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观察所团队经过多次摸索才确定了现在的科普内容方向,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出镜,是因为“大家都觉得 自己演技很差”。(图 由被访者提供)
文/李神喵
人们对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有着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被人类观察所成功捕捉,并实现了针对性的内容生产:“形式和内容千变万化,但只要抓住了一个对的方向,那就成功了一大半。”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倾向的反应。抖音上有一条短视频如此表现该概念的含义:健身房中,一位美女从本已举重举得筋疲力尽的男生面前走过,后者顿时打了鸡血般恢复了能量,继续举铁不止。
“我们是人类观察所,关注我们,一起好好生存。”视频最后都会响起这句旁白,这是抖音作者“人类观察所”的标准结束方式。其成员可能是抖音上最早一批以社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创作者之一,他们的视频谈不上演技,也没有特别复杂的场景,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断扩大影响力。
人类观察所目前还只是一支小团队。四名成员原来共事于洛阳某广告公司,在当了几年拍宣传片的乙方后,他们陷入了某种心理疲劳,迫切想在事业上进行突破。此时正逢一批视频自媒体崭露头角,四人于是也顺势而为,启动了自己的视频项目。
做哪方面内容、主要在哪些平台上运营?他们开始时做了多种尝试:翻拍过电影著名桥段——流量不理想且发现自己演技是硬伤;蹭洛阳牡丹花会的热点拍过本地吃喝玩乐的内容——流量还是不理想且同类竞品太多。注册的平台也一个个停更,最后剩下刚出现的抖音,且这一平台处在红利丰富的上升期,团队当即决定调整方向,专攻此处。
早期的抖音内容偏娱乐向,反而让一些有一定知识点输出、看上去不那么花里胡哨的视频脱颖而出。做人类观察所之前,团队在抖音上做的第一个号叫“恍然大明白”,主讲办公室的家长里短,比如为什么旺旺仙贝吃起来上瘾、U盘的空间为什么和广告说的不一致等,流量时好时坏。然而平均几千到数万点击量的视频中,出了两个鹤立鸡群的百万加——一个讲为什么不同公司发工资日期不同,一个讲双休日加班是否合法——都是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且很多人自以为明白其实很模糊的知识。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内容若想做得长久,就得提供信息量,让人在看完后感到有收获。
于是团队推出了新抖音号——人类观察所,专注于以短视频形式演绎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或应用到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层面的定理规律。团队特地定做了几款动物头套,并将其中一只柴犬设定为主角“阿柴”——一个被设定为稀里糊涂、受尽欺负、经常上当受骗的冤大头——通过他经历的一个个场景故事,呈现生活中隐含的各种规律。
“我们对于出镜都不大接受,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演技很差。”人类观察所负责人姜梦超表示,吸取之前翻拍电影桥段的失败经验后,团队认为卡通动物头套更有利于观众的自我代入,“如果是正常人的面孔,就没那么容易设身处地,觉得这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人类观察所推出的一系列视频上线后很快实现流量的稳定上涨。一年多下来,100多个作品收获了近3000万点赞、超过600万粉丝。
“我们将自己定位为心理学或社会学的开门人,告诉你这个是什么,但具体哪些行为造成哪些结果,我们也不会提及。我们毕竟不是专业出身,说教可能会导致方向错误。所以我们决定只是从理论层面把这个知识点讲出来,特别深的东西我们没有做过,那需要学术支撑。”
人类观察所团队并不讳言自己的非专业性。事实上,团队成员中有学设计的,有学音乐的,有学教育的,唯独社科类专业科班出身的一个都没有。姜梦超觉得,缺乏专业背景虽是弱势,却不一定是坏事。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有时反而容易把一些事情讲得过于深入、硬核,不利于外行人入门。何况对于多数人而言,他们的需求也不过是有所涉猎。
不过,不深入不代表信口开河,人类观察所团队也积累相关学科的学术资源,邀请学者和心理医生等对自己产出的内容进行把关。播放人类观察所的短视频时,有时还会跳出相关专业书籍的链接。姜梦超透露,他们现在一个月能卖200本书,就结果而言,他们成功实现了“开门人”的目标,不断有观众在他们的影响下进了门,开始更为系统地探究专业知识。
抖音上与“心理学”话题相关的短视频不过2.8万个,却有近50亿次的播放量。显然,人们对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有着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被人类观察所成功捕捉,并实现了针对性的内容生产。
除了流量和粉丝数量的快速增长,抖音上也出现了同样是戴着动物头套演绎知识定理的同类型抖音号,一些抖音号甚至在短期内便已积累几十万粉丝。在姜梦超看来,后继者不能仅仅是抄爆款,如果他们的数据也很好,足以证明这个选题是优质选题,他们会对选题进行分析,以留待未来作参考之用。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吸引人是首要问题,形式和内容千变万化,但是只要抓住了一个对的方向,那就成功了一大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0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