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贝格格
最近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在芒果TV国际版播出了,不过已经更名为《一起出发吧》,其中爸爸杨烁跟儿子杨雨辰的相处模式被网友疯狂吐槽,原因就是杨烁对杨雨辰的打压式教育。
在节目中杨烁对他儿子就是各种看不惯——走路姿势不对,要回去重走;衣服叠不好,就被杨烁大声训斥。让人不由得担心,万一杨雨辰睡着了,但是睡姿不符合杨烁要求,杨烁都会以姿势不对为由,把儿子叫醒起来重睡。
而杨雨辰在他爸爸面前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让人看着心疼。
网友说其实杨雨辰对人对事已经很有礼貌和教养了,但是杨烁还是各种看不顺眼,各种严要求,让人很窒息。
很多网友说这样的严父形象要不得,不能总是打压孩子,在孩子表现好的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和夸赞,让孩子有自信心。
打压式教育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而且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多表扬和夸赞孩子。
为什么要多夸赞孩子?
1、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夸赞。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就精神活动而言,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赞赏而来到人间的。
卡耐基是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其实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十分调皮的坏男孩。
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他父亲是这样像他的继母介绍卡耐基的:“亲爱的,盼望你留神这个全社区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了,说不定会在明日凌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预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眼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用细微的手爱怜地微微抚摩卡耐基的头。她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最特别,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处所的男孩。”
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卡耐基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再是那个全社区最坏的孩子了,而是一步步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好孩子,成年后更是发明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令”,帮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卡耐基能够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其实是因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卡耐基妈妈对他的夸赞和期待,变成了一种能量,让卡耐基觉得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继母的期待,以避免继母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可见夸赞可以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2、夸赞是亲子沟通的一座美丽桥梁
心理学上有个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冷风,行人因为害怕寒冷,所以裹紧了大衣;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温暖,便解开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一样,打压孩子就像北风,让人害怕,夸赞孩子就像南风,让孩子感到温暖,并主动放下戒备之心,与父母坦诚相待。
父母与孩子对话时多用夸赞,孩子自然而然把你当做可以信赖的人,就容易打开心门,跟你谈八卦、谈梦想、聊秘密,放松警惕,从而更容易接受你给的意见和观点。
夸赞给了孩子最需要的尊重和信任,让孩子乐于跟父母沟通,使亲子关系得到缓和,甚至变得亲密。
该如何去夸赞孩子呢?
1、不要“评价性”地夸,应该“描述性”地夸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 “你真棒”、“你好厉害!”、“真好看!”等这样的评价词,孩子一开始会觉得父母是在夸赞自己,但是听多了,容易让孩子产生怀疑——这不过就是妈妈的口头禅,她并没有真的在夸我,久而久之还会引起反感,也就失去对孩子的激励效果了。
而且这样笼统地夸奖,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被夸奖。
我们可以试试“描述性夸赞法”:
第一步,描述你所看到的。
第二步,描述你的感受。
第三步,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在我女儿1岁半的时候,我开始培养她自己用勺子吃饭,为了鼓励她,她每次成功地把饭送到自己嘴巴里,我和我老公都会说“你真棒!“,刚开始,我女儿听到赞扬,就会表现得很兴奋,越吃越起劲。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们再说”你真棒!“时,她脸上没有那种兴奋的表情了,也不太愿意自己拿勺子吃饭了。
后来,我开始说:“我看到宝宝自己用右手拿起了勺子,准确地挖到了一颗虾仁,然后顺利地放进嘴巴里了。我很高兴我的宝宝可以自己吃饭啦!给你点赞!“并用竖起大拇指在她脸上点了个赞。
女儿又开始很兴奋了,然后我每次换着法地去描述她吃饭的动作,感觉自己像足球评论员在讲解一场精彩的比赛一样,每次都把女儿哄得开开心心地把饭吃完。
我还经常跟女儿说:“妈妈看到你自己在吃饭前,主动去洗手了,这就叫作‘讲卫生’!“
“你答应了妈妈只看3集《小猪佩奇》就关掉电视,然后你真的做到了,这就叫作‘守信用’!”
我把孩子值得夸赞的行为总结了一个词,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赞扬,下次还会继续这样做。
有时候,女儿还会自己夸自己:“我把最喜欢吃的饼干给我的朋友吃了,这就叫作‘分享’!”
我们在夸赞完孩子具体行为后,不要再频繁地使用”你真棒!“、”你真厉害!“等词了,我们完全可以用很多其他更精准的形容词。
2、不要夸聪明,而是夸努力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花费10年时间研究一个课题:
夸赞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的团队在纽约20多所学校,要求孩子做拼图测试,分四轮完成。
第一轮的题目比较简单,孩子们拼好后,研究人员告诉其中一组孩子:“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而告诉另外一组孩子:“你刚才非常努力,表现得很出色”。
在接下来的两轮,夸聪明的孩子倾向于选择跟上一轮一样简单的题目,且遇到问题容易沮丧,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大多选择了难度更大的题目,且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
在第四轮中,题目难度等同于第一轮,结果却令人吃惊:被夸努力的孩子,获得分数高于第一轮30%;被夸聪明的孩子,成绩却低于第一轮20%。
卡罗尔·德韦克指出,表扬孩子聪明会让孩子形成“固定性思维”,不愿意去改变和尝试。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则会形成“成长型思维”,认为成就是可以通过努力取得的,更容易去接受挑战和战胜挫折。
所以,我们夸孩子的时候,应该夸孩子是通过努力得到某种成绩的,而不是夸聪明才得到这样的结果。
3、不要违心的夸,要事实求是的夸
小月妈妈平时很喜欢夸孩子,觉得孩子每个行为都应该被夸。
有一天,小月将她的练字本给妈妈看,妈妈一拿到本子就脱口而出:“小月的字写得真好看!“其实她看到的是歪七扭八的字,一点都不好看,但是她想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就习惯性地夸小月。
但是,这种夸赞方式,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因为把写得不好的字说成好看,那孩子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正确评价,这种盲目的夸赞,会让孩子失去评判好坏的标准。
夸赞孩子的时候,绝对不能说谎。
还不如不断鼓励孩子,直到看到了任谁看起来都会觉得有进步的时候,再尽力去夸赞,这样孩子从中能够产生信任感,觉得“这个人在跟我说真话“,然后将这些夸赞的话语当作对自己的鼓励,不断成长进步下去。
我们不仅要知道应该多夸赞孩子,还要知道该如何去夸,要实事求是地夸细节,夸努力,这样夸才能夸进孩子的心窝里,这样孩子才会越夸越棒。
--END--
澳贝格格:
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在育儿路上边学边做,成为学习型妈妈,让育儿变得更有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