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入选的5个问题如下
问题 1
肉炒蒜:想问夏叔一个问题,国内的日本汽车卖的风生水起的,但是有一些我个人觉得很实用(主要就空间利用率,产品口碑和整体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车,它们在日本卖或者很大一部分在东南亚市场卖的,比如本田的FREED、STEPWAGEN、STREAM,丰田的SIENTA、WISH和日产的Serena 等这类的小型和紧凑型MPV车型,为什么日本厂家不同步引进中国市场呢?而国内市场这几年比较热的国产六坐或者小七座的车,像宋max、欧尚、GM6 等貌似卖的挺好的呀?真是有时候有种看的到葡萄却吃不到的那种感觉。
答:通常喜欢汽车的人会浏览很多有关汽车的资讯,希望看到在那些发达的汽车制造大国,都有什么车型。而当你发现,有一些当地流行的车,国内没有时,就会自然地产生疑问。答案通常是很简单直接的,那就是,厂家认为在中国,卖这些车,经济上不产生足够的利益。
一般我们都不会被这种回答说服,因为你站在个人的汽车爱好者和消费者角度,而厂家是站在汽车制造商的角度。一个要得到自己喜欢的车,一个要把车卖给足够多的人才能赚到钱。所以,换个身份去想就明白了。
厂家每天在做的事,本质上是个生意。它总是在评估一个市场对它产品的需求,哪个需求足够让它赚到钱。然后从中挑选最有利可图的。厂家是在全球所有它涉及的市场都在做这个事,而最终你会看到,他们在不同市场销售的产品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也就是我上周说的“厂家演化产品,市场选择产品”的双向机制。
另外,消费者大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喜好的内在影响。厂家则是从外观察“消费者总体”,也就是平常说的市场。这就必然会发生,一个消费者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厂家并没有满足的情况。很难说谁是对的。因为个体需求未必就不能跟整体需求一致,而厂家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也未必就是对的。只不过,从概率角度讲,厂家判断正确的可能性更大。
顺便说一句,东风本田生产了Stream,就是杰德。同样的车在不同市场用不同名字是日本厂商喜欢的营销方式。而杰德,在中国,商业上不成功。这也是个例证。
问题 2
Hao:夏老师,请问沃尔沃全新s60和v60,他们属于同平台,也就是底盘都是一样的吗?现在新s60的价格不便宜啊,几乎和进口v60持平。是您,您怎么选择?
答:底盘一样。这就是最平常的产品衍生。我现在并没有发现一辆让我个人很想拥有的沃尔沃。不过,我买了它的亲戚——领克。所以,我还是对沃尔沃的技术比较认同的。
至于S60和V60,我会选择比较有些风情的V60。现在是一个人们开始寻求Style,也就是个人风格的时代。以前是别人有什么,我也得有什么。现在是,别人有什么,我也得有什么,但不能完全一样,我得有点自己的创意。沃尔沃最有情调的就是旅行车了。它是北欧生活方式的体现。
另外,现在旅行车在中国还属于稀有之物。而它其实跟三厢轿车没什么实质差异。所以,技术、性能和品质方面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只是一个车身样式和装载量的不同。
过去,旅行车在治安不好的地方有局限性,因为容易被窥探到车内物品,激发盗窃欲望。三厢车封闭性好,更安全。但如今,监控技术发达了,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所以,我觉得,SUV腻味之后,旅行车会有一波潮流。不会太大。毕竟有点非主流。但这恰恰是魅力所在。
问题 3
黄怪Key品牌|设计: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创造这么多的汽车品牌,尤其在电动车盛行之后。不同价格区间、造车理念、设计外观等等各种产品化差异,把消费者市场搞的“四分五裂”。当然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自然会有更多应接不暇的产品出现,但是某一程度上也是车企纵容了消费者,“逼迫”消费者拥有了更多想法.......从而一大批车企为了迎合这些小众的想法,而放弃了更多核心的东西....这是好是坏呢?
答:新技术兴起时,都是这个规律啊。所谓天下大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一开始,都是大量竞争者登台。较量之后,输家离场。
汽车,这些年经历两大导致博弈规则改变的“变局”,一个是中国市场出现,使世界市场凭空出来一个相当于美国和欧洲之和的体量爆炸。一个是电动化的全球性政府干预。这样大规模的,人类性质的,以政府干预一个消费品市场,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它对市场肯定会产生巨大影响。
它之所以能成行,是因为恰好技术发展能够支持,而底层需求也恰好产生了。所谓底层需求,就是,虽然大部分人不买电动车,但也承认,需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政府干预,无非就是用个力,把“人类”需求跟“个人”需求捏到一起罢了。这就给电动车这个新技术提供了一个机会,各路英雄自然聚集于此。
电话发明的时间跟汽车差不多。经历也差不多。从发明,到座机,到移动电话,到智能手机。这里面的变迁也是一时多少豪杰。至于你对差异化的抱怨,恐怕随便换个人就能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吧。这其实是不必去争论的。
差异化与同质化乃一体两面,彼此依存的。正是因为核心上的同质化,才要求在表面上有一些差异化。不然,品牌很难表现出自己的特点。现在的“乱”,是竞争早期的自然状态,只要不再出现博弈规则的又一个大变化,假以时日,就会分出新的输赢座次。
问题 4
Cold冷火Fire:特斯拉虽然说在电动车里感觉很牛,但是我怎么总会感觉在德国厂家比如奥迪电动之后,特斯拉的地位还是会被压制下去,而中国的电动车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特斯拉还会被国产品牌压制下去~夏老师,我这感觉您感觉是不是?
答:我没有能力看出这个趋势会是怎样的。其实各种可能性都是有的。因为人是会根据经验改进,不断采取对策来修正过去的偏差的。当然,又会有可能产生新的偏差,这就是演化的道理。像特斯拉的例子。
过去几十年,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创造,欧洲量产,日本赚钱。可是现在有个新的变量,就是中国。它导致一种新的形态:美国创造,中国量产,美国赚钱。比如苹果,利用中国的代工生产,保证了它长期获得超额利润,不再把竞争优势转移到欧洲和日本。而中国代工,虽然只能赚取利润中的绝对少部分,却培育了世界上无可争议的供应链霸主地位,为中国自己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特斯拉如果拘泥于美国本土制造,它的命运很可能像你说的,会被欧洲和日本的厂家后来居上,但它来到中国,并前所未有地首先得到了独资在中国生产的许可。这就很难说会是怎样一个结果了。
中国在电动车领域也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日本和欧洲的传统车企则受到的挑战很大。一个关键原因是路径依赖。他们都保留着在本土的,非常成熟的制造体系,一方面很强大,一方面很累赘。老产品遇到新技术发生维度越迁时,就像中国的古代很多朝代变迁一样,从稳定的统一变成混乱的分裂,然后许多老的企业被淘汰,新的企业与存活下来成功自我革新的老企业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稳定统一的状态。
当然,反垄断法的存在不会让绝对垄断产生,但少数强势企业的寡头型垄断最终还是会形成。又是电话的例子。从座机到移动电话到智能手机,多少创新、混乱、淘汰和重构,现在仍在剧烈变动之中。但特斯拉这样依着创新而创办和强大起来的企业,还非常年轻,本就是新秩序的建立和受益者,不太会那么容易出局。
倒是像大众丰田通用福特这样的公司,比较危险。因为它们要想迭代,必须“身首异处”般地与老系统分离,那很可能是致命的。设想,内燃机要是淘汰了,特斯拉毫无问题,而传统汽车企业则等于是不存在了。要想不被淘汰,得主动自我淘汰,这个怎么能做得到呢?这本身就是一场没有套路可循的大变革。即使时间可以提供十几年的跨度,恐怕也是很难转过身来。
现在就看电动车与内燃机的这次迭代会是个什么结果,因为早在上世纪刚开始时,电动车就已经对内燃机汽车发起过挑战,结果是内燃机胜。这一次呢?看样子是电动车很凶猛,内燃机汽车有些老态龙钟。但毕竟内燃机的根基太深了。所以,还是有可能抵抗很长时间,那么如果这会使现在的电动车企长时间不能盈利,则会先在电动车企里引发一波淘汰。这个时代也不是新的赢老的,而是混战。都有机会成功也都有机会出局。
问题 5
渐行渐远:夏老师好!每天上班60公里,来回120(含100公里高速),家里可装充电桩,公司也有充电条件,坐标河南。选宋Pro DM好还是宋Pro Ev呢?价格一样,不知道纯电的电池是不是衰减得厉害?另外电池更换的费用有多高?
答:看起来你很有条件使用纯电动的车型。但问题里有个重要条件没有列出来,就是你的用车生活半径有多大。上下班是一个最常态的用车场景,但节假日的使用可能才是关键。因为购车的需求,应该是那个最不经常用却又绝对不可缺少的需求决定的。也就是你不可缺少的需求的最外边界是在哪里。
然后看你要选的车能不能涵盖到这个边界。在边界内部的需求,那是肯定能得到满足的。纯电动的车,最大的问题是半径比较局限。因为电池续航以及充电时间和充电设施都还没达到足够好。
电池的衰减反倒不是大事,因为,为了推动电动车消费,厂家都对电池提供比较长时间的质保,甚至是终身质保。其实几乎没有用户能、或者接受,自己负担更换电池总成的费用,因此,谁能为用户免除这种花费风险,用户就会倾向买谁的电动车。
我觉得,你的情况,可能还是插电混动比较稳妥吧。
如果您平时在浏览踢车帮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时,有任何想法和问题,都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把您的问题写下来,我们每星期都会将所有用户的问题进行收集,并由夏东老师从中挑选出5个问题进行回答,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本期踢车夏东给大家的问题:开车的时候犯困,谁有“治疗绝招”?
上期问题:你觉得拥有人生第一辆车应该是什么时候?
上期问题的精彩留言:
@平凡的小草
人生第一辆车当然首先是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如果没有开车需求就什么时候都不用买。这是买车的总前提,有了需求还要看车市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车型。如果没有自己喜欢的车也无从下手。有了自己喜欢的车还要看价格是否符合自己的预算,超出预算再喜欢也没有用。这就是常说的量力而行。最后就是看价格是否实惠,一年当中价格也是经常变的,有高有低,差价比较大如果在高价位入手就有点亏了。所以尽量在一个自己内心合理的价位比较低的价位入手就可以了。如果以上条件都满足了就可以下单了。
@个
应该是当驾照领到手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第一次购买的车型只要和自己的经济能力匹配就行,不需要考虑品牌,款式,动力等参数,他可以不完美,可以有遗憾,然后到买人生的第二辆,第三辆,第N辆的时候,这些轨迹就是你人生的轨迹,看到自己的成长,性格,观念,品格,美学,风格的变化,使人生更加丰富,更有内涵......
@默
第一辆车当然是需要且有经济能力的时候。不过这个不是绝对的平衡。我创业了个菜店,天天需要一个小面包拉菜,虽然我没钱,可我也要把车买上。他就是我的工具,一个赚钱工具,只不过也能拉着孩子去趟幼儿园。我选择了稳定的上班,不想坐公交了,存了好几年钱,买辆小轿车,周末还能和家人一起出去洗个温泉。不同人生,不同车子,不同取向,不一样的快乐。
@郭
第一辆车的购买时间取决于购车目的和经济条件。买车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的话,钱够了(不管是全款还是贷款)就可以买,只要不会因为买车反而让自己经济窘迫。如果纯粹是作为生产工具(拉货或者社交都算)的话,可能咬牙也要买。只不过对自己或事业发展预期判断有差异,有人咬牙更早有人晚。
@王金波
人生购买第一辆车,应该是在经济条件允许且生活中确实需要购买一辆车的时候购买,在日本及欧美国家,许多年轻人不打算买车了,因为他们的公共交通很发达,车又不是必须品,所以汽车变就不那么重要了,中国的国情还不同,应该借鉴一下,现在停车难养车也得考虑这些因素。
@童工
人生的第一辆车,我认为因人而异。有的人因工作需要就得买车,也是是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也许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因工作的变动需要一台车。这辆车可能是刚刚满足基本的要求,等经济许可后,会更换更好或更适合的车。有些人经济条件允许也许一辈子不会买车。原因之一对驾驶有恐惧感,正好家里不需要他或她开车。
@liyingming
车是工具,但也是娱乐的一部分,我觉得购车要在工作两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生活也逐渐进入了轨道,对于自己什么时候要用车,想买什么车,能买什么车都有了一定的想法了,这时顺理成章的去买车,比较符合社会生活的习惯吧。
@*孔
个人感觉可能跟个人爱好、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生活工作有关,就比如说一个从小都特别喜欢车关注车的朋友来说,他肯定是希望能够尽早的开上车来体验驾驶的乐趣,国家规定是十八岁就可以考取驾照驾驶车辆,而这类人的话相信会在刚拿到驾照后就会购置车辆。当然这个也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朋友来说,购买车辆对自己没有太大的负担,可能会在自己刚步入社会之初就会购置自己的第一辆车,年龄段也大概就在20岁到23岁之间。绝大多数的朋友,可能他们也非常爱车,但是苦于囊中羞涩,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等到自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才会购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吧,年龄大概也在二十七八左右。本人马上就要30岁了,但是并没有买车,我也很喜欢汽车,关注汽车的新闻和知识,同样也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汽车梦。因此我想说,当你拥有一个汽车梦,就要努力的去实现它,哪怕我年龄已足够大,可能我会晚点,但我从不会缺席。
@极控科技田旭 |JAKCOM Stone
我觉得,应该在准备见未来丈母娘的时候,买人生第一辆车;其他使用场景都有替代方案。
@clark
当然是步入社会之后越早越好呀。觉得主要看个人目前的资金水平。常言道,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千万别为了一辆车拖垮了自己,积极开心的享受生活嘛。
@金满堂
第一必须有钱,第二尽量在结婚以前买,因为这样没有人剥夺你的爱好,你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款,没人和你争。
@重新填写
那得看工作和生活状态,车就是个工具:要是无工作需要,一个人啥时候也不用(车迷除外)。要是家庭,尤其是有孩子了,必须有。价位完全看收入状况,买啥都是为了便捷,合适就好(车迷除外)。
@敌敌畏
我觉得人生第一辆买车的年龄应该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第一辆车,而不是靠父母的给予,我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买车会越来越刚需,每个人都应该在心里给自己定一个买什么车的目标,这样的话可以让人生有更多的追求,有目标就要努力,当努力后拿到自己的成果,我觉得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而且人生需要这样那样的成就感来使我们定以后更多的目标,并以此来督促我们越来越努力。
@老王
我觉得只要有驾照也有能力上路的话肯定有经济条件就买啊。现代人对车的理解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了吧。很多人买了新车放在路边几个月都不开一下,我见过不少。
@德
什么时候买车因人而异,不必强求哪个时间,关键在于有一定经济实力,哪怕二手车你也得能够拿出几万块钱,每年养车预算几千块就跑不掉。虽然这么说但是车真的很能改善生活质量,工作娱乐都要用车,所以一个家庭最少应该有一辆车,这样看的话,那应该经济条件允许下越早买越好!
@爽歪歪呀
人生中第一辆车,我会在大学毕业后,并且不打算在继续深造的时候购买,这样也有了一份工作,即便你是贷款买车也有了自己偿还的能力了。我个人认为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个玩具。我也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目前打算购买人生中第一辆车,对领克03比较感兴趣,听完夏老师对领克的评价决定我就吃定它了。
@惰
第一,要有驾照;第二,经济上能负担得起,包括自己独立负担得起或者父母亲帮忙,车虽然是消费品,但在世俗的眼光中代表很多东西,只要经济上问题解决了,就会有需求的,没有需求也会产生需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6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