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康辉近期因为“怼”撒贝宁频繁上热搜,无数观众粉上了这个真实、接地气的主持人。近来,他出版自传《平均分》,又一次引起网友轰动。书里写到,他在1997年跟师妹刘雅洁结婚了,俩人一致决定:不要孩子。
他解释说:“那时候年轻,希望我们的生活永远是我们的,不希望有太多其他的牵扯和负累”。
然而,在母亲去世后,他追悔不已:
十几年了,妈妈已越来越少提及想抱孙子、孙女的事情,仿佛心有不甘,可又无力回天,就这样接受着我选择丁克的事实。可如果能重来,我想我一定会早早遂她的心愿。
令人唏嘘的是:22年前,选择丁克是真心实意的;22年后,后悔也是痛彻心扉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如何选择”困扰:
- 有的人想谈恋爱却不想结婚
- 有的人想丁克却说服不了家人,
- 有的人长期处于被催二胎的轰炸之下
在各种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些选择?
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
在综艺节目《奇葩说》里,高情商的马东能三言两语把激动的辩手,拉回轻松的现场,但在听完辩手储殷的发言之后, 马东自己却忍不住说了“火药味”十足的话。
储殷说:你需要婚姻!结婚,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选择。
话音刚落,马东立马反驳:“我站在储殷老师的反对面上”。马东的理由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样,所以我们没办法代表大多数人。而当有人习惯了用大多数人去概括自己的时候,那少数人就变成了对立面,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东西。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确实被“大多数”裹挟着前行:你身边大多数人结婚了,你也要抓紧了;大多数丁克到晚年都后悔了;大多数人都想要稳定的生活,你就安心考个公务员吧……
我们耳边充斥着这样的话,有的人明明婚姻不幸福,依旧对你说,人终归是要结婚的;有的人在稳定的生活里如温水煮青蛙,依旧以“过来人”的姿态指指点点。
不仅身边的环境这样,网上也充斥着各种“危言耸听”的营销文,比如《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30岁还没拥有这5样,你就是个Loser》……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类信息轰炸,内心的声音淹没在甚嚣尘上。于是你开始随大流,过着别人眼中“大多数”人应该有的正常生活,自己却活得无比别扭。
在面临每一个艰难的选择时,要想让自己落子无悔,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是拥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人,我们要相信生活只属于我们自己。
就像ted演讲里说的:
有的人16岁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在26岁时改变了想法;
有的人有了孩子,却还是单身;
有的人结了婚,却等了十年八年才生孩子;
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
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不要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
警惕“自我牺牲感”
如果说“大多数”思维和网上轰炸式信息让我们恐惧和焦虑,那么亲人“合理化”的期盼就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有的父母希望早点抱上孙子,“传宗接代”是他们那一代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无可厚非;年轻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好像也没有错,在这分不出对错的“拉锯战”中,有的年轻人选择无可奈何地“屈从”。
这种妥协表面看上去很孝顺,但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我听了你们的话,以后不幸福都怪你们。”
事实上,这种付出带着强烈的“自我牺牲感”。一旦你觉得自己是那个付出的人,你就会想兑现报酬,慢慢演变为一场情感勒索。正如《奇葩说》里的黄执中讲的:“所有的委屈感都需要别人的内疚做对应,所有的牺牲都需要别人的报恩做对应。”
如果你结婚或者二胎,是抱着想“成全”父母的心态,那不要去做。因为一方委屈,一方内疚,长期下来,双方都会陷入痛苦的煎熬里。
一个成年人所有选择的出发点,都应该是自身。著名影星蔡少芬和张晋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今年46岁的她怀了第三胎,她还在镜头前直言,想生男孩。张晋当下就反驳:“我不需要男的,你生女儿我开心一点。”在采访中,蔡少芬满脸幸福感,称自己身体好,多生几个没问题!
高龄产妇蔡少芬,三胎产后幸福得令人羡慕不已,她心态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她知道不论在婚姻里付出了什么,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丈夫、婆婆。正如安兰德说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
学会“自我圆满”
人生就像一段未知的旅程,你在分叉口选了左岔道,就没办法再回头走另一条路了。
你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可能一开始看到的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但慢慢也会经历落叶萧瑟的秋天。心情低谷时,你可能会瞥见另外一条路上鸟语花香,于是后悔和遗憾的心绪涌上心头:如果当时选的那条路,说不定现在会好很多。
就像有的人在适婚年龄享受了长期恋爱的自由,中年才后悔没有婚姻法的保障;有的人前半生享受了丁克的浪漫,老年才遗憾膝下无子承欢。康辉在采访中坦言:“也有闪过后悔念头的时候,也会想如果早一点儿要一个孩子,生活是不是会很不同,也会很好?”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和假设,不能在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美好里“自我周旋”,而要学会“自我圆满”。
自我圆满指的是:我既然选了这条路,那我享受一路的风光,也坦然接受可能袭来的风雨。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一次采访中说:
中国人观念里头,就是成家立业,你要是不成个家的话,好像你这一辈子就不完整,如果你要选择独居,不结婚的话,你必须自己的内心世界得是圆满的。
最后,人生没有模板,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自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面临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时,我们要做的是屏蔽掉“大多数”的噪音,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坦然而幸福地往前走,成为茫茫人海中的光芒,去点亮和温暖其他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