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塞林格
她曾被评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
她是中国默剧影视的“神女”,无数人为之倾倒。她将生命在它最美的时候结束了,令人惋惜震惊,只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来给人回忆,也因她的自杀,引起数位影迷的相随。
她风姿绰约,眼神动人,在美好的年华里留下了29部经典影片,她饰演的角色无一不充满悲剧色彩,如她的人生一样处处坎坷,她是阮玲玉。
家境困难
1910年4月26日,阮玲玉出生于上海,她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靠苦力挣钱,勉强维持家计,不幸的是,在她6岁那样,因积劳成疾,离世了。只留下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她的母亲为养家糊口,带着她在上海一家姓张的大户人家里去做女佣。身为佣人之女,阮玲玉童年的生活条件艰苦。
不过她的母亲是十分有想法的,她知道知识和环境的重要性,不想自己的女儿以后只能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就苦苦哀求张家大老爷,最终让阮玲玉的学费减半,进入崇德女校学习。新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她的思维眼界脱胎换骨。
有了独立女性思想,而孤独又局促的童年以及父亲的缺失使阮玲玉的内心总是免不了会有一些自卑和软弱,渴望能找到一个可以护她一世周全的良人。这样矛盾的想法注定了日后的悲剧的发生。
情感纠葛
阮玲玉人生中第一位喜欢的男人叫张达明,他是她的少东家。22岁的他年轻肆意、风度翩翩,15岁的她清纯懵懂,初显风姿。青春的荷尔蒙使他们互相吸引,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张达明那时的浪漫、热烈以及对她母亲的时时接济,让她欣喜,她觉得这就是她等的良人。他们不顾一切抛开世俗,违背家里的意愿,就住在了一起。
然而甜蜜的日子并没有多久,钱花完了,生活就开始变得拮据,张达明哪里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准备向家里伸手,阮玲玉阻止了他,她觉得人应该独立,于是她开始出去试戏,十分幸运,被《挂名夫妻》的导演一眼相中,直接出演女主角,想来她天生就是吃演员这碗饭的。随着一系列电影的上映,开始崭露头角,期中波波折折,褒贬不一。
直到拍摄《故都春梦》,她的电影事业有了起色,正式步入大红阶段,一跃成为当时的一线女星。俗话说:“福祸相依”,事业的成功并不能给她带来生活的快乐。张达明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甚至于勒索压榨她的演出成果,去赌博玩乐。这样的生活让阮玲玉感到压抑不已,恨不得抽身离去。
这时,她在一次应酬场合中遇到了唐季珊,这个男人是他所在公司的大股东。一面之后,唐季珊就开始对她开展了疯狂的追求,他的体贴温柔和成熟形象,逐渐走进了阮玲玉的内心,随后,她就离开了张达明,和唐季珊在一起了。为了能简单的生活,她和张达明签订了“分手协议”,每月100元,为期两年。
然而张达民就是个无赖,阮玲玉的软弱让他变本加厉,他怎么可能放过这颗“摇钱树”。在一次索要无果后,张达明一纸诉状告到法院:一告阮玲玉行偷窃之举,二告阮玲玉和唐季珊暗通款曲、伤风败俗。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各路媒体大肆报道,流言蜚语纷扰杂乱。对唐季珊来说,儿女情长远远比不过自己的好名声。
于是他要求阮玲玉登报证明他的清白。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旧时代女性骨子里的软弱,和渴望男子的庇佑,让她甘愿委屈求全,只为能和唐季珊一直在一起。然而事情了结后,他发现唐季珊有了新欢——她圈内的好友梁赛珍。更加令阮玲玉承受不住的是,从那时起,唐季珊开始打骂她。阮玲玉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情感的曲折让她精疲力尽,她希望可以用工作来寄托情感,参演了蔡楚生执导的《新女性》,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中国首位自杀的电影明星想做“新时代女性”,却最终被社会压的黯然退场。阮玲玉觉得这说的可不就是自己吗?在和蔡楚生的聊天中,人生经历的相似,让他两产生共鸣。
阮玲玉视他为精神依托。《新女性》上映后因影片中有一个小报记者的反面形象,遭受到了"上海新闻记者公会"的攻击,要求剧组公开道歉,阮玲玉也被牵连遭殃,一些报纸又开始大肆报道诋毁她。阮玲玉觉得自己走不下去了。她找到了蔡楚生,跟他说自己的感受,希望蔡楚生能带她走,远离这一切。蔡楚生怕了,他的事业前途无限,他还有家庭。他们两真的很像,连骨子里的软弱都如出一辙。
香消玉陨
感情的一片狼藉,事业也进入低谷,阮玲玉感到绝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1935年3月7日晚,她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抢救无效,于1935年3月8日逝世。她的死讯,引起了整个上海甚至全国的哗然,“阮玲玉死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当天,上海就有5名少女随之而去,其他地方的影迷亦有多位自杀。
1935年3月14日举行了阮玲玉的葬礼,12位中国电影大腕抬馆,上海近30万民众夹道相送,送葬队伍如长龙般足有3公里长。美国媒体驻沪记者报道其为“近代国际上最伟大的葬礼”。
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反观阮玲玉的一生,父亲的缺失,童年的悲苦,造成她性格的软弱、自卑以及渴望有男性可以依靠。而成年后遇人不淑,感情生活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以及社会舆论的肆意传播,使她的生活极其压抑,慢慢榨干了她那点与世界抗衡的勇气,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电影的接触教会了她不应屈服于旧时代的安排,却忘记给她可以对抗的武器。阮玲玉选择在最美的年华离去,即是她人生的悲剧,也影射出那个时代的悲剧。在那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太多的女性为了做独立女性,不仅要在那个只属于男人的世界里努力,还要遭受到社会的排挤和压迫,孤独又艰难。
“我走在逃离命运的路上,却与命运不期而遇。”
文/文史旺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