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第8场如约开战。至此,将决出全国18强,然后再进入下一轮挑战。
本场比赛,中传女生张舒越凭借超高颜值,继续力拔头筹,一些网友大呼不公,另一些则大呼过瘾。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比赛还有公平性吗?还能再看吗?
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第一个是我非常喜欢的高凡。
第一个出场,思路清晰、语言从容。果然又展示出敏锐独到的思维能力。
他从提炼“融合”二字主题开始,就开始了个性化思维之旅。先是把博物馆定义为“融合过去和未来”,再揭示清流文艺“融合传统文化和新潮表达形式”的特点,果然是两个“融合”和两个“反差”!
这个提炼能力,堪与上一场刘仲萌的“安全落地”相媲美呀。
敬一丹老师又给白岩松老师找到一个接班人啦!
在解释博物馆以前很冷现在很热的原因时,他说“往往是那些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东西,离心的距离却很近”,这句话已经很牛了,没想到他还加了一句,举了个“栗子”:“比如说你的故乡。而博物馆就是中华文化的故乡”。
不但有新意有深度,还能把话圆回来,让落点又回到起点。用流行的话来讲,形成了一个“闭环”!
而且即兴构思,短短的准备时间里,还说出大量言浅意赅、含义深远的金句,这是啥脑子,也太好使了吧?
况且有声语言表达也很好,重点突出,吐字清晰。没毛病。
后面鲁健老师评论,说应该更多一些互动,我觉得似乎有点要求苛刻。不过我没看过这档节目的日常版,不知道互动有多大比例,或者多重要?但我认为这不是个什么大问题,不应该影响成绩。毕竟这是考核和选拔,并非真的节目。魂已抓住,何必固守其形?
康辉老师评论,说还要思考“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什么?其实我们是在这样一个阶段,是需要从我们的文化当中去进一步汲取我们前行的力量。这也是这几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一点是中肯的,再加这样的几句话,在高度上会是一个新的扩展。不过缺这几句话,也不至于打到9.5分的低分。可见,这次大赛的题目表面看以考“头脑”为主,但实际上并不注重“头脑”的表现。
那注重什么呢?
当然是颜值。
有人说,高凡的颜值也很高呀?但你要注意,他很帅气,阳光,但他是娃娃脸,看起来太年轻了,有点萌,不够成熟,似乎和“央视主持人”这样的高大上的感觉有点不搭。特别是新闻性的内容,需要的主持人形象是成熟有内涵。想想白岩松老师的形象,再对比高凡,就找到差别了。
网上有不少人评价一路高分的白影和张舒越是一张“央视脸”,我认为十分准确。
审美的标准是多元化的,美女之美,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有小巧玲珑、有温柔贤淑、有性感豪放、有清新自然,还有雍容大方……“央视脸”,代表大国风范,当然是选雍容大方型的。
有人说主持人大赛就是央视的“招聘大会”,真是一语中的。你想,在“娃娃脸”和“央视脸”之间,央视招聘的天平会倾向于谁呢?
紧跟着娃娃脸之后上场的,就是本届大赛最有代表性的一张“央视脸”。
2015年,张舒越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高调进入中传;2019年,是不是又要以主持人大赛前三名的好成绩高调进入央视呢?
张舒越抽到的是《星光大道》,这节目无需开掘深度,而以欢乐热闹为主,所以难度要比高凡那个低N级。而且,很多环节可以提前准备,比如开头结束,比如“生日快乐”。
运气真好!
如果她抽到崔爽那样的国际新闻,会是一场灾难还是会有更精彩表现?
当然,她不会抽到那样的题目的。康辉老师说,颜值就是实力;我说,实力就有运气。
连美女朱迅,都迫不及待地向她公开表白:
开场一段话,情绪很高,用声也比较高,主持状态没问题,问题在于声音状态,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暴露了出来:音域不宽,声音单薄,在高声区显然“声”不从心,音准已接近失控的边缘。
特别是结束语“星光大道”4个字,明显力量失控。尤其是“大”这个字,既要有爆发力,又有适当收敛,才会有弹性、好听,这就需要丹田控制才能发得稳定。但她的声音是从嗓子里喊出来的,缺乏丹田力量的支持。
朱迅其实也委婉地指出这个问题,说她说话如果像小撒一样“落地”,就更像《星光大道》。就是说她有点飘太高了。
另外,吐字发声还是不够清晰准确。比如“不仅”的“仅”字明显有点吃字。
我毫不怀疑中传的教学水平,只能说,教育的本质是自学,任何教育,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后半句的努力还不足。
内容方面,先是由两只羊换了两盘磁带引入傲日其愣,然后迅速转向星光大道本身,搞了个小小的生日Party,然后展示了一首即兴打油诗,接下来讲了一个小故事引出李玉刚。
我们看她3分钟的时间结构:
1、开头话 30秒
2、傲日其愣 30秒
3、庆祝生日 55秒
4、李玉刚 35秒
5、结束语 30秒
就是说,开头话+结束语+庆祝生日,这些可以提前准备的内容用掉了2分钟。而傲日其愣和李玉刚这两个人的主体素材大约只用了1分钟。
而这期节目的要求是,傲日其愣离冠军只一步之遥,李玉刚作为往期选手来帮助他实现梦想。但舒越同学说的内容除了“帮帮唱”三个字外,其它都不沾边啊。“离冠军只一步之遥”这事压根就没提过。
还有就是两个人物之间没有联系,没有提炼共同点,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这一点明显比高凡差n个水平线。
作为应对即兴考试的保底策略,这样的准备有其聪明之处,像艺考的应试手法。但在央视主持人大赛这样的专业比赛中我认为不合适,因为这不应是保底应付,而是展示水平。
而且,奇怪的是,“庆祝生日”部分这明显的“水话”,居然没有一个评委现场指出,也是少见的宽容。难道是指出后被剪掉了?
大家注意,张舒越这么高的分数,嘉宾点评部分应该纷纷赞美才对,但播出版精简得过分,只有朱迅一个人发言,而且内容也主要是夸她如何美貌,其它嘉宾都噤若寒蝉、保持缄默。这是几个意思?
最终,张舒越的分数,出现了两极分化:专业评审团打出了97.300分,而400位大众评审只给了95.751分。
我们不妨趣味联想一下:专业评审拼命打高分,不久后,身边可能就会多一位美女同事;而400位大众评审打低分,大不了将来换个频道看张舒越,没啥损失。
不管这次比赛名次如何,张舒越一定会成为一个省级台以上的著名主持人,区别只是在于央视还是地方台。
不过,你一旦把主持人大赛重新定义为“招聘大会”后,就完全可以理解这种选择了,各种疑惑分迎刃而解。
招聘新人嘛,第一要考虑岗位的实际需要;第二要选择更具潜力的新人培养。在岗位实际需要方面,电视台实际的工作状态是,绝大多数节目,头脑主要靠编导,主持人只需要按编导意图去呈现;而一个刚毕业、颜值高、综合素养平衡,身份简单,职业生涯零起点的新人,更容易培养。
这样的新人,与一些各地“台柱”的最大差距还不止是经验,更是知名度。好在,有央视一套这巨无霸平台,有主持人大赛这样的大旗。旗帜一展,万里风云。知名度分分钟就呈几何级增长……
所以,还是我上次说的,比赛结果不重要,能站在这里的,都是顶尖高手!
邹韵其实在参赛这场大赛之前就很有名。她经常做国际报道,她的英语非常好!
不过她的中文语言表达有些弱,力量有些不足,而且语势很平,缺乏美感。这与她内容方面的以小见大的叙事多少有些不符。康辉老师点评说如果有一些激情会更好,我认为和我的这个感受说的是一个意思。
她选取的关键词是“变与不变”,先是一个家庭的变与不变,再扩展到国家的巨大提升,然后从物质文明过渡到精神文明。
提炼准确,思路清晰,没毛病。
龚凡抽到了《朗读者》。小撒代班出题。
《朗读者》可能是最好提前准备的一个节目。因为《朗读者》两季都播出结束了,一共也就20几集,可以全部看一遍,对每个嘉宾都可以有提前的了解。而且,《朗读者》前两年那么火,选手们十有八九已经看过了,只需要再加深一次印象即可。
所以,显然龚凡是看过这一期的,她的主持很有激情。思路也比较清新,说不上有什么特点的亮点,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逻辑有两处瑕疵:
一处是开始,一个学生问她问题,其实应先说明是外国学生,然后,她的“老师”身份是怎么回事呢?她在这个模拟环境里是主持人而不是教外国学生的老师啊!
另一处是许渊冲在2014年,本该生命被宣判划上终点的那一年,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这个“本该”的逻辑意思,对应着应该是身体却安然,是坚强战胜了死神,而不是什么得奖不得奖。她的总体意思我理解,但话没说顺,把自己绕进去了。
另外,语言表达上,她的起伏感有点突兀,常常在喊。和董卿老师的优雅从容的风格迥然不同。对我这个《朗读者》老粉丝来讲,听着多少有点不舒服。
周瑜选择的主题词是“旅程”。其实并不太贴切。
她从一新一旧的角度,带出两个机场之后,内容走向了大国工程、大国工匠,还有中国人的艰苦奋斗。这是新闻节目的以小见大的常见思路,也是常见的价值观落点。
不过,“旅程”这事,真没说清楚。最后的首尾呼应是硬扯回来的。
王宁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不是要拔得多高,而是要砸得多实”。
康辉老师的点评是进一步解释,用1+1的含义来解释,让人听得特别明白。就是要先把第一个1说清楚,再去扩展第二个1、甚至第三个1……
周瑜的表现显然大不如高凡。但她的分数只比高凡低0.003分。
北大才女王帆拿到的题目,猛地一看,完全不搭界。一个是面对海外华人的歌曲《真的爱你》,另一个是《水浒传》演员共唱《好汉歌》。这就需要王帆快速寻找到两个素材之间的本质联系,提炼关键词,把两个素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也是为什么比赛出题的时候不出单个素材而至少出两个素材的原因。因为快速组织素材,寻找联系,这是主持人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朱迅老师点评时也说:“综艺节目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看似毫无关联的节目,你要很巧妙的把它串联在一起,并且让每一个节目,建构起内在的逻辑,共同为一个主题服务。”
因此,题目一出,邹韵和张舒越,纷纷表示太难!
王帆找到的联系是“故乡情”和“故人逢”。它们共存于王帆总结的一段节目宗旨里。
这两个词有联系,但不紧密。虽然共处于一段节目宗旨里,却显得有点疏远了。因为它是一个大主题下的两个方面,而并非同一个主题。
所以,虽然贯穿了不少诗词语句,但仍然显得平,缺乏创新感和兴奋点。
姚轶滨抽到朱广权,《共同关注》,两个素材,一个是教师世家,另一个是军人世家。主题内容是家风。
这两个素材比较好组合,因为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四代人从事同一职业。
但姚轶滨还增加了一条辅线,那就是“踩着肩头”,叙述中,多处都踩着肩头,两个素材都有,形成了更加有机的联系,之后又归结为“肩头上的责任”。
很巧妙。
他的缺点是,语言表达速度有点快,节奏有点平,如果多一些起伏跌宕,再讲究一些节奏张弛变化,形式与内容就更好地统一了。
刘熙烨抽到的题,让人感觉太难了。科学实验题,有的主持人一辈子不会碰到这样的内容吧?何况她还是个女主持人。
我觉得她的表现相当不错。虽然小撒和朱迅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我觉得那是确实有这一类节目主持经验的主持人的心得,而刘熙烨做到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这样的节目,很难测试出什么思想的深度,高度……
她有点吃亏。
冯硕给人的印象是非常理性的选手,但这一轮却遇到了感性题。
《感动中国》其实是很考验语言表达功力的,要有情,要有美。
两个素材,冯硕找到了“礼物”这个共同点。在二者的联系与对比中,特别好的一句是: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屠哟哟,但我们可以成为“兰小草”。这既点出了伟大与平凡的对比关系,又说明伟大与平凡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说得太好了!
语言表达层面上,冯硕的功夫是过硬的。就是个别句子,情绪可以再高一些,更有仪式感。比如最后一句话,向他们致敬,可以再高亢一些。
苗霖讲中国故事。他还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把评书融入主持,其实重点还是加大讲故事的成分。
最后是一长段押韵段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
不过,我觉得问题出在他讲故事本身用的篇幅太多,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表达的少了一些。毕竟他是主持人,不是讲述人。是评书融入主持,而不是评书改变主持或代替主持。另外还有几处对内容理解不细,出现了硬伤。
但我觉得他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在结束的时候,大喊一声“王帆”,把她喊下来,把自己喊上去。这是他原子级的武器啊!他居然忘了用。
总的来讲,这一场,我觉得有点不过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少了董卿?其实朱迅老师点评得也很好,但总是会觉得有些不一样,或者说有点不习惯。
一个嘉宾,对节目的影响都如此之大,这就是主持人的灵魂作用的体现吧!
根据以往央视或各级主持人大赛所承载的招聘新人的任务来看,一些看起来不够公平其实是向实际需求倾斜的现象,我们也只能表示理解。作为喜欢有声语言,或喜欢播音主持人朋友来讲,更多的侧重点在学习观摩,提高自己,而不必过于纠结名次。
至此,全国18强已经决出。接下来,将进入下一轮,要决出全国12强或全国6强。希望有新的赛制、新的玩法,我们观战者,也将有新乐趣、新的收获!
本文作者
高昂
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副秘书长
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懂点技术懂点节目也懂点播音
传统媒体资深从业者
爱说真话、实话、大白话
“声境界”创办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1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