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庆余年》的热播,郭麒麟火了!他在里面演一个户部侍郎的儿子。戏里的他是一个经常犯浑,精于算计,本质不坏的富家子弟。
他不是主角,但他是整部戏的搞笑担当,一出场就赢得观众的掌声,大家对他喜爱有加,恨不得他的戏份再多一点,他的表演天赋,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虽说他有天赋和足够努力,但他的成功和他的强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他是郭德纲的儿子,是德云社的“少班主”,大家见惯了“富二代”、“星二代”纨绔子弟的模样,而他却谈吐得体,谦逊有礼,是“富二代”里的一股清流。
大家不禁把目光投注,在郭德纲育儿之道来,说他育儿有一套,是娱乐圈里的育儿典范。
特别对他“打压式教育”方式,赞赏有加。说现在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心理脆弱,抗压力低,就是平常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鼓励表扬太多,孩子才被慣坏的。
郭德纲育儿是很另类的,他不缺钱却同意儿子,初中辍学学习相声。
生活中对儿子管教“苛刻”,家里吃饭,让徒弟们先吃,吃完了孩子再吃。
对孩子教育,动辄严厉批评,郭麒麟说印象中,爸爸没表扬过自己。
所以现在他已经习惯,被别人批评了,如果哪天有人表扬他,他还不习惯呢。
郭德纲为什么对孩子,这般“苛刻”呢?
其实纵观郭德纲,对孩子的教育,不难发现这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根据自己的特殊家庭背景,和孩子的天赋或特长,有的放矢教育孩子。
“因材施教”是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现是老生常谈了。
不过现在家长、老师能真正做到,对孩子“因材施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 、那“因材施教”是什么呢?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等有重要意义。
话说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一听到就去做呢?”子路走了,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对,应该马上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优柔寡断,所以我鼓励他做事果断。子路平时争强好胜,做事欠缺考虑,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这故事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二 、郭德纲对儿子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1、根据孩子天赋,培养孩子学相声。
有一次在《鲁豫有约》访谈节目中,鲁豫曾问郭德纲:“你觉得你的儿子,有说相声的潜质吗?”
郭德纲肯定地说“有,真的有,你不得不承认遗传,他们都说我们爷俩是大小号”。
因为学相声要背的知识很多,少年时期正是记忆力旺盛阶段,过后慢慢递减,所以郭德纲同意孩子辍学,师从于谦大师学相声。
2 、结合家庭特殊背景,打击孩子自尊,降低孩子的优越感。
郭麒麟曾表示,辍学在别人眼里是叛逆的表现,但对他来说是孝顺的表现。
他是子承父业,是德云社的“少班主”。
背负着父辈的光环,郭麒麟并未像,别的富家子弟一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是很“苛刻”的。几乎没有当面表扬过他 ,稍有犯错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郭麒麟小的时候,跟父亲在一起就感到害怕,没什么话说。
有一次他登台,当岳云鹏的助演,没有发挥好,父亲当天严厉批评他,到夜里三点钟,还迫使他写微博道歉。
郭德纲对孩子这般严厉,遭到质疑。
郭德纲是一路走来,懂得了人心险恶,体会了人间冷暖,做相声这行的,没有不被质疑的,所以想让孩子内心强大,足以抵挡一切非议。
他曾感慨,天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你在家宠着他,慣着他,可是外面的人可不是他的亲爹,跟你一样宠着他。唯有在家多骂他,管教好他,他出去了才会表现好,外面的人才不会骂他。
是的,为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想深远。先把孩子教育好,避免出去被社会教育。
3、担心孩子年少轻狂,得意忘形,对儿子“打压式教育”。
在《鲁豫有约》中,鲁豫曾问郭德纲:“孩子出去会跟别人吹,我爸是郭德纲吗?”
郭德纲说“:儿子还倒好,比较低调,不过他会拿我的签字,去给同学们送礼”。
是啊!孩子有骄傲的资本,就该适当打压。社会上有很多父母是成功人士,孩子得意忘形,嚣张跋扈比比皆是。
大家还记得那句,流行网络“我爸是李刚”的狂语吗?
一个叫李启铭的年轻人,酒醉驾车,致一死一重伤。
被警察拦下时,竟公然叫嚣:“你们敢捉我?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我去!”,随后驾车逃逸。
酒醉驾车,致人死亡,竟敢口出狂言。原来他的父亲李刚,是某公安局的副局长,这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慨。
后来李启铭被送进了监狱,判了6年。他的父亲李刚,也被撤去了职务,这件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最后李刚迫于压力,向公众道歉,反省自己作为父亲,没有教育好孩子,他感到惭愧。
相信这件事给一些权贵家庭的父母,敲了警钟。
郭德纲是智慧的,他知道自己的功名,是一把双刃剑,搞不好会伤到孩子。
对儿子极尽打压,是想打掉孩子的锋芒,让他从心底里,觉得自己跟普通人无异。没有什么优越感,从而避免膨胀,从根本上教育孩子。
很多人说郭麒麟有公子命,却没有公子病,是父亲郭德纲最成功的作品。
郭德纲的育儿之道,是值得称赞的。
三、教育方式因人而异,郭德纲育儿之道,并不适合每个家庭的孩子。
电视剧《士兵突击》被列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决定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部优秀影视片。
片中的男主人公许三多,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拉扯他们三兄弟长大。
父亲对他从小是“打压式教育”方式,对他动辄训斥,有时候还拳打脚踢,经常叫他“龟儿子”,恨铁不成钢。
他从小性格胆小,自卑、木讷,经常被村里的小伙伴欺负,却不敢反抗。
后来好不容易得以参军,因自身性格缺陷,跟周边的人格格不入。他在部队做什么事,都落后于别人,曾一度失去信心,想放弃自己。
当所有人都不看好他时,当初带他入伍的班长史今,时刻在他身边包容、鼓励他。
有一场班长鼓励许三多的戏,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天班长和许三多,在修理装甲车。装配履带的时候,班长为了锻炼许三多,自己掌钎,让他砸锤。
没想一锤下去,就砸到了班长的手,班长痛得趴在地上。
许三多胆怯了,担心再砸到班长的手,不敢再继续了,可是班长是懂他的。
于是忍住疼痛,故意大发脾气,命令他用力砸:“来,许三多,还是那个点,那个方向,砸到人没关系,今天班长豁出去了,总有一次你砸得准!”
“许三多,到了这儿你没退路了!很简单,就一条路,轮锤!”。
在班长大声命令下,许三多调整情绪,鼓起勇气挥锤往下砸,一锤、两锤,他成功了!
正是班长的鼓励,他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他做什么事都是失败的,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从这次以后,终于慢慢地找到了自信。
往后在班长鼓励声中,许三多发挥自己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秀特质,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一步步地成长为“一代兵王”。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生命是多姿多彩的,人和人是不同的,人各有命。
所以我们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家庭的背景,孩子的独特性,对孩子“因材施教”。
四、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1、根据家庭背景教育孩子
有的人出生在富贵家庭,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不可否认他们,有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好的教育。
郭德纲同意儿子辍学,是为了继承自己的衣钵,他有能力有资源让儿子,走上成功之路。
而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呢?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唯有脚踏实地读好书,考上理想的学校,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白岩松曾说过:“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虽然现在很多人,并不看好应试教育,但现在的社会现实是,高考仍是普通子弟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出路。
虽然努力了,不一定就拼得过“富二代”,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
有句话说得好,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2、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
俗话说“自古富贵多纨绔”。
一般家庭背景好,富家子弟有骄傲的资本,容易膨胀。聪明的父母就该对孩子,适当打压。让孩子受挫折教育,磨练心智,避免孩子任性非为,穷奢极欲。
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窘迫,要什么没什么,自信心本就受挫。
如果再进行“打压式教育”,一味地打压,会打掉孩子的自信心,适得其反。
人穷志不穷,穷人家的孩子经过磨练,逆袭成才大有人在。
比如:寒门子弟,清华大学新生林万东,在录取通知书送达的时候,正在工地搬砖。
他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了无数人,校长在开学典礼点名表扬了他。
所以贫困家庭的父母,多鼓励孩子,努力奋斗、自立自强,改变自己的命运。
还有有些孩子是特殊群体,残疾孩子,孤儿等等,教育孩子就得多加鼓励,让孩子树立信心,自强不息。
孩子骄傲自满就得打压,自卑落后就得鼓励,这没有绝对。
3、根据孩子的天赋或特长,教育孩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比如:智障指挥家舟舟,生活不懂得自理,却有着惊人的音乐旋律感。
著名作家钱钟书的数学很差,但国文和英文却非常好。
所以为人父母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助孩子经营自己的长处,以长补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天赋、兴趣爱好,理性地加以培养,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得更远。
有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盲目乱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疲于应付,得不偿失。
4、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教育孩子
李玫瑾教授指出,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就开始管。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要从小教育起,树立原则,边界,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孩子在幼儿阶段,就要教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到长大了就很难纠正了。
一般来说,孩子14岁后,就进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就得适当的少管孩子,且讲究方式方法,免得孩子逆反心理,处处跟父母对着干。
到了孩子18岁成年后,父母就得适当放手了,让孩子在历练中得到成长。
郭麒麟曾在采访中表示,父亲在他18岁以后,就不像以前那样管他了,他有了很多自主权,决定拍什么电影,自己可以做主,但得自我承担责任。
他现在和父亲,互相越看越顺眼了。因为他现在少惹事了,父亲也少管他了。
他一有空回家 ,和父亲有说不完的话,经常聊天到深夜。
不得不佩服,郭德纲育儿真有一套,高明!
陶行知: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我是育儿馨语,在育儿路上不断学习、探索,以求进步。谢谢阅读!欢迎关注、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进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2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