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王朝》的断崖式结局,让人目瞪口呆。
其实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剑王朝》的开头都不错,再加上流量小生的演出,让人极为期待,唉,想来有点遗憾。当然,我要聊的不是剧情,而是故事最后出现的“大义”。
故事讲的是主角重生复仇,走的是升级打怪模式,故事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多少侠与义。哦,也不尽然没有,王若虚与丁宁的关系还是表现出了侠义的精神(比起《将夜》宁缺与朝小树,有不小差距),这是江湖侠义。
故事的历史背景架空在战国末期,“侠”这个概念,当时主要有:墨侠、任侠(游侠)、义侠。
墨家的“兼爱非攻”,是一种助弱扶贫的精神,在战国时期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平衡,这是墨侠。
受墨家精神的影响,任侠(游侠)、义侠,都秉承了墨侠的精神核心,为国为民。《史记》中说“侠者以武犯禁”,并不受统治者喜欢。这与《剑王朝》中的门派是不一样的,巴山剑场虽然也是为国为民,但它其实是朝廷的一把利剑,是侠也不是侠,可能这是一种妥协,为大义的妥协。
最后,为了天下大义,林煮酒无论杀不杀蘅王,都认为自己是罪人,无颜再活在这世上,只有以死谢罪。
而梁惊梦,作为巴山剑场领袖,为了巴山剑场的生命理想,悟了长生境,放下那一剑,作为监督者,盯着蘅王。
只论这一段的主题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金庸大师笔下的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然而,纵观整部剧情,收尾这一段太突兀了,前面没有完整的铺垫。可惜了这部剧,改编不彻底,虎头蛇尾。就像梁惊梦对蘅王的期待,虽然最后也许诸国一统,却终究会像历史上的秦国一样,不过二世。
侠者,苍凉而孤独。
付一首侠客行为丁宁送行:
李白《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熟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6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