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座现代化国际化
又不失人文底蕴的花园城市
清新自然,文艺浪漫
是厦门在众多游客心中的形象
如今的厦门日新月异
但聊起厦门
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是
“鼓浪屿”“厦大”
“环岛路”“中山路”
……
其实,厦门从不缺少的
还有古旧风情
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
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
流浪猫睡熟在摇晃秋千
夕阳照了一遍他眯着眼
……
每每听到《老街》这首歌
小SHUI就想和大家聊一聊
厦门的老街~
除了大海、景点、老店……
厦门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老街道
那些满是故事的街头巷尾
穿梭其中
你才能真正领悟到
厦门这座城市的精神所在
大同路
大同路始建于1929年,长1100米,宽9米,骑楼宽2.4米,从鹭江道(厦门轮渡)东至新华路,为单行道路由西向东通行。
大同路是厦门第一波城市建设时出现的道路,是完全由华侨出资购地,独立建房而形成的商品街。
图源:紫日收藏
1929年到1958年间,大同路曾是厦门繁华的商业街,也是商品种类齐全的贸易区,甚至成为当时厦门的商业中心。当时厦门最大的百货公司——南泰成百货店和捷克百货店,就都在大同路上。
尽管昔日满是大金店、饼干店、百货店的繁华感已不再,但踩过这条街的厦门人甚至初来乍到的游人都仍然觉得,大同路比中山路“旧”得更有味道,毕竟它始终弥漫着只属于厦门的古老气味。
现在的大同路,在厦门算得上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条老街了,路旁的南洋建筑除岁月气息多了些之外,几十年来并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比起附近总人挤人的中山路,不如到大同路上逛逛,这里的居民多是上下两三代都生活在厦门的地道“老厦门人”,偶遇坐在骑楼下泡茶的老人家,大可闲聊上几句,问问他最推荐路上的哪家美食。
图源:xiaohanyuan
生活的节奏到了这条路上总会不自觉的慢下来,挑个阳光刚好的午后,到大同路来一次最不一样的“逛街”可好?
开元路
开元路始建于1920年12月,从当时的鹭江提督路头到浮屿,长约700米,车行道宽9.1米。
虽然如今的厦门道路纵横,一派繁华,但许多游客还是会到旧城区寻找老厦门特有的味道。
开元路是厦门的第一条市政建设马路,这里有厦门最早的骑楼。短短不足千米的道路,总是像有说不完的历史和故事要向人们娓娓道来。
随意一瞥,古老的骑楼、细长的巷道、锈迹斑驳的铁皮、缠绕交错的电线……接连闯入视线。伴随耳边的一两句闽南语,沿街的店铺和人群一下子热闹起来。
不知不觉,这条隐藏在市区里的不起眼小路竟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繁华的商业区现已渐渐沧桑,却记录了城市的浮沉与变化。
图源:xiaohanyuan
这里随处可见一些老店,许多人则是冲着这些“老”味道而来。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忘记城市的喧嚣,融入了市井的悠闲。
华新路
华新路,旧名华侨新村,始建于1957年,和同为华侨新村演变而来的南华路,以及鼓浪屿并称厦门三大老别墅区。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洋的许多华侨回到厦门,为了满足他们及家属的居住需求,政府特批此地为其所用。50余幢华侨别墅先后建成,后又延伸至周边的斗西路、公园西路,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片足有近百栋老别墅的区域。
至今这里仍有不少华侨后人居住着,称得上厦门最值得走一遭的“住宅区”,还有人称此处为“厦门本岛的最后一块诗意之地”。
到华新路踩街一定要记得多留意周边的建筑,南洋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在这里又和本土色彩进行了融合,除了法式、瑞式、德式的别墅建筑外形,你也能看到闽味十足的红墙与水泥花砖。
当年的华侨们除了建筑,还在这里种植了南洋杉、菠萝蜜、棕榈树等极具南洋风格的植物。
南方的草木通常都长得很茂盛,再加上厦门人喜种三角梅和炮仗花,所以现在的整个华新路上,随处可见攀墙而出的灌木丛和花朵。
华新路上的别墅有不少被改建成咖啡厅、餐厅、工作室等等,漫步其中,文艺气息漫开,这些小店似乎也跟随着这里的调子,放慢了节奏。
民族路
旧时俗称沙坡头、灰窑角,筑于上世纪30年代初。民族路两边的建筑,看上去就是饱经岁月洗礼。这条路上开了不少特色咖啡馆和酒吧,但更多的是老式杂货铺,很有怀旧的感觉。
沙坡尾旁边的民族路,近年来也成为游客们爱逛的老街,除了众多美食老店,网红店也纷纷在这里扎堆,如果说艺术西区是追求新潮之地,那民族路一定是寻味美食的绝佳去处。
现在这样门面的杂货铺已经很少了,贩卖的内容也是老式的生活用品。大多年轻人会觉得这些“老东西”不好用,或是跟超市比起来品种不够多,功能不够全。但是这样的“老东西”却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眼里最好、最实用的物件。走进这里,满满都是光阴的故事。
老街的模样是厦门本真的模样
这里还有各式各样的老街道
它们静静地躺在城市的角落
等着你来发现那抹岁月的微光
来源:厦门市文旅局公众号、艺术西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3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