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杂谈|属于古人的优雅,中国古代的“胸针”——压襟

杂谈|属于古人的优雅,中国古代的“胸针”——压襟


近几年清宫戏横行,各种宫斗、腹黑、民女上位霸占了我们的眼球。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除了这些电视剧的智商以外,还有就是他们的各种精致的服装配饰了。


如去年7月播出的《延禧攻略》里的服装配饰,就屡次被大家拉出来讨论。比如剧中女子多会佩戴在右襟的“手串儿”,就是她们很重要的配饰,不过它换了个名字叫做压襟。

如果仔细看过剧中人物的服装你会发现他们很少穿鲜艳的衣服,就连皇后娘娘,日常也多穿色彩淡雅的服装。所有各类精美的配饰成为她们的重要比美道具,也让醒目的压襟越做越漂亮,越做越华丽。


我们从字面理解压襟二字,就是“压住衣襟”的意思。此物出自唐代,于明清时流行。一开始是因为我国古代女士服装比较宽大,随便一阵风就把衣服吹鼓起来,所以要用重物压住。毕竟那时候可没有玛丽·莲梦露,女子被微风吹起一角衣襟也不是性感的表现,而会被认为是失礼放荡的行为。


所以一件小小的精致的银饰或者手串宝石什么的,挂在右襟上正好可以压住轻薄的衣衫。这样一件又有装饰作用又能压住衣服的饰品果不其然的虏获了当时女子的芳心。


而压襟的样式从古自今基本都是上、中、下三部分衔组成,最上面是一条带钩的银链子,简单的也可以用丝线编制,只要能挂在右侧胸前第二颗扣子上就行;中间部分为最为重要的压襟主体,称为“事件压口”,起到压住衣襟的作用;而最下端就是以银链点缀一些小件银器、铃铛或流苏。


而材质方面除了各类玉饰、银饰,还有就是手串类的了,比如《如懿传》中魏璎珞地位上升后佩戴的东珠,《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少奶奶带的“十八子”都是手串类的,而其中的“十八子”更是压襟的基本形制,是念珠演变而来一物两用,替代了一部分压襟的功能。当年慈禧太后的照片中也能找到“十八子”的身影。






时代变迁,渐渐的人们衣服再也无须用重物压住了,压襟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随着近几年古装的兴起,年轻人开始流行起来汉服唐装,压襟就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现代女子穿上自己心仪的古装再将压襟挂在身上,不仅使得衣襟平整,更好的突出仪态。还能听到压襟上的挂坠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清碎的声响,让人心生愉悦。


而现代工艺制作水平的上升,也让压襟的样式、材质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各类精美的压襟层出不穷,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汉服盛行的当下,想必各位小主贵人也有些佩戴压襟的想法了,最后就一起来欣赏几款精美的压襟吧~




撰稿|魏锦华

视觉|吴媛媛

本文由朴素雅集原创发布,欢迎转发,转发请标明出处。




朴 素 雅 集

“专注于传播朴素之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495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