背后却隐藏了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每个孩子都不是看起的那么完美,原本的那个孩子可能没有继承父母的优秀基因,也有可能是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还有可能身患疾病存在缺陷。
可父母却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模样,于是决定"定制完美孩子"。这些父母参与了一个叫做"今日之子"的计划,暗中与一个机构签订协议,将自己亲生孩子的胚胎送到机构去复制。
一边是自己十月怀胎,却又有各种缺点的孩子;一边是通过高科技,按照自己理想模样定制出来的孩子。
当两个选项摆在面前,电视机前的家长,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节目嘉宾王鸥和年轻偶像黄明昊饰演一对母子,黄明昊为了让妈妈满意,一直都在压抑内心真实的自我,不敢调皮、不敢捣乱、不敢违背妈妈的意愿,伪装自己是那个被复制出来的"完美孩子"。王鸥在得知一切之后,真情实感地留下了眼泪。而这一幕也同样让场外的观众感到心痛。
科幻作品的外衣,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有些遥不可及。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实际上,虚构的作品从来都不仅仅是虚构的,因为总有现实源源不断地提供创作灵感。那些虚构的作品,也总能对现实有极大的警醒作用。
就像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中说道:今天的父母,又有多少是在做着为孩子"设计人生"这样的事情呢?
"木匠式育儿":按照父母心中的标准图纸打造孩子
最近有很多知名人士都推荐了一本书《园丁与木匠》,这是由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级专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著。在这本书中,高普尼克做了一个特别恰当的比喻,将父母想要"定制完美孩子"的做法称为"木匠式育儿"。
木匠在做一件物品时,会有标注详细的图纸,每一步严格依据图纸去做,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完美的工艺品。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也采用的是木匠的思路,总会事先在自己心中构建出一个标准来,再依据图纸一步一步把孩子打造成想要的模样。
孩子的人生,又怎可按照父母心中的图纸去打造?我们有多少父母在做类似的事情:
- 听说哪个早教班能开发大脑,马上报名,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 选择兴趣班从来不看孩子的兴趣,只看是否对未来有巨大帮助;
- 就连孩子交朋友也充满了"算计",希望围绕在孩子身边的永远都是有出息的朋友,这样自己的孩子才能在更高级的"圈子"里搭上有用的人脉关系。
从来不问孩子的想法,又或者觉得孩子的想法太天真,不值得这么做。可是,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其实是在绑架他们的人生。
"木匠式育儿"让孩子一生充满阴影
高普尼克认为"木匠式育儿"非常糟糕,如果按照标准图纸去养育孩子,不仅不能定制出完美的孩子,还会让父母充满焦虑,让孩子因父母的期望而压抑不已。
台湾有一个亲子题材的短片《妈妈的遥控器》。主人翁小伟的妈妈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小伟身上,总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造小伟。
妈妈手中有一个神奇的遥控器,每当小伟做的事让妈妈不满意了,妈妈就会操纵手中的遥控器,让小伟重新来过,直到达到妈妈想要的样子。
小伟撒谎,妈妈就让时光倒流,直到小伟诚实对待;小伟早恋,妈妈担心影响学习,妈妈就让小伟从没有遇过那个女孩……
被妈妈操控的小伟困在了时间里,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义,他决定自杀来结束这一切,没想到妈妈又让时间回到他自杀前一刻。反复自杀都没有成功,小伟最后崩溃了,"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同样披着科幻外衣,同样看过之后让人感到头皮发麻。我们以为是在"为了孩子好",其实孩子早就想要逃离。把孩子逼上绝路的,不是这个神奇的遥控器,而是父母自己。
在亲子关系里,孩子天然处在弱势地位,父母占领着绝对的高地,父母的一举一动、一屏一息都能影响到孩子。倘若父母强迫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必然会释放出强大的压力,让孩子感到窒息,为孩子的悲剧埋下伏笔。
电影《小丑》里,小丑亚瑟有一个特殊的疾病,常常无法自控地大笑不止。世人都嫌恶小丑笑得不合时宜,哪怕他拿出证明,也换不来别人的谅解,小丑在无限的压抑中最后癫狂成魔。
而小丑悲剧的起因,离不开小时候妈妈的影响。小丑妈妈对小丑的身份抱有不现实的幻想,不断地给小丑施加各种压力,又一直强迫他要开心要快乐,最终导致他形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父母可以为孩子点亮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一生充满阴影,而这之中的差别就在我们平常的家庭教育之中,别等到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
成为"园丁式父母"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或许有人会质疑,父母想把孩子往完美的方向打造,也是为了孩子以后人生之路更顺畅,又有什么错呢?
事实上,"定制完美孩子"和"用心教育孩子"是两码事,父母的心态完全不同。一种家长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一种是为了孩子本身。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不应该被混淆。
工艺品再精美,终究也只是一件物品。孩子永远不该被当成一个没有灵魂的工艺品。
在《园丁与木匠》中,高普尼克认为我们应该成为"园丁"一样的父母,这才是"用心教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 "园丁式父母"把孩子视作有生命的种子
园丁需要做的是给植物浇水、施肥、灭虫、除草,精心照料与保护;当植物要长歪了的时候,去及时扶正并修整打理,让它们笔直生长。但植物又有自己的生命规律,园丁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代替其生长。
园丁式父母会把孩子视作一颗有生命的种子,为孩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电影《美丽心灵》里,有一个经典的父亲形象,为了不给同在集中营生活的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将炼狱般的生活编织成故事和游戏,尽量战争带来的残酷记忆。
园丁式父母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努力守护孩子,都能为他们扫出一片成长的天地。
- "园丁式父母"教导不停留在口头,而是和孩子一起做
高普尼克博士在书中提到:"父母应该抛弃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去做。"
换成中国俗语就是"身教大于言传"。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的模样,其实是自己未达成的梦想。他们总希望下一代会比自己更优秀,却忽视了"榜样"的作用。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但说得多的效果远不如做得多,孩子会模仿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思维习惯。
不过,孩子也不是什么行为都会模仿。有一个研究儿童模仿能力的实验,分三种场景研究儿童究竟会模仿什么内容。
- 第一个场景:一个平台上放有一个小汽车,两边设置障碍物。实验者先是做出示范,当推出去的小汽车撞到左边的障碍物,则会发出警报;当小汽车撞到右边的障碍物,就没有异常反应。结果孩子只模仿实验者的正确做法,把汽车往右推,而不会往左推。
- 第二个场景:实验者把自己双手绑起来,用头去开电灯的开关。孩子却没有模仿实验者的动作,因为他发现了实验者双手不能动,推断肯定还有别的方法!
- 第三个场景:实验者这次没有束缚自己的双手,但是仍然用头去点亮电灯。孩子看到这个场景,判断没有什么东西阻碍手,那有可能用头开灯有特别的意义,于是就模仿了实验者的行为。
由此可见,孩子模仿行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机械模仿,会有更高的智慧和判断。如果父母只是言语上的说教,很难打动孩子起到效果;如果父母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正确,孩子也会受到错误的引导。
假如父母总是用说教、抱怨、发脾气等方式去"管教"孩子,孩子不会觉得父母说的内容有道理,相反会学会抱怨和发脾气等不良习气。
想要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模样,不如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 "园丁式父母"不会束缚孩子,坦然接受他们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好几个阶段,从最开始完全依赖父母,到羽翼渐丰,会步入青春期,会萌生自己的想法,会抗拒父母强压下来的意愿。
"青春期注定会是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青少年要做的是离开受保护的环境,真正靠自己去采取行动。"——《园丁与木匠》
也就是说,孩子的生命轨迹,注定是会慢慢地从父母的生命中抽离出来。
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突如其来的改变,认为孩子是"变坏了"、"不听管教"了,于是加大力度收紧手中的缰绳,妄图把孩子拉回自己身边,但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去年有一位17岁的少年,在回家途中与妈妈发生激烈的争吵,双方都不肯罢休,最后孩子在冲动之下跳桥身亡,留下妈妈一人跪在桥上后悔大哭。
有父母感叹,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如履薄冰"。其实,如果父母真正把自己看作一个园丁,就更容易能理解生命的规律,了解这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坦然接受孩子的成长,不用自己的意志去束缚孩子,能更好的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达成一种和谐的平衡。
《明星大侦探》这一期的设定里,父母只想定制一个拥有自己基因的完美孩子,抛弃了自己认为的那个"残次品"。实际上,孩子不属于父母,孩子属于他们自己。
何炅在节目了念了一首纪伯伦的诗,打动了现场的所有人。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愿与天下父母共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1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