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木俑作证,
两千年前,
高原红就已经出现了
生活在西北,见惯了天高地阔,看到过天高云淡,也就喜欢上了西北的大高原。
行走高原,高原红是常见的。也常常听到那首“高原红”:
高原红
美丽的高原红
煮了又煮的酥油茶
还是当年那样浓
高原红
梦里的高原红
酿了又酿的青稞酒
让我醉在不眠中
这首高原红,写人,写事,写情,不仅是歌曲,也是高原人,更写高原人的生活。"高原红”还有一含义,特指高原人脸上的“红二团”,那是他们特有的地理标志。
长年生活在高原地带的人,面部的颧骨部位皮肤,在风吹日晒之下,显示出红色的血丝,形成红色团状红色素,人们美其名曰“红二团”,医学的名称为“高原红”。故而,“红二团”是专门指高原人,面部所出现的片状或团块状的红色斑块。医学研究证实:高原红是由于气候环境,造成面部皮肤角质层过薄,毛细血管扩张显露于表层,所表现出红血丝的症状。
冬日寒夜,闲坐翻书。忽然,发现两千年,汉代,西北高原上,就有高原红了。证据很奇特,一个丝绸之路出土的木俑。
这个木俑,打扮着一幅明星相:
瞧瞧,她双手执礼,头发结为三环髻。工匠们只是简单地雕刻出了木俑的大体形状。然后,墨线勾勒出了眉、眼、鼻,红色装饰出鼻梁、嘴唇、脸颊;又用红黑两色,绘制出衣服。
木俑身着交领长裙,衣领较低,露出饰红边的内裙衣领,外裙衣领饰黑边,上半部施红色条状纹饰,钩黑边;下半部涂红彩,上绘黑色条带。寥寥几笔,就出神入化,把一个汉代侍女,装点成了具有现代“明星”的明星气派。
这个木俑,出自于河西走廊的高台县骆驼城汉墓。骆驼城,在距离高台县城2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古城武威雄壮,苍茫古朴,带着千里丝路的气韵。
这座黄土版筑的古城,东西宽425米,南北长707米,一道隔墙把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且建有4座方形的瓮城。骆驼城建造规模宏大,是古张掖郡城黑水国北城面积的5.5倍,这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保存较完整的汉、唐古城之一。
这座古城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最初是东汉酒泉郡表氏县所在地。这个表是县,是个很古老的县城,也是河西走廊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之一。
公元180年,西汉的酒泉郡表是县县城遭遇大地震,表是县城及官寺、民舍皆被震毁,就连地下的泉水都涌出地面。地震后,人们另外选择地方,重筑了县城,这就我们现在看到的骆驼城的前身。
显然,这座古城在后世,经过了进一步的扩展。大诗人李白对这个地方,也颇有情感。
李白这样说:
白本家金陵 ,世为右姓 ,遭祖渠蒙逊难 ,奔流咸秦 ,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上安州裴长史书》 ) 这里说的金陵是指西凉建康郡的代称。
木俑的颧骨位置,涂着红色的斑块,异常鲜艳,也异常显眼,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汉代“高原红”。
高原红是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所导致,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皮肤吸氧不足,细胞缺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颧骨部位就成了“红二团”。故而,高原上人出门都裹着脸,就是皮肤保护,以免皮肤直接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尽量减少红二团的出现。
可以说,木俑脸上的两团红色——红二团,这就是典型的红二团。可见,两千年前,“高原红”已经成为西北高原上一道风景。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8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