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 美秀博物馆
Miho Museum, Ieoh Ming Pei
Japan
美秀博物馆是一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建造,低调的隐与日本滋贺圣地信乐町的群山之中,仿佛若有光。
建筑位于远离都市的原始山林深谷,为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环境,先在林间辟出出道路,再在山谷间兴建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穿越绵长的穿山隧道,已有时空相隔之感,再回望惊觉洞口竟搭在结构异常富有张力的拉索吊桥上。自然之美与工业之美并立,赋予古典文学以更真实的感知。
由于山林保护的限制,建筑3/4隐于地下,分南北两翼舒展放置,通过别致的几何天窗采光。既有舒展的公共空间与廊道相连,也有简明的浏览动线掌控节奏。
而抬离地面的部分,恰似《桃花源记》中一路前往桃花源时寻寻觅觅的路径所在。将「桃花源」这个飘摇千年的文化母题,以动人的建筑形式得以解读。
为了与环境和谐,屋顶犹如起伏的山峦,模仿传统的瓦片和木格栅,营造出深山藏古寺般的效果。与色泽舒缓的地面相对比,形成了错落丰富的视觉焦点。
入口处圆形的设计配合其视野可见的外景,颇有宋人绘画小品的感觉。馆内藏品,涉猎遍及丝绸之路的各大文明,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美,超乎想象。
博物馆中现代化的材料语言与抽象的几何图形彼此呼应,却承载出东方式既有框景强调,又有留白写意的古典审美,强调出「步移景异」的情境营造。
博物馆的细节设计,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创新和底蕴。倾斜的玻璃幕墙组成了空间框架,内部材料 Magny Doré 花岗石、彩色混凝土等,皆自然朴实而温暖。
建筑用工整有力的现代建筑语言,营建了脱胎于东方情怀的「桃花源」。每处看似偶得的天成,却都是缘溪而行,突破险阻欲穷其林,才最终窥得的灵魂。
杭州 • 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
Hangzhou
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山坡上茶园间,隐约可见青瓦交错纵横,依著地势起伏,极具东方美感。
民艺研究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教学、传习于一体,开展研究的同时展示传统生活之美,为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活化,提供知识源泉。
建筑形体与山势相连,融为一体。为了设计一座能感知地形起伏的博物馆,将建筑地面顺山势建造,同时设计上下连续的坡道。
平面布局被几何划分成平行四边形的单元,适应地形的细微变化,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来处理错综复杂的地形。
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在外观上唤起记忆中鸟瞰村庄时青瓦连绵的景象。
除了屋顶,博物馆外墙同样以瓦片作为主要元素:在错综交织的网状不锈钢线中嵌入成排瓦片,如银鳞般悬浮空中。瓦片间的孔洞能控制光照量,赋予室内空间以独特光影。
屋顶和外墙所使用的瓦片,部分来自当地民宅的废弃瓦片,大小不同,使建筑能更加自然地融入景观。利用疏落有致的屋瓦,营造出通透的空间感。
隈研吾擅长用木、石、竹等建材打造与自然环境相融的建筑,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知的「负建筑」手法,使建物成为有机体,消隐于周遭景观之中。
博物馆不仅远看和象山融为一体,玻璃幕墙更将象山之景借入内部空间。步入室内,空间的分野豁然开朗,节奏感和展线游动间的关系非常精彩。
场馆内部的画廊与展区也随之高低错落,并以长坡道互相连接。游走其中,不觉得身处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反而能清楚的感受到光线、空气与地貌。
苍茫远山中的民艺博物馆,如同一帧水墨画,大幅留白中有人、建筑与自然景观共同呼吸,感知彼此的韵律。
民艺博物馆的设计在充分尊重环境的前提下,将传统技术与循环材料结合,创造出微妙而强大的结构体系。阐明了当今中国文化的双重性:现代构造技术与传统手工艺。
民艺博物馆正是藉由创造延绵多样的空间,传达人与民艺间独立却又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也提供了沉淀情绪的森活淨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2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