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块广告牌》,影片剧情反转不断、情节紧凑刺激,演员演技在线,很容易把观众诱导进所谓残酷与温情的美学体验。精良的制作披挂着所谓人性与温情的外衣,却兜售着深凹于内的暴力价值观,其实无法掩盖正义缺失的弊病。
01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三块广告牌》是由马丁·麦克唐纳执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联合主演的犯罪喜剧片。曾获美国电影学会2017十佳影片,第75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奖,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主角奖。
我不否认这部影片的成功,甚至豆瓣评分都高达8.7。但影片越成功,就越让人感觉到正义的绝望。
影片从一个恶性案件说起,小镇上有位花季少女在一条偏僻公路上,被奸杀并被焚尸,暴徒的恶行令人发指。本以为警察会全力缉捕罪犯,但实际上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努力的情节。于是,这位少女的母亲米尔德丽德租赁了那条公路上的三块广告牌,上面大写着女儿被奸杀、警察不作为、这是为什么?这样的做法是一种创意,引起了舆论关注。
警长威洛比在舆论压力下,找到米尔德丽德和解。他认为自己和警局都出力了,却因为焚尸现场没有任何线索,不得已才搁置。这些借口肯定不会得到米尔德丽德认同,而且她还给警察提出了进行全国DNA比对的建议。
接下来不可思议的是,镜头一转说警长本身患有不为人知的绝症,叠加这种舆论压力竟然自杀了,而且还留下含情脉脉的遗书,甚至为米尔德丽德支付了一个月的广告租金。这让观众对警长的看法从负面到正面,有人甚至把这份感动上升到人性伟大的高度。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了,米尔德丽德为什么要租广告牌?开始租赁广告牌,是把抓捕杀人凶手的希望寄托到警察身上。警长自杀后,她坚持不撤掉广告牌,是她对警察无能的失望。后来,广告牌被烧掉,她又重新修饰,是一种对正义无法伸张的绝望和控诉。
02 表面好人,实则无能
那么我们聚焦到影片中警长这个貌似正面的形象,我认为他即使有良好的家庭,但却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说尸位素餐,根本不值得称赞。
警长威洛比和妻子、女儿含情脉脉,在小镇上口碑不错。从神父,医生轮番施压米尔德雷德来看,确实是一个深受民众爱戴的好人,但只能是无法伸张正义,一个无能的老好人。
第一,他管理警局混乱。暴躁的警员狄克森根本没有公职人员素养,是听从母亲建议的妈宝男,镜头里多次翘着脚放在办公桌上,工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警长有这样的警员伙计,实属耻辱。最后新换的警长把狄克森开除,也没有走什么正式程序,管理随意。
其次,他承压能力太差。查办米尔德雷德的女儿被奸杀案,这就是他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他没有解决好,就要想办法解决。而他以身患绝症为借口逃避,本身就是无能的表现。他自杀并不可怜,不仅对自己不负责,而且对美貌妻子和年幼孩子更不负责。就这样的执法者,难道还能指望他对公众负责吗?
第三,他没有尽职尽责。如果影片反映是现代事儿,那么科技手段如此发达,各种AI刑侦手段已经比较精细,类似车辙、发丝等等都可寻找线索。即使亡羊补牢,在重要场所安装几个摄像头也不是什么难事吧。可他都没做,如此一来,影片把他塑造的殚精竭虑,也真是难为导演了。
03 只信暴力,忽视法治
对比警长家庭温馨,女主米尔德雷德就真悲催。丈夫不是丈夫,想打她就打她,没有一丝感情不说,最后离她而去,跟一个小姑娘同居鬼混。儿子、女儿更不像话,完全是被她养着的白眼狼,想骂她就骂她,没有孩子对长辈的任何尊重。这是为什么?
先来看看小镇的氛围,民众没有对与错、善与恶、黑与白的明确标准,只是由着情绪驱动。三块广告牌一树,昭示女儿被奸杀的惨剧,赢得舆论。警长自杀,变成逼死警长的稻草。舆论反转,不是指责罪犯,而是指责这个可怜的母亲,胁迫米尔德丽德撤掉广告牌。警局的伙计趁机殴打了广告牌租赁商,收押了米尔德丽德的同事兼好朋友。整个小镇都是情绪化,只能带来暴力肆无忌惮的局面。
在这样的小镇生活,就像生活在原始社会,所遵从的就是丛林法则。再来看米尔德雷德自身,就是这个小镇中典型的一员。
首先,家庭信仰暴力。家里人只讲自由,不讲责任。女儿仅仅因为她没借车,就狠飙脏话,甚至拿自己做诅咒,这样的女儿放到哪个家庭里都是噩梦,而且会反噬自身,成为暴力牺牲品。她丈夫也是恶魔,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只有儿子把刀架到脖子上才停止家暴。在这样的家庭生活,每个人都被扭曲。
其次,相信以暴制暴。米尔德丽德脾气暴躁,女儿的死,作为一个母亲,母性让她自责愧疚。三块广告牌就是她发泄的出口,广告牌在她就能心理平衡,广告牌不在她就会发疯。体现出她愤怒自己,愤怒警察。遇到问题她的动作就是以暴制暴,一个希望伸张正义的人,却变成暴徒,趁着夜色火烧警察局。
第三,和解只是愿望。尽管片中,得知警长患有绝症,她动了恻隐之心,但并没放弃自己的主张。火烧警局,狄克森恰巧在里面,被烧的面目全非也要保护档案,她对此有些愧疚,但并不认为自己错误。影片最后,明知狄克森提供的致死女儿真凶,但毅然决然寻仇。她对通过公权力解决问题失望,才是与社会最大的不和解。
结束语:
通观整个影片,我们看到的情节和行为都被情绪所主导,满满的暴戾价值观。即使影片成功塑造了不同个性角色,但表达的都是法治无能、暴力有用的画外音。而正义只是暴力制造的玻璃杯,人人皆可定义。没有实现正义的希望,缺乏实现正义的能力,就没有维护正义的法治。那么,正义缺失的病根不除,生活于此,会有人幸福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