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震”的错?康熙:不,都是朕的错!
知识就是力量 前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地震三点通 ,作者邵博
地震三点通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传递科学信息和科学精神。
引语
337年前让故宫摇晃、东山崩陷的京津史上最大地震,竟然是因为康熙做的孽?!不,是活断层的锅。
大帝也要写检讨?
“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这是337年前北京近郊平谷、三河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康熙皇帝颁发的“罪己诏”,检讨还是很诚恳的,大意就是地震不是天灾,是朕没管好大臣导致对人祸。
康熙爷为啥要把天灾之祸归结到自己身上呢?自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儒家理念之后,历朝“天子”都有把地震、日食、旱灾等自然灾害看做老天对自己施政不力对惩罚。
更何况,这次地震几乎发生在康熙爷的眼皮子底下,震中离他的住所不到百里路。
“地震学家”:玄烨
康熙(公元1654~1722年)在位61年,一生之中经历的8级以上地震就有三次,可谓是经验丰富: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679年京师8级地震;1695年山西临汾8级地震。
特别是郯城地震时,他刚刚登基不久,未展抱负就“遭天谴”,内心震动极大,让少年玄烨埋下地震研究的好奇心。
要遵从“天人感应”,把这些地震灾害都归罪于一生文治武功的自己,玄烨本人当然是一万个不愿意。
终于,在作为太上皇而去世的前一年(公元1721年),他撰写了一篇地震学的“论文”,说:“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这和现在很多学者提出的地震气动论不谋而合;“既震之后,积气已发,断无再大震之理”,说大地震之后不会再发生大的地震,这也符合现今对于地震危险性“时间相依性”的认识。
在科学尚不昌明的清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可谓十分难得了。
三河平谷地震有多大?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午的这次大地震,震级高达8级,是京津地区有史以来发生过的最大地震,震中在今平谷、三河一带,离紫禁城不过50公里,周围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六省,两百余州县受灾。
清代僧人释大汕《离六堂集》记载:“……己未七月二十八日,塞北天摇地震从来无。据闻燕客说,眼见井泉枯……最是宛平县惨伤,皇天后土竟反复。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
《平谷县志》记载地震发生时的情景真实可怖:“怱地底如鸣巨炮,又似数千马飘沓而至。始而庐舍摇荡,如舟在风浪中,继则全然倾圯,压毙者无算,其生者亦感破颅折体。顷又闻地且沉,争登高以避。盖地裂丈余,黑水兼沙从底涌泛。……凡数千里,平谷、三河极惨。自被灾以来,或一日数,或间日一震,多日尚未宁静,诚亘古所稀有之灾也。”
平谷三河地震后金海湖形成的样貌
平谷地裂丈余,黑水横流,东山崩陷,没有崩陷的,如海子庄东南长里许的山脉也断成“锯齿崖”,由南向北深入金海湖中。
此崖参差峙立,形如锯齿,是地震时崩塌摇散的山体残余部分,至今还是京东著名一景。
三河平谷地震的成因?
大帝拍脑袋做的“科研”当然是民科(误~皇科)无疑,三河平谷地震实际上还是因为活断层的活动导致的。
地震与活断层
现代地震学认为,我们脚下的地壳并不是连续的岩石,而是会在许多地方存在不连续的界面,也就是断层,我们把一定地质年代内发生过地震的断裂称作活断层。当活断层破裂时,它两侧的岩体就会发生相对运动,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次大震正是夏垫活动断裂最新一次的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夏垫断裂走向N50°E,倾向SE,倾角50°~80°,是北京东侧大厂第四纪凹陷和通县凸起2 个新构造单元间的边界断裂。
夏垫断裂位置
夏垫断裂:一条切穿中下地壳的深大断裂
这次地震沿着夏垫断裂带,在地表形成了一条西起东柳河屯,向东延伸经夏垫镇北,止于东兴庄附近,长约10km的地震断层陡坎。
夏垫断裂地表陡坎规模和位置
在齐心庄附近的陡坎下,由于当地人挖土施工,还露出了非常珍贵的断层剖面,笔者也曾在此进行过取样研究。
齐心庄地表陡坎和剖面
京东大震还会再来吗?
地震轮回,又称“地震复发”,是指某一断层或地震带上,一定震级的地震会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在同一地点重复发生的现象。
而利用断层附近获得的不同深度地震事件的古地震年龄数据,就可以获得某一条地震断层的大地震复发间隔。
从前人对夏垫断裂11次古地震事件的分析来看,31ka以来的平均复发间隔为2820年。
而康熙检讨的1679年大地震才刚刚过去300多年,地震能量的累计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所以大可不必担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