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还未正式播出之时,汤唯的古装造型就数次被群嘲上热搜。
正剧播出之后,她的皇后正装造型、男装造型似乎也都并不属于“又瘦又美”的类型。
亮相时的模样和幼弱的网红审美毫无关系,又被群嘲“又胖又丑”,但我反而觉得这样敦实富态的面相,恰恰更接近应有的样子。
在《天盛长歌》等一系列古装剧之后,优秀的镜头语言、黄金阵容的老戏骨加持等因素,似乎已经消磨光了观众的耐性,让网友对类似词汇产生了免疫力;《大明风华》第一集的铺叙部分,似乎隐隐有“又一部《天盛长歌》”的尴尬。
此后故事密度高了很多,一下子将观剧体验和期待值拉高。
镜头、叙事、戏骨多项加持
完整的影视剧作品一定不仅仅是用台词来说话,演员的肢体语言、镜头的表达功效,都是话中话、话外话。
这一点上《大明风华》无疑是成功的,开篇的镜头细节、氛围都相当讲究,如果不是烟雾缭绕的镜头里混进了某酷遮卫视广告用的马赛克,效果会更好。
(吐槽下画外音,念诗的晚会朗诵腔实在不是我的菜)
无论是攻城撞门时的火星四射,还是角色倒下时层层枪矛落影森长的画面,镜头表现力都很到位。
这部剧原本叫《大明皇妃孙若微传》,看名字似乎就是部值得怀疑的假冒大女主、真玛丽苏、狗血传奇。
前两集里各路戏骨们扎实的群像,成功打消了我的误解和顾虑。
这已经很接近略带女性视角的正剧了。
起初,舒心酱非常怀疑:王学圻和梁冠华两位演父子?
看清人物关系之后我把进度条又倒了回去、确认了一遍:啊真的不是我幻听?
小时候看梁冠华老师演老臣(狄仁杰),总有种“他是爷爷辈”的错觉,不习惯他和俞灏明演两兄弟。
但专业演员的厉害就在这里,看戏之前让我觉得最诡异的就是王学圻和梁冠华这一对父子“不像父子”,但两集进度条走完、最没毛病的就是这两位。
(仔细看梁冠华老师嘴巴抖抖的细节,哈哈哈是儿子的委屈没错了)
看完舒心酱感觉像被洗脑:他们就是父子,我已经不记得我怀疑这个选角的年纪差了!
父子矛盾拍得清楚、有说服力。
父亲铁血精明,而儿子宽仁到有窝囊的嫌疑,互补的倚重、一方不满猜忌另一方担心惊惧,种种情绪都很有基石。
短暂出现的太子(梁冠华饰)、太子妃(吴越饰)、皇孙(朱亚文饰)一家人戏份,居然演出了温馨的市井小家庭的幸福感。
梁胖胖躺着生闷气,吴越碎嘴子羡慕人家能拿出这么多钱,倒霉孩子一转眼又抽空闯了个祸。
这样温馨的氛围,鸡毛蒜皮抱怨的外表下却是宽仁的内核。
一场王学圻、梁冠华的父子对峙,一场秦淮河畔的男女主试探,都拍得很有意思。
后一场戏中,汤唯、朱亚文二人的单线故事和楼下两拨势力的对峙群戏,节奏穿插很可圈可点。
两帮人兵刀相见、血拼一触即发,这个时候为首的人却喊了一句“小二十坛酒,这些兄弟我请了”,节奏张弛很有意思;而结束之时两帮人马撤退时的互分阵营、针锋相对,甚至还拍出了一点可爱感。
第二集里三条主线,一条王学圻梁冠华父子线,一条男女主的相识线,一条妹妹在深宫独自长大的“对食式相亲”故事线,其中这第三条线内容最单薄、密度最低,内容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
邓家佳的部分,完全是一出“古代宫廷太监相亲记”。
丑化这个悲剧群体的生理心理缺陷,以现代女孩相亲遇奇葩式的进度一一描写这个群体,价值观上很错位。
从玛丽苏到正剧的艰难之路
整体而言《大明风华》的完成度很高,故事推进言之有物,追剧不需要开2倍速、还挺期待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但又总隐隐觉得很不对劲。
看完两集剧作之后,舒心酱找出原小说对比开头部分,终于发现了哪里不对劲。
真是难为编剧团队了。
这是改编吗?
这是拿着四十分的原小说、写了八十分的同人电视剧啊。
打开小说《六朝纪事》我以为自己找错了书,除了人物姓名一样之外、几乎完全没有相同之处。
原小说什么样呢?
女主看着镜子“这是六岁的身体”?
(看见某瓣有网友评论说开头像穿越但不是穿越?这诡异的切入,是不是这个门类本身不重要,占全了类型毛病是真的)
开篇如同流水账、只有两个细节让人有印象。
一个是照搬了《红楼梦》宝黛见面那一大串“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哦说错了这叫“致敬”。
一个是女主在路边,轻轻松松解决所有专职人员都解决不了的交通问题。
穿越题材里这种回到过去轻松吊打古人的写法,表面上是对现代科技和人类集体智慧结晶的尊重,本质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意淫。
(不单独针对这一本,谈门类)
在现代有工具、有原料、有资源库有帮助的情况下,尚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离开了外卖连一顿饭都创造不了,从小到大的履历中连一个手工课的作品都没能好好“发明”,这样的普通女孩回到过去,却分分钟厉害到脑袋里能装下二百四十史和人类文明资料库?
文武双全还是首席表演艺术家、还兼任发明创造以及生产线研发?
啊多么荒唐的脑洞。
这样的设定,本质上是爽文类型。
存在于谐谑搞笑的文本中、可以依赖调侃态度消解不合理性。
存在于偶像剧言情剧中似乎问题也不大,因为这类剧对逻辑和常识的要求都偏低。
但正剧不行。
《大明风华》舍弃了原作的拙劣设定,尽力做了非常可圈可点的弥补,补得很优秀了,但依旧被拖累得很奇怪。
皇孙冒充锦衣卫,和疑似女刺客的嫌疑人相约秦淮河畔,一言不合就打赌、跳船、相爱相杀。
试探毒酒的进退心理拍得很微妙很到位,但“我输了你就答应我一件事”是什么鬼?
二人喝酒对峙的戏份,朱亚文的表现节奏很细腻,直接拿去《绣春刀》这样的优秀电影里都没毛病。
但一个好端端的专心查案的皇孙,突然就插播霸道总裁式羞耻台词“你这样的女人我从来没见过”?
这又是什么鬼?
这如果是武侠、仙侠设定那么没问题,这类题材背景疏阔、不必拘泥于真实与否。
如果是言情剧也没问题,只要发糖发得好,什么丧心病狂的奇葩设定都可以夹带。
还是那句话,放在正剧里很奇怪。
《大明风华》正剧基调里歪了的七魂六魄,根本原因就在于要摆脱原本荒唐不知所云的设定,在没有根基的城墙里建万丈高楼。
强行把一个玛丽苏故事改成更有追求、更符合逻辑、更接近正剧的叙述模式,《大明风华》大概可以算很努力的优秀范本了,奈何原材料基准线实在太一言难尽、导致成品始终差着一口气。
或许原小说后续我没看的部分无比惊艳,但仅就剧作已播出二集部分的开局对比而言,剧组可以算“巧妇做出了无米之炊”。
编剧团队的人物塑造能力、故事架构能力都远远在原小说作者之上,没搞懂为什么要改编这样一部严重先天不足的奇奇怪怪的小说。
舒心结语
我们不缺真正优秀的历史正剧,但二月河老师也好、刘和平老师也罢,他们的作品都是传统的男性视角。
历史原本就是his story,没有她的视角不奇怪。
国剧中能拿得出手的女性向正剧大概只有《大明宫词》,画风过于独特很难被归类、但品相毫无疑问很出众。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女主玛丽苏层出不穷,某某美女传、某某女性传奇扎堆亮相,最后全都不过是改头换面的低阶言情偶像剧。
当言情看、远远不够优秀爱情片的标准,当“传奇”看、更是只有惊吓和好笑、完全当不起真正的“传奇”二字。
女性向的历史正剧,《大明风华》非常已然接近,可惜那一步之遥、或许是天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7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