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从《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看陈凯歌眼中的传统文化

从《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看陈凯歌眼中的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有情怀的电影工作者都在关心的问题,我们的今天是建立在过去的历史之上的,透过历史,可以看见人类文明的演进,还可以看见人类未来的方向。简单来说,历史其实就是另一种未来。

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入电影中的时候,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态度:

第一种:心甘情愿的沉浸在“传统文化”中,在过去的故事和文明中寻找灵感。

第二种:让“传统文化”成为创作的枷锁,创作者在“传统文化”中画地为牢。

第三种:走出“传统文化”,并试图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第四种:盲目排斥“传统文化”,只追求“现代文明”和关于未来的“未知文明”

从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前两种态度在特殊的年代居于核心地位。创作者需要根据统治者的要求来完成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传统中寻找。

从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来看,后两种态度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特色,走出国门的电影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来展示中国美。同时,还有些比较偏激的观众更关注“未知文明”。因为历史是过去,而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好奇。

其实,不管如何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实性质的估计和对于未来理想的取向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都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在中国漫长的电影历史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从未停止,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国内,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讲究自由民主的西方文化和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强烈的冲突,而且也与“中国文化传统”发生了冲突。

由此,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创作者,比如陈凯歌。

出身于艺术家庭的陈凯歌对电影有着天然的敏感,而且他成为电影导演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1970年,参军;1974年,复原转业;1976年进入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拍《黄土地》;1987年,赴美进修;1990年,回国。

开始:《黄土地》

在陈凯歌的指导生涯中,《黄土地》不仅是他的首部作品,也是将第五代导演推向世界的奠基之作。

第五代导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关注当下,用突破性的电影语言来反抗传统文化带来的束缚和限制。

在《黄土地》这部电影中,八路军、民歌、符号等元素奠定了电影的主题风格和叙事基础。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淳朴民风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在电影中表现得似乎并不这么明显,但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翠巧的娃娃亲和婚姻自由观念的觉醒。

翠巧四月的婚姻和逃婚去追求新生活。

在这两组对比中,可以很明显得看见陈凯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开始新生活必须要和过去说再见。”

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孩子王》中也有体现,结尾处的“放火烧荒”同样也有和传统文化决裂的意思在其中。

转折:《霸王别姬》

1990年,陈凯歌从美国回来开始筹备《霸王别姬》的拍摄,进修的这几年,陈凯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除了受到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他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

陈凯歌的父亲去世之后,陈凯歌说,他父亲曾经告诉他,“有感于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凯歌你不能忘掉传统。”陈凯歌表示,在去美国之前,我不是很在意父亲说的这句话,回国之后,忽然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观念的改变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观点,也让《霸王别姬》成为九十年代最炫目的电影。曾有影评家表示,“《霸王别姬》是中国文革后最有艺术价值的一部电影,诠释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风雨变换和人物命运。”

陈凯歌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在《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中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段小楼的刚,程蝶衣的媚,菊仙的忍,错位的爱情,动荡的时代,不疯魔不成活的“虞姬”。所有的人物都指向相同的时代悲剧,戏如人生、人生入戏,大时代中的小人物都不过是草草上台的演员。

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此后,他的电影在“传统文化”上越走越深。

结果:《荆轲刺秦王》

如果说《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转折,《荆轲刺秦王》则是一种“结果”,即陈凯歌此后的电影大多都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使其更具有风格化和个性化。

《荆轲刺秦王》是陈凯歌指导的第一部历史作品,在题材和视角的选择上,陈凯歌并没有试图还原历史真相,而是以秦王、荆轲、赵姬以及太子丹等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

尤其是赵姬和秦王、荆轲之间的感情戏具有一定的先锋性,虽然曾经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戏说”更能增添电影的趣味性、娱乐性以及观赏性。

《荆轲刺秦王》的核心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故事的重新演绎,陈凯歌加入了自己对历史故事的看法,并进行了合理的改编,使其更符合当下的电影市场。

确定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之后,陈凯歌开始了有别于其他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之路。回到“传统文化”中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电影元素。

结语:

在后来陈凯歌的电影中,我们总能看见各种不同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些是以符号的方式出现,有些是以行为的方式出现,不管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都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态度:批判性的运用和肯定性的运用。

对待“传统文化”,陈凯歌虽然选择了“回归”,但他还是抱有一定的怀疑。因为他不知道他选择的历史桥段讲述的历史故事是否符合观众的期待。

陈凯歌很清楚,电影不单是艺术作品,它的核心依然是娱乐。所以,在“传统文化”中摸索找寻的时候,陈凯歌也在窥探着市场的变化,希望他眼中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更大的市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3461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