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和虚伪,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我们都在扮演着生活中的角色,希望安稳,也希望风平浪静,没有人会愿意过颠沛流离的奔波,而期待中的美好,也是如同小时候刚来到这个世界那般,纯粹而简单。
年龄越大的时候越不愿意将就,当你有了更大的野心,就希望能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但这也意味着“满足”成了一个填不满的大窟窿,可若是真的给你一个能规避风险的人生,在享受中有一个什么都不用害怕的未来,你只需要跟着既定的轨迹走就可以实现安稳,你会愿意吗?
1998年上映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就是讲述了一个真人秀背景下的虚伪人生,作为这场节目的主人公楚门,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有剧本写好了他一生要走的路,陪伴他长大的兄弟,恋爱结婚的老婆,甚至只是名义上的父母,都是剧组找来的演员。
他的行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数不胜数的目光注视中完成的,只是他对于这一切,从来不知情。
这可以说是一个通过人为干预而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然后在安稳与平静中过完的理想一生,如同节目制片人最后对楚门说的那样:
“听我的忠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也不用怕,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
如同上帝之手一般,在这个世界里,楚门每天会遇到一样的人,听他们说着重复而刻板的台词,但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所有人的中心,也是整个世界存在的原因。
所有人因他而来,所有人为他服务,他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取决于观众是否希望看到他面对这样一份风险。但他只要待在这里,就可以过上曾让所有人羡慕的一生。
而除去被蒙在鼓里的楚门,在这场大秀中的每个人都心甘情愿接受这份安稳,也乐意生活在这个名为“桃花园”的虚假小镇。
电影最强烈的对比,其实也是楚门和其他人完全相反的两种心境,那份别人眼里的美好,却只是楚门世界的残忍,可能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更多人明白,被掌控的美好,或许从来不值得期待。
人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往往才能组成一个人的完整,所谓的“苦难与意外”,它从来不仅仅是伤害了我们,更是在一次次磨砺中让我们成长为更强大的人。当没有这份督促我们前行的“危机”时,人很容易变成不愿意去尝试的“行尸走肉”。
当然很多东西是人为改变不了,也不是只有看起来更好的一条路才是正确的,走过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有两个特别值得推敲的点,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楚门的初恋,这是情感的一次不受控制,导演原本会给女主角特定的出场方式,一切水到渠成,楚门喜欢上她,然后恋爱,结婚,这是已经写好的结局。
只是在那之前,他对另一个女孩一见钟情,这在演播室的人看来,是再一次脱离轨迹的“意外”,所以随便找了一个糊弄的理由,永远带走了她。
她本想要告诉他这一切的虚伪,却在楚门的理解中很难听懂她的表达,一句“我们会去斐济”成了唯一让他放不下的执念。
后来他按着剧本原定的方式,和那个特定女主角结婚,然后有了一个看上去完美的小家。
只是他心里那份思念,却从来没有因为时间而削减,从杂志上撕下的千千万万副照片,鼻子,眼睛,嘴巴,努力拼凑出的,是记忆中那个人的影子,后来每一次决定离开,目的地也只有那一个,“我要去斐济”。
那是当人们以为可以控制楚门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用行动证明,人心是不能被左右的,可三十岁的楚门在一点一滴的表演痕迹中才彻底觉醒,而当他的一切尝试都无济于事时,他也才慢慢意识到,或许他根本就没有可以信任的人。
一切的残忍终究也只是对于楚门而言,人的情感总是无法通过剧本写出来,越想要左右,越适得其反。
另一部分就是楚门小时候经历的那场海难。
于千千万万个孤儿当中选中楚门,导演却控制不了他的性格走向,他的冒险精神,让他很小的时候就希望能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只是离开,意味着“露馅儿”,所以得想方设法去“矫正”他偏离的轨迹,而让父亲因为海难逝世,便是他们想出的完美解决方案。
对水的恐惧,会根植在楚门幼小的心灵里,所以迈不出的那一步,让一切开始有了回旋的余地,只是后来下定决心“逃跑”的楚门,却是以大海为起端,当演播室的人用拟定好的程序想要逼他后退时,从他眼里也再看不到一丝恐惧。
那是记忆重现的惊涛骇浪,也是他克服之后对于破局最好的证明,所有人一味想让他当观众眼里的楚门,他却知道他只是他自己。
他消失的那一瞬间,岛上的所有人都去找他时,每个人抱怨连连,都觉得他怎么这么“不懂事”,他怎么能打乱一切“节奏”,没人开心他的觉醒,也没人心疼他面对的不公平。
而楚门毫不犹豫这样做,正是那份别人眼里的羡慕只是束缚他的枷锁,或许外面的世界不会有这个虚假的小岛“美好”,但那时候的他,才是真正的他。
而对于选择,也不是因为有对错,人性的固有认知里,都曾定义没有走的那一条路才是更好的,可有一份对未知的敬仰,才代表一个真实的人的全部活力。
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的教育方式,是通过一个过来人的经验给孩子们定一条自认为是“为他好”的道路,却往往忽视了,这是不是孩子喜欢的。
电视剧《小欢喜》里面,英子的妈妈什么都为女儿想好,希望她优秀,也希望她拔尖儿,所以给她定了一条必须要走的路,这是以她的经验来谈最“顺风顺水也最容易成功的”,但对英子自己喜欢的东西,她却总是下意识以为那是“没出息”的。
尔后矛盾累计到了顶峰,她还觉得一切爆发的毫无预兆,但其实早在很久以前,点滴相处中都已有迹可循,英子歇斯底里的那句“我就是要逃离你”,完美刻画了每一个“被控制”的人的一生。
而楚门所面对的,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处心积虑扮演他身边会出现的角色,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也是早已确定好的剧本,他们都觉得这个养育他的小岛好,却只有楚门一个人想要逃离。
那是在“被控制”中注定会诞生的悲剧,每个人认定的好,却一定不包括楚门,导演以为规避风险楚门就应该感激,他却只是在自我觉醒中越来越责怪节目的残忍。
电影看完,也许觉得很遥远,却又仿佛映照着现实中的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生活的,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楚门的世界”?
被规定起来的人生轨迹,所有人都告诉你,那是在回避风险,那是为你好,却又只是让我们在一步又一步的沦陷中发现这好像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们都曾以为我们羡慕安稳,但其实大部分时候选择走的路还是在拼搏中去证明,我当然可以轻松,也可以偷懒,但就是不想妥协。
或者说真的“安稳”的时候,若是选择做一个不那么有上进心的人,它可以很容易让每一个人过得相对轻松,只是一切最后也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依然慌张自己会被整个社会淘汰,于是不敢停下来,唯一慰藉在忙碌与挫折中,还能感受到一份前所未有的满足。
所谓“什么都不做的人反而更容易闲出病来”就是因为人的意识不受控制,大脑从来不会停止思考,当你没有其他事情去稍微“干扰”大脑的时候,你很容易陷入情绪的陷阱。
尝试新鲜事物,做好力所能及的本分,我们竭尽全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过开心,也有过难过,一切融合在一起,这才是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
电影留下了很多思考,逃离了的楚门,想象中延续的人生,他会在某一瞬间后悔离开那个“桃花园”吗?我想并不会,纵使真实可能代表着他前三十年的一切化为虚无,他只能选择从零开始,但这是一个不会提前透知明天会发生什么的地方,而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每个人面临的都会是一样的,因为不会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
那么有风险,也就意味着有去闯一把的活力,而活力才能证明一个人的真实。
楚门能教会我们的道理,是要我们明白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没有任何必要性说你一定要去规避风险,尚且不说你能不能避得过,光从风险本身,它就不一定代表着不好,我们需要在磨难中成长,这也是完整的一部分。
请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
感谢阅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7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