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海南侨乡第一宅并不是“不好看”,而是你“不会看”,这是为什么

海南侨乡第一宅并不是“不好看”,而是你“不会看”,这是为什么

古宅“不好看”

前些日子,阿韬与朋友前往琼海蔡家宅,正准备游览一番的时候,却从一旁的游客口中得知,近日古宅正在维修,禁止游客进宅参观。由于无法进入,朋友着实无奈,便与游客们絮叨着各种不满,连连吐槽道“除了华丽的外表,蔡家宅真还没什么好看”!

那蔡家宅真的没有什么好看吗?我思索着,望向美轮美奂的“海南侨乡第一宅”,思绪如潮水般脑海里划过,蔡家宅背后的故事一幕幕如电影般在眼前浮现开来。

古宅背后故事

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弟弟,幼年丧父靠母亲维持生计。父亲的离去,是蔡家森第一次面对人生的困境,年幼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但他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孩子,不仅帮助母亲做家务,而且到集市售卖米糕补贴家用。

清朝末年,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为了寻求生计,蔡家森跟着10多个老乡出海谋生。出发前,他站在岸边,看着门前万古不枯,浩荡东流的万泉河,或许踌躇过,或许不舍过,终究随着永久不息的命运潮流向前走去。

多年后,蔡家森荣归故里,兴建了蔡家宅,准备返乡兴办实业。正当一切向美好未来迈进的时候,世间斗转星移,人生无常难料。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战火蔓延到了南海边陲的小渔村。蔡家兄弟不得不考虑重回印尼逃避战乱,而年老的母亲不愿一起同行,几许离愁再次蔓延过主人家每一个人心间。无奈之下,主人家留下了不愿离开家乡的母亲,重回南洋。

不久之后,老母亲溘然长逝。古宅是主人情感的延续,刚落成的华美豪宅也就是从那时起,承载了几许淡淡的离愁,偌大的一幢豪宅就此变成一幢空宅。抗日战争时期的蔡家宅,不仅日本兵住过,国民党军队住过,而且共产党游击队也住过。解放后,一度还曾住过人民公社的民工。但他们都是红尘俗世的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过。

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主人家始终未归。无尽的守望,无边的离愁,蔡家宅在夕阳下孤寂伤感。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别数十年的主人家终于回到故里。离乡时的少年郎,归来时已是白发鬓鬓的老叟。但兴建宅邸的蔡家森,没有一起回来,而是空留着浓浓思乡遗憾千古愁,永远埋骨他乡。

归来的蔡家后人面对曾经非常熟悉,今天异常陌生的“家”,顿时百感交集。他们中有的人留了下来陪伴古宅,有的人选择了离去,离别的愁绪再次在蔡家宅缭绕不绝,渐行渐远渐无穷。

古宅“怎么看”

近年来,蔡家宅每天都会迎来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乏专程从海外赶回来的华侨,但很多人在惊叹一番古宅的华丽身姿后,便转身离去,更别说走进他的背后故事,了解他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自然也无法真正欣赏到蔡家宅的独特之处,感受到其所蕴含的“离愁”之情。

诚然,没多少人“会看”蔡家宅!就说蔡家宅大家公认的“华丽外观”吧,其实真不简单!大部分游客只看到了异域风情的建筑格调和美轮美奂的雕栏玉柱,但却忽略了每一处精巧设计之下蕴藏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传承。

打个比方来说,蔡家宅的天井采用海南民居的“空天院”设计,是为“天生来水”的风水格局。此外,由于房屋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合理,不管下多大雨,天井都不会积水。如此建筑设计灵巧之处不胜枚举,却鲜有人关注,知者甚少。

岁月的车轮,无声带走了名与利,留下了厚重的文化沉积。蔡家宅是历经沧桑留存下来的实物文化印记,见证了历史变迁,记录了蔡氏家族半个多世纪的离愁情怀。他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鲜活的记忆与丰满的情感载体。

阵阵秋风吹来,丝丝凉意从心底浮起,把我从蔡家宅故事中拉回了现实。饱经世间沧桑,依然巍然而立的蔡家宅似乎跟众人有着一个遥不可及的距离,难以逾越。若是我们就这样离去,兴许此处又会平添几许离愁。

想到这,我已有了计较,连忙叫住正欲离去的朋友,缓缓跟他说起了蔡家宅背后的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3579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